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狂想,差点让他破产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ang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2月21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 )“猎鹰9”火箭进行第20次发射,在为轨道通信公司(ORBCOM M)发送11颗卫星后,第一级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第一着陆场成功着陆,实现人类太空轨道运载火箭第一级完全可控回收,开创了人类航天历史的新纪元。未来学家彼得·山卡姆·安(Peter Shankm an)在推特中感慨:“当我们的子子孙孙在其他星系开疆拓土之时,请记住我们在2015年12月21日见证了这一时代的开端。”而开启这一时代的正是SpaceX的CEO马斯克。
  “我想我们可以自己造火箭。”
  这个科幻故事始于14年前。
  2001年,PayPal上市前夕,马斯克与他在宾大的老友阿迪奥·睿西(Adeo Ressi)开车从纽约驶向汉普顿。睿西也刚在繁荣的互联网泡沫中捞到了一大桶金,他们开始思考怎么处置这笔财富。“当我们开始谈到太空时,就像讲了个笑话,这太贵太复杂了。”睿西回忆说。又开了几公里,却又想,“可能也没那么贵那么复杂”。开出纽约时,“我们决定,去全世界转转,看看太空里有没有什么能做的”。
  马斯克于是打开电脑,登上NASA网站,搜索NASA的火星计划,什么都没找到。“我以为它们已经在去火星的路上了,结果什么都没有。”马斯克回忆说。
  一个月后,正在犹他州的航空航天顾问吉姆·坎特雷尔(Jim Cantrell)接到电话,电话中的人说自己是一位“互联网亿万富翁”,要跟他谈谈。“亿万富翁”在电话里畅想,“我要把人类变成跨星际物种。”
  一切就这么开始了。马斯克跟坎特雷尔见了面,一拍即合,决定合作。马斯克先策划了一个名叫“火星绿洲”的项目,打算把一个小型实验温室送上火星,在火星上种植农作物。他于2001年10月和2002年2月两度前往俄罗斯,试图向国际宇航公司购买翻新运载火箭ICBM。第一次去,他作为一个菜鸟被俄火箭设计师鄙视了;第二次去,他表示要买3枚ICBM,俄方报价800万美元一枚,马斯克嫌贵,愤然离席。在回程的飞机上,马斯克对特雷尔说:“我想我们可以自己造火箭。”
  砍掉现有发射成本的九成
  2002年1月,马斯克在里约热内卢的沙滩上度假,他开始研读一本书,书名叫《火箭推进基本原理》。他是物理系毕业的,但从来都不是什么火箭科学家,但他最终读遍了坎特雷尔的大学教材,列出了造火箭的计划进度表。
  不同于波音、洛克希德,或俄罗斯和其他国家发射的大型火箭,马斯克打算瞄准较低阶的卫星市场,这种火箭很适合提供新崛起的较小有效载荷服务,近几年来演算能力和电子技术大幅进步,促成了这些较小载荷的服务需求。
猎鹰9火箭

  如果能够大幅降低每次发射的成本,并能够定期发射,将为商用和研究用载荷开启一个全新市场。马斯克非常喜欢这个引领潮流,成为太空新纪元主力的想法,他打算让他的火箭事业直接切入这个新市场。
  之后马斯克开始招兵买马,他从美国最大引擎制造商TRW、波音公司、麦道飞行公司等企业巨头及NASA那里挖来几名重量级的火箭工程师。很难想象,美国顶尖的火箭工程师都受到召唤似的来到了硅谷。一位TRW的工程师日后回忆,马斯克的卖点是“做实际工作的自由——造火箭”,而不是“成天开会,设备批条一等数月,搞办公室政治”。一位NASA出来的工程师则回忆,在NASA,“几年时间耗在一个小研究上,却根本不知道火箭造到了哪一步,而在SpaceX,马斯克每周五向大家汇报火箭进度,感到在参与人类的历史进程”。
  2002年6月,SpaceX低调诞生,马斯克出任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他自掏腰包向SpaceX投资1亿美元。
  SpaceX企图成为美国火箭产业现代化的全新开始。马斯克觉得太空产业已经有大约半个世纪没有真正的进展了,航天公司之间很少有竞争,它们倾向于制造最高性能的极昂贵产品,为每一次发射建造一台“法拉利”,其实一辆“本田雅歌阁”或许就能达到目的。
