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歌是中华文化的缩影,也是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排头兵,然而在流行音乐占主流的当下,如何提高技校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和喜爱程度,是摆在技校音乐教师面前的首要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拟从激发兴趣、提高审美、加强宣传三个维度对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民族音乐 流行文化 民歌新唱 宣传民歌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也叫民间歌谣,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改变,传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技校学生,这代在流行歌曲浸泡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民族音乐意识非常薄弱,对民歌普遍不感兴趣。但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是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笔者在近几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以“中国民歌”为切入点,有意识地拉近“中国民歌”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民歌、喜爱民歌,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课堂效率。
一、激发兴趣
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受侧重技术学习且自身文化层次较低的限制,技校学生普遍认为民歌土气、难听,没有时代感,不够刺激。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绪学习民歌无疑是“按下牛头强饮水”,后果只会使学生越加厌恶。所以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诱导
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经典音乐作品中民歌的影子无处不在。格林卡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他们编成曲子而已。”从学生感兴趣的经典名曲入手,从感性到理性,寻找音乐素材的“母体”——民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用诱导的方法产生的效果,比老师苦口婆心讲什么是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要强百倍。
例:在教学歌剧一课时,先给学生简介歌剧《图兰朵》的剧情,后播放一段动画版的视频,并引导学生聆听其中熟悉的旋律,由此引出作者普契尼创作本歌剧的灵感其实来自于中国民歌《茉莉花》。顿时,同学们的自豪感被激活,也激发了学生学唱这首民歌的强烈兴趣。
2.选曲
教师通过前期在音乐教学中的民歌渗透、铺垫、激趣,让学生对民歌有了新的认识并开始逐渐接受、喜欢民歌。这时教师就要考虑技校生中以男生为主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既优美动听、风格浓郁又适合男生演唱的民歌在音乐课中学唱。
(1)选择地方风格明显的民歌。民歌的特色在于它浓郁的风格。因此,应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中,精挑细选主题鲜明、风格性强、适合男生演唱的民歌,使学生感受到朴实的“美”。如:陕北民歌《赶牲灵》、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新疆民歌《青春舞曲》等。
(2)选择衬词具有特点的民歌。衬词是民歌的一大特色,也是能够引发学生学习民歌兴趣的直观方式。民歌中大量使用的衬词,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民歌中,衬词种类比较多样,带有强烈的地方特点和口语特点。它的使用有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歌词进行补充,衬词内容具有实质意义;二是通过模仿和拟声,渲染歌曲气氛,衬词内容没有实质意义。衬词很有特点的民歌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感,进而激起他们学习全曲、了解歌曲特点及文化的欲望。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里的衬词“罗儿、郎罗、郎郎扯光扯、欧罗罗”,河南民歌《编花篮》结尾的衬词“那哈依呀咳”等,这些衬词独特的民歌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选择具有趣味性生活内容的民歌。民歌自古以来都是劳动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选择适合的民歌进行教学就势必要注重民歌的内容,而以激发学生学习民歌兴趣为目的需要选择具有趣味性生活场景内容的民歌。如:湖北民歌《龙船调》、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等。
(4)选择旋律优美好唱的民歌。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其旋律肯定优美动听,能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歌唱的欲望和兴趣。因此,在众多的民歌曲库中筛选好听、适合学生学唱的民歌非常重要。如: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江西民歌《十送红军》、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湖南民歌《浏阳河》、新疆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等都深受学生喜爱。
二、审美与体验
中国民歌地方色彩之丰之美,是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与中国的方言文化一样,各地民歌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方言”,以此展示出其地方色彩。教师应让学生多唱,在唱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不同民歌的不同魅力。
1.民歌学唱
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民歌时,要抓住重点,强调作品的风格,唱民歌就要唱出“味道”,包括语言(方言)、润腔、衬词等,如:湖南民歌《浏阳河》最后的衬词“依呀依仔畏”中的“仔”的发音就很关键,《黄河船夫曲》中的“我”和“艄公”发音均属方言。教师声情并茂、富于美感的范唱可以为课堂增加无穷的魅力,使学生感觉更亲切、更直接、更容易被吸引,也更乐于学唱。
