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核潜艇相撞疑云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jia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表面的70%被“蓝水”覆盖。在“蓝色星球”广袤的海域内,游弋着近100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它们就像是100粒芝麻撒在了巨型水库中,对海洋的影响微乎其微,更遑论会撞在一起。
  但战略核潜艇问世以来,这种水下游动的“核武库”常常险象环生,先是美国“旧金山”号核潜艇撞到海礁上,然后是美国“格林维尔”号上浮时撞沉日本渔船,最近又发生了英法核潜艇相撞于大西洋的惊天事故。
  
  “相撞事故”缘起
  
  英法战略导弹核潜艇相撞,最早是由英国小报《太阳报》捅出来的,全球媒体竞相转载,舆论大哗。
  舆论之所以惊愕,是因为战略导弹核潜艇不同于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也不同于普通动力潜艇,它们是掩藏在水中随时向敌方发动核打击的“核武基地”。这次英法两艘潜艇共携带近80枚核弹头,假如相撞引发核爆炸,其威力将数千倍于二战时美国投到广岛的原子弹,那将是“最高级别的噩耗”。这种相撞会使“蓝色星球”命悬一线,令世人心惊胆战。
  据《太阳报》2009年2月16日的报道,相撞地点应为大西洋中部海域,相撞的是英军配备了“三叉戟”洲际战略导弹的“前卫”号核潜艇和法军最先进的战略核潜艇“凯旋”号。最初“凯旋”号以为撞到了一个集装箱,其艇首部位的声纳装置被撞坏,浮出水面后驶回法国港口修整。而“前卫”号则被拖回苏格兰的法斯莱恩基地进行修理,船体有明显伤痕。
  经媒体广泛报道后,英法国防部才对此予以证实。英法军方的解释是,核潜艇在深水处缓慢行进,高度静音,两艇同以被动式声纳系统来探明前方目标,却没有探明在同一地方巡游的对方,因而相撞。双方都断定,没有发生核泄漏,也没有水兵受伤。显然,这是一桩没有“肇事者”的“交通事故”。
  然而,蹊跷的是,英法均以军事秘密为借口,刻意隐瞒发生碰撞的具体地点和时间,也没有发布任何一张能证明事故存在的图片。更为猫腻的是,这么大的事居然是英国街头小报报道出来的,其他主流媒体只是转述。
  有人认为,战略核潜艇一般都潜入海平面下400米处深水区,它的功能就是核威慑,而非战术攻击。这就意味着,它越隐蔽越好,越难以被对方识别越好,广泛采用被动式声纳系统就是服务于这个目的。由于要在深水区“黑灯瞎火”地行走或潜伏于某一隐蔽处,适合于这样地理条件的海峡或海沟不多,可谓海面虽宽,吾路则窄。这样一来,相撞的几率就大增。但还是有很多专家提出质疑:即便“吾路狭窄”,目前全球的战略核潜艇也不过百艘,且多半躺在基地,出来巡游的只是极少數,所谓“拥堵说”不值一驳。
  核潜艇自诞生以来,事故频发,先后有美国“长尾鲨”号和“天蝎”号、苏联编号为K-172的E-11级导弹核潜艇和M级“共青团”号、法国“绿宝石”号、俄罗斯“库尔斯克”号和“K-159”号等沉没大海,共夺去了上千名水兵的性命,核潜艇甚至被称为“寡妇制造者”。而战略核潜艇相撞,这还是第一次。
  
