细读慢品感悟情趣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englia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大自然的美景。本文最大的亮点是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并通过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赋予了山中的景物以人的情感,并且在语言表达上字字珠玑,句句含情,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篇文章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因为给读者带来了意外的朋友,展现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并且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流露出了作者纯美的心境。下面笔者就主要从这四方面进行具体解读。
  一、意外的朋友
  “山中访友”,何为“访”?访问、寻求。“友”又是谁?朋友、亲友,抑或学友?读完文章以后,你才会发现,这里的“访友”与自己想象中的朋友大不一样,是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的朋友。文章开篇写道:“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这一个“撞”字,不仅撞出了作者出门造访的动力,而且与“不坐车,不邀游伴……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中的“满怀好心情”遥相呼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此时的美好心情与独特体验。于是,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以及美好心情继续深入课文,也就对作者的老朋友充满了期待:他的老朋友是谁呢?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文本也徐徐拉开了序幕,原来作者所要访问的老朋友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等一些大自然中的朋友,至此,读者才会不由自主地被作者访友时的美好情怀所打动。
  二、童话的世界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一路走来,并不时地与大自然中的好朋友打着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好,陡峭的山崖!”……随之而来,不仅使读者拥有了好心情,而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也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侠客吼叫”“诗人吟咏”“岩石撑起巨伞”……读着这样清新脱俗的语言,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并且不时为充盈在画面中的激情所感染。带着这种心情,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我们也仿佛随着作者走入了那童话般的世界,此时,山中的朋友也似乎都成了“我”的朋友。
  三、丰富的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这篇课文的又一个亮点,如同散落的珍珠在文中随处可见。比如,文章开篇“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中的一个“撞”字,就把无形的风化为有形,这时的风就像一个飞奔而来的孩童一样,既调皮,又可爱。接下来,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他的第一位好友“老桥”。作者把老桥比作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并且通过带有动作的句子“站了几百年……渡过对岸……弓着腰,俯身凝望着”等,赞颂了古桥默默奉献的精神。再如,作者走进树林, “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与树已经紧紧融为了一体。在作者的想象中情、景、人合三为一,尽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
  四、纯美的心境
  作者带着美好的心情访友,一路走来,温馨惬意,欢乐满怀,可是偏偏有那不期而至的雷阵雨也来凑热闹:“忽然,雷阵雨来了……誰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乍看作者的访友过程有些失落,但是转眼间,作者就又陶醉在这雨雾中了,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作者的纯美心境,为什么呢?因为这雨不也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吗?我们爱大自然,不应该接受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吗?这样看来,作者访友的心情不仅没有因为雷雨的到来而受到影响,反而使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又进一层,这些都是作者纯美心境的体现。
  一篇好文章就如一首好诗,一坛好酒,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习得其中滋味。因此,我们在阅读这样充满诗意的文章时,要带着好心情随着作者一路出发,留下一路快乐,尽情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徜徉。
  (作者单位:安徽蚌埠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娣
其他文献
统编本二年级的课后练习题中有让学生讲故事的要求。这些要求多数是以语文要素的形式提出的,充分彰显了编者对学生讲故事的重视。那么,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为什么要进行讲故事训练?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讲好故事呢?  一、低年级讲故事训练的必要性  要想把讲故事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明确讲故事的意义与必要性非常重要。  1.明确“讲”的本质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对讲故事存在误解,认为讲故事不过是对课文内
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正确理解句子意思是阅读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抓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迁移运用,在“三个指向”意识下,适切训练,以使学生的句子训练更加扎实、有效。  一、指向例句  低年级学生正是学习说话、写话的起始阶段,教材中的句子也呈由短到长、由简到繁的规律分布着,这就为学生的说话、写话提供了范例。因此,要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解读文本需要建立学生视角。《珍珠鸟》一课的教学,从学生视角出发,基于三个问题并作出解答,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深度。《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被收录在多个版本的教材中,同时也是多见于公开课的课文。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更关注学生视角下的文本理解,并对此进行了多次教学研究,略有收获。  一、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由于学生的认知经验所限,他们对珍珠鸟并不了解,而在学生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积极开展语用训练,不仅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更能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表面化、碎片化、浅层次的语用教学是教学低效的主要症结。那么,培养语用能力的阅读教学应当如何展开?笔者认为,可以基于“融合”的视角,识体而教,从一篇课文到一组课文,从一组课文
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必备的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交际素养。与以往教材相比,统编本教材在口语交际训练上进行了很大的改动与创新,重视学生的交际需求,强调了情境在学生口语交际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要用好统编本教材,以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一、紧扣语文要素,精准设定教学目标  在每次口语交际训练时,教师要明确训练的目标要求,注重在课堂中落实。  1.
给你一个场景,怎样把场景写出来?写好场景,应该把握哪些要点?通常,场景包括的内容较为细碎,如果将每个点都写出来,反而让学生找不准方向。场景习作,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来整合,即写自己熟悉的场景、把握场景中的点与面结合、挖掘场景的主题视角、基于体验写出真情实感。基于此,指导学生抓住要点,把控好全局,让习作更精彩。  一、场景要熟悉,将内容精彩展現  在场景习作中,对于场景的设置,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每天,
小学教材中有较多的说明文,阅读说明文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到更多的科普知识。在教学说明文时,一些教师往往只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对说明方法和内容的教学上,而没有赏析其严谨的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在枯燥的课堂氛围里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够好。那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说明文教学更精彩呢?  一、感知语言——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1.引导赏析,感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很多学生都觉得说明文无趣、
【教学目标】  1.借助《列那狐的故事》一书,学会从文本中寻找论据立论观点。  2.把握辩论程序,学会辩证地思考、抓重点地倾听、理性地表达,初步形成思辨能力。  3.从辩论课堂走向思辨人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体会人无完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本·辩人物  1.自由讨论  同学们,我们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列那狐的故事》,你认为列那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表达观点  学生自由
从教十三年,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一直在探索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常常有一些小场景引发我的思考。  场景一:老师不讲,我不会写  周末的一天,女儿在家写作文,书桌前的她抓耳挠腮、东张西望,迟迟不肯下笔写。我耐着性子问她为何不动笔写作文,她答道:“这篇习作老师没讲,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我问她:“老师不讲就不知道怎么写了吗?”她脱口而出:“老师不讲,我怎么会写啊!”我
【课例板块】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板块:  板块一:初听秋声,感受秋意。  板块二:想象秋声,感悟秋韵。  板块三:学写秋声,抒发秋情。  这一设计思路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在想象与诵读的基础上,学会仿写与表达。但也有教师提出了另一种教学思路:  板块一:初听秋声,朗读展示。  板块二:寻找秋声,比较形式。  板块三:仿写片段,学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