2.民歌新唱
(1)借助现有的民歌曲调请同学们来重新填词演唱。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产生于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绣金匾》就是在当地民歌《绣荷包》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教师启发同学们从自身的生活、学习中即兴提炼歌词,个人如果有困难,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完成,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演唱民歌的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进一步体会民歌的艺术特点。
(2)用本地方言演唱其他地方民歌。在电视娱乐节目中,为了提高收视率,有人试着用地方方言为某个电影片段来配音,很新鲜、非常吸引观众。音乐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本地方言演唱外地民歌。例如用杭州方言演唱云南民歌《放马山歌》。学生会非常感兴趣,通过感性的实践、体验和在教师引导下的理性分析,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民歌“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从而提高对音乐的鉴别、审美能力。
3.民歌演唱会
当学生掌握的民歌曲目积累较多时,可以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民歌演唱会”。每位学生都要参与,选择一首自己最拿手的民歌来演唱,评委由学生代表担任,评出的成绩记入考试总评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又检验了课堂教学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对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或者分组进行有关民歌的知识竞赛,如:南北民歌辨别、民歌接龙或参考《刘三姐》里对歌的形式,让学生自编歌词对唱。不管用哪种形式,关键要提前组织好,否则只会抹杀学生进一步学习民歌的兴趣。
三、宣传民歌
由于现代网络、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流行音乐的强劲势头,民歌音乐早已被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所淹没,要打造一个学唱民歌的氛围仅仅靠每周一两节音乐课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技术大力宣传民歌,坚守自己的阵线,让民族音乐在学生心中逐渐生根、开花。
一是利用好校园广播,在午餐或放学这段时间播放歌唱家或组合演唱的好听有特色的地方民歌,如:宋祖英的《茉莉花》《浏阳河》,黑鸭子组合的《大阪城的石头》等。只要坚持下去,相信多姿多彩的民歌音乐会潜移默化地烙在学生的记忆里,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
二是教师平时做个有心人,及时搜集一些有关民歌的录像给学生观看,如《民歌综艺节目》《刘三姐》《阿宝专辑》《侗族大歌》《原生态唱法》电视大赛录像等。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认识世界有三把钥匙,一是文学,一是数字,再就是音符。”如何带领学生用第三把钥匙开启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大门,是我们普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毕生追求。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技工学校)
关键词:民族音乐 流行文化 民歌新唱 宣传民歌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也叫民间歌谣,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改变,传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技校学生,这代在流行歌曲浸泡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民族音乐意识非常薄弱,对民歌普遍不感兴趣。但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是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笔者在近几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以“中国民歌”为切入点,有意识地拉近“中国民歌”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民歌、喜爱民歌,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课堂效率。
一、激发兴趣
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受侧重技术学习且自身文化层次较低的限制,技校学生普遍认为民歌土气、难听,没有时代感,不够刺激。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绪学习民歌无疑是“按下牛头强饮水”,后果只会使学生越加厌恶。所以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诱导
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经典音乐作品中民歌的影子无处不在。格林卡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他们编成曲子而已。”从学生感兴趣的经典名曲入手,从感性到理性,寻找音乐素材的“母体”——民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用诱导的方法产生的效果,比老师苦口婆心讲什么是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要强百倍。
例:在教学歌剧一课时,先给学生简介歌剧《图兰朵》的剧情,后播放一段动画版的视频,并引导学生聆听其中熟悉的旋律,由此引出作者普契尼创作本歌剧的灵感其实来自于中国民歌《茉莉花》。顿时,同学们的自豪感被激活,也激发了学生学唱这首民歌的强烈兴趣。
2.选曲
教师通过前期在音乐教学中的民歌渗透、铺垫、激趣,让学生对民歌有了新的认识并开始逐渐接受、喜欢民歌。这时教师就要考虑技校生中以男生为主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既优美动听、风格浓郁又适合男生演唱的民歌在音乐课中学唱。
(1)选择地方风格明显的民歌。民歌的特色在于它浓郁的风格。因此,应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中,精挑细选主题鲜明、风格性强、适合男生演唱的民歌,使学生感受到朴实的“美”。如:陕北民歌《赶牲灵》、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新疆民歌《青春舞曲》等。