  “真撞”与“假撞”的背后
  
  由于英法军方对此次事故闪烁其词,舆论开始怀疑事故的真实性,有人就提出了“假撞”说。“假撞”有两种,一种是没有碰撞却制造或声称有碰撞发生,另一种是故意安排事故发生。法方正准备回归北约军事指挥体系,法国保守派对此极力抵制,萨科齐会不会是用这样的“噱头”来减少国内的政治阻力?因为相撞的表面原因就是法国与北约的军事联系不强,双方巡游的区域有重叠,也没有统一的导航密码,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擦枪走火的可能性。
  英国前不久把位于威尔士的研制“三叉戟”核弹头的研究所股份秘密转让给了一家有美国政府背景的军火公司。英国军方对政府把核威慑能力拱手让人的做法一直耿耿于怀,通过这样的“事故”,不仅可以增加军费拨款,也可能促进政府重启对核威慑能力的研发和投入。
  但如果英法背后还有个“大玩家”,那利益所指就不仅仅只是那点“蝇头小利”了。这是有先例的。1961年“猪湾事件”后不久,紧接着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在核灾难威胁下,惊骇的苏联最终退避三舍,从而在国际政治规则中创立了“核均势”规则,影响了所有核大国和在核大国核保护伞下的非核国。
  从国际政治角度分析,核潜艇相撞的本质原因是核威慑力量的无序化。随着法国高调回归北约军事体系,法国核潜艇将会获得北约统配的导航密码,从而树立一个世界军事力量协调化的标本故事。可以这么说,此次撞的是英法核潜艇,但影响的是包括俄、美、中等在内所有拥有核潜艇战略核打击能力的国家以及想加入核潜艇俱乐部的国家。“英法相撞避免规则”可能将成为新的国际政治强势规则。
  有报道指,中国最新下水的094级战略核潜艇就布置于海南岛基地。美国最近加强在海南岛海域刺探我潜艇基地,公然派出间谍船四处测量,其背后的“法理”莫不与“英法相撞避免规则”相关。美国的逻辑是,为了美国和中国核潜艇安全,美国完全有权进入任何海域勘探海底地质数据,而其真正意图就是削弱中国的核威慑能力。
  正如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国防部深藏的“UFO”档案所披露的,美军U2侦察机被苏联击落接着就发生越南北部湾事件一样,近来发生的英法核潜艇相撞以及俄美卫星相撞恐怕只是秘密的一角,更大的秘密或者阴谋可能就在暗处阴冷地瞅着我们。“阴谋论”固然可恨,但完全拒绝“阴谋论”无异于偏执。目前,战略核潜艇由于机动性强、灵活及隐蔽的特点,已逐渐成为各国运用核威慑力量的主流模式。英国和法国就基本放弃了空基和陆基的核打击方式,把核弹头搬运到战略核潜艇上。“最高级别噩耗”的核潜相撞背后会不会是某些玩家炮制的“最高级别的阴谋论”呢?
  而如果英法核潜艇是真撞,那它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依靠核威慑来保障国家安全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核国家更有可能首先成为核灾难的受害者。前有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现又频传美国核武库管理失范,甚至战斗机携带核弹头穿越美国上空,还有俄罗斯核弹头流入黑市的传闻……核武越来越像中了邪的魔鬼,它的威胁已近在咫尺。
  (作者系国际政治文化学者)
其他文献
先民们原生态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無非是开荒伐木、捕鱼捉虾之类,以维系生计;如今的“靠山吃山”,演变为行业特权,宰人肥己没商量,到了匪夷所思的境地。  在铁路、石化、餐饮等行业,一些“行规”便是标准的靠山吃山。如铁路员工,享有免费乘车的特权;石化单位的职工,也可享受油、气消费的优惠……凡此种种,吃定了公共资源,或化公为私,或转嫁成本,彻底有悖于市场公平原则。  但此类“靠山吃山”还不是最恼人的。媒
目前数字卫星接收机主要在广大农村地区使用,由于很多用户对卫星接收技术和视频、音频相关知识和技术不太了解,只要能看到图像、听到声音,他们就能接受,致使大量劣质低价卫星接收机设备充斥农村市场。劣质卫星接收机电路设计越来越简化,缩水严重,如音频输出电路只有左声道电路,(AV端子的两个声道实为并联),接收机高频头省去金属屏蔽盒,芯片不装散热片,甚至使用劣质元器件,有的电路板螺丝都没装,电源电路更是精简到了
期刊
在我们卫视发烧友中,很多人既是卫视发烧友,又是音响发烧友,且大多数又都是电脑爱好者,因为三者之间是有很多联系的,本人便是这其中的一位。早年从中短波调幅广播节目的接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