  马斯克的目标是,把商业发射市场的发射费用降低九成——其依据是火箭的原材料成本不到报价的3%,如果能实现火箭回收利用,而非一次性利用,就能大大节约成本,并将毛利率提高至70%以上。SpaceX还着重在生产流程中所做出的成本最小化改进,SpaceX的第一款火箭“猎鹰1号”用的主发动机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古董,只有一个燃料喷射器,很老,但很可靠。
  2004年,运气降临。这一年,小布什总统推出了星座计划,按计划,NASA将退出地球轨道的发射任务,全面转向深空,地球轨道运输则转交商业公司,“商业轨道运输服务”项目(COTS)应运而生,为SpaceX这样的公司开启了不可估量的商业空间。
  “婚姻、公司都完蛋了”
  然而,发射却连续失败了。2006年至2008年,“猎鹰1号”连续三次试射失败。马斯克面临巨大的压力:如果第四次还是失败,SpaceX将无力承担第五次发射。硅谷文化一向对失败非常宽容,失败甚至是荣耀的经验。但现实中,巨额赌注的失败,还是难以承受之重,几亿美元财富化为青烟。曾有许多壮志未酬的私人航天公司消失在风中,SpaceX随时可能步后尘。
  2008年,马斯克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他的另一家公司——特斯拉电动汽车也濒临破产。在金融危机之时,更没人愿意投资他的火箭。与此同时,他的第一段婚姻也在这时走向了尽头。
  第三次试射失败后,马斯克的声明显得很平静。他说,公司“最近刚刚得到一笔数额庞大的投资”,加上原有资金,“我们的资金基础非常雄厚”,足以继续支持下一阶段的火箭研发工作。“我们有决心,我们有资金,我们有专家”。但人人心里都清楚,马斯克的钱在火光中快烧没了。   发射失败后,有人质疑他,火箭的本质是物理学,而不是什么创新经济模式。他毫不留情地反击说,要是听这种人的话,事情永远不会好。有人问他:“你怎么会这么乐观?”他说:“去他妈的乐观,悲观,我只想把事情做成。”实际上,他在后来回忆那段岁月时曾表示:“有一瞬间,我觉得我失去了一切,婚姻、公司都完蛋了。”后来他从PayPal老搭档彼得·泰尔他们的“创业者基金”那儿拿到了一笔投资,继续搞火箭。
  2008年9月28日,马斯克孤注一掷,第四次发射“猎鹰1号”。那一天,火箭升上天空,进入了预定轨道。最低的发射价和新的航空航天时代诞生了,它拿到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16亿美元的订单和其他客户9亿美元的订金。
2014年,马斯克在SpaceX发布Dragon V2载人飞船现场

  2010年12月8日,“猎鹰9”火箭成功将“龙飞船”发射到地球轨道,这是全球有史以来首次由私人企业发射到太空并能顺利返回的飞船。世界上掌握了航天器发射回收技术的只有四个:美国、俄罗斯、中国,还有埃隆·马斯克。2012年5月,“猎鹰9号”又将“龙飞船”送入了“国际空间站”。
  2015年12月21日,“猎鹰9”实现了人类太空轨道运载火箭第一级完全可控回收。SpaceX在这一年拿到NASA 26亿美元的载人航天合约,未来4年至少已接下33个商业发射订单。
  SpaceX是航空领域第一个真正的科技创业公司,从零开始开发整个平台,质疑一切传统的做法。它最大的竞争力是低廉的商业发射报价,马斯克曾表示,“只剩下一个评价科技进步的标准了,那就是成本。”成功将“龙飞船”运往国际空间站的猎鹰 9号火箭,研发费用仅仅 3 亿美元,与之相对比,美国的渐进一次性运载火箭(EELV)的研发费用高达 35 亿美元;猎鹰 9号火箭的标准发射费用为5400万美元,而在美国火箭发射市场占据垄断地位的联合发射联盟(ULA),平均每次发射需4.35亿美元。如果火箭回收技术成熟的话,发射价格据称有望降至600万美元。
  去火星退休
  不要忘了,马斯克的这些计划最终是要实现殖民火星的愿望,他本人则希望在火星退休,甚至死在火星。但他也承认,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一定能看到这个愿望的实现,“跟特斯拉和新能源事业不同,殖民火星计划是‘千年级别’的。”但他仍旧列出了一个紧凑的时间表。