(2)选择衬词具有特点的民歌。衬词是民歌的一大特色,也是能够引发学生学习民歌兴趣的直观方式。民歌中大量使用的衬词,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民歌中,衬词种类比较多样,带有强烈的地方特点和口语特点。它的使用有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歌词进行补充,衬词内容具有实质意义;二是通过模仿和拟声,渲染歌曲气氛,衬词内容没有实质意义。衬词很有特点的民歌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感,进而激起他们学习全曲、了解歌曲特点及文化的欲望。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里的衬词“罗儿、郎罗、郎郎扯光扯、欧罗罗”,河南民歌《编花篮》结尾的衬词“那哈依呀咳”等,这些衬词独特的民歌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选择具有趣味性生活内容的民歌。民歌自古以来都是劳动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选择适合的民歌进行教学就势必要注重民歌的内容,而以激发学生学习民歌兴趣为目的需要选择具有趣味性生活场景内容的民歌。如:湖北民歌《龙船调》、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等。
(4)选择旋律优美好唱的民歌。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其旋律肯定优美动听,能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歌唱的欲望和兴趣。因此,在众多的民歌曲库中筛选好听、适合学生学唱的民歌非常重要。如: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江西民歌《十送红军》、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湖南民歌《浏阳河》、新疆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等都深受学生喜爱。
二、审美与体验
中国民歌地方色彩之丰之美,是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与中国的方言文化一样,各地民歌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方言”,以此展示出其地方色彩。教师应让学生多唱,在唱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不同民歌的不同魅力。
1.民歌学唱
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民歌时,要抓住重点,强调作品的风格,唱民歌就要唱出“味道”,包括语言(方言)、润腔、衬词等,如:湖南民歌《浏阳河》最后的衬词“依呀依仔畏”中的“仔”的发音就很关键,《黄河船夫曲》中的“我”和“艄公”发音均属方言。教师声情并茂、富于美感的范唱可以为课堂增加无穷的魅力,使学生感觉更亲切、更直接、更容易被吸引,也更乐于学唱。
2.民歌新唱
(1)借助现有的民歌曲调请同学们来重新填词演唱。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产生于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绣金匾》就是在当地民歌《绣荷包》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教师启发同学们从自身的生活、学习中即兴提炼歌词,个人如果有困难,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完成,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演唱民歌的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进一步体会民歌的艺术特点。
(2)用本地方言演唱其他地方民歌。在电视娱乐节目中,为了提高收视率,有人试着用地方方言为某个电影片段来配音,很新鲜、非常吸引观众。音乐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本地方言演唱外地民歌。例如用杭州方言演唱云南民歌《放马山歌》。学生会非常感兴趣,通过感性的实践、体验和在教师引导下的理性分析,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民歌“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从而提高对音乐的鉴别、审美能力。
3.民歌演唱会
当学生掌握的民歌曲目积累较多时,可以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民歌演唱会”。每位学生都要参与,选择一首自己最拿手的民歌来演唱,评委由学生代表担任,评出的成绩记入考试总评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又检验了课堂教学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对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或者分组进行有关民歌的知识竞赛,如:南北民歌辨别、民歌接龙或参考《刘三姐》里对歌的形式,让学生自编歌词对唱。不管用哪种形式,关键要提前组织好,否则只会抹杀学生进一步学习民歌的兴趣。
三、宣传民歌
由于现代网络、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流行音乐的强劲势头,民歌音乐早已被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所淹没,要打造一个学唱民歌的氛围仅仅靠每周一两节音乐课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技术大力宣传民歌,坚守自己的阵线,让民族音乐在学生心中逐渐生根、开花。
一是利用好校园广播,在午餐或放学这段时间播放歌唱家或组合演唱的好听有特色的地方民歌,如:宋祖英的《茉莉花》《浏阳河》,黑鸭子组合的《大阪城的石头》等。只要坚持下去,相信多姿多彩的民歌音乐会潜移默化地烙在学生的记忆里,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
二是教师平时做个有心人,及时搜集一些有关民歌的录像给学生观看,如《民歌综艺节目》《刘三姐》《阿宝专辑》《侗族大歌》《原生态唱法》电视大赛录像等。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认识世界有三把钥匙,一是文学,一是数字,再就是音符。”如何带领学生用第三把钥匙开启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大门,是我们普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毕生追求。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