  SpaceX计划在2017年实现载人飞行任务,将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而在SpaceX创立的两年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宣布了一项宏伟的太空探索计划,称为“太空探索构想”。三年后,NASA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建议,他们应该要在30年内开始送人上火星的计划。(NASA科学家已经开始模拟火星上的生活条件了。)而不服输的马斯克则表示,他会在2026年之前将人送上火星。所以,两者间的比赛已经开始。
  但那些火星移民要怎么跟地球上的亲朋好友联系呢?马斯克也在为此而努力。他在去年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申请测试基于卫星的互联网服务,按他的说法,“就是要在太空中建造互联网”。这套系统由4000个小型的低轨道卫星组成,环绕地球,在太空中持续提供服务。(其中向地球提供免费的网络服务。)以前也有人尝试过卫星互联网,但马斯克认为他的系统,依托于SpaceX自己的火箭和相对廉价和小型的卫星而搭建,最终成功的希望很大。谷歌和Fidelity显然也支持他的想法,他们在去年给SpaceX投资了10亿美元,以支持马斯克的卫星互联网项目。
  SpaceX的绕地卫星会从我们头顶的每片星空向下俯瞰,将互联网编织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对马斯克而言,它们还有额外的意义。“火星也需要一个全球通信系统,”2015年1月,他在试图招募一批工程师时说,“这听上去有点疯狂,但我们为了地球开发的这一套通信系统,回头也都可以应用到火星上去。”
  眺望完美妙的星空后,回看现实,总是会有那么一些不如意。今年1月17日,“猎鹰9”火箭在完成了卫星发射任务后进行火箭第一级的海上回收。无数人瞩目着马斯克在社交网站上发布视频——火箭轰鸣着在海上平台着陆,由于一个着陆架损坏,火箭重心不稳倾倒爆炸。“你不会相信,连失败都能如此壮观!”媒体如此评论这次距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尝试。
  不用疑问,马斯克很快又将进行第二次海上回收实验。但对于这次失败,更多的人记起了马斯克的一句名言:“NASA不允许任何一次失败,这种说法非常愚蠢。在我们这里,失败是一个选项。假如你从未失败,只能说明你不够创新。”这是他2005年对电影《阿波罗13号》的批评。
其他文献
林书豪来CBA了。这一消息,深水炸弹般引爆了沉寂已久的国内篮球圈。  几年前,这个可能性就被探讨过,甚至有人提议,归化他加入中国国家队,尽管这被证明为一厢情愿。  今年夏天,事情起了变化。在猛龙队获得总冠军后,林书豪在自由市场意外吃瘪,没有一支队伍提供合同。同时,林书豪在华人篮球圈的曝光率不断升高,参加篮球真人秀的同时,林的团队与CBA球队接触频频。  书豪加入CBA的可能性上升到无限大,只等本人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一名在加拿大留学的中国学生在重返学校时被加拿大边境服务局(CBS)拒绝入境,就地遣返,原因是,该名中国学生的手机中被查出了疑似未成年色情视频的微信表情包。对此,有人觉得很是诧异,CBS怎么能随便检查别人手机上的东西,这不是侵犯了隐私吗?而且,不就是个表情包呢,至于要遣返吗?  为此,笔者特意去查了CBS的官网,发现其确实明文规定,CBS工作人员有权检查入境旅客的手机内容,实际上
除了电影节的红毯,另一个能让国内明星趋之若鹜前去争奇斗艳的地方,恐怕就是时装周的秀场了。自从范爷蹭了几场秀变身时尚达人以来,各线明星就纷纷闻声启动,一个比一个穿得夸张,一个比一个穿得雷人。根据《洛杉矶时报》的报道,今年前往秋冬四大时装周的中国女星有53人次之多,达到历史之最。这个原本属于时尚圈的城中盛事,基本变成了华语明星们争相奔赴的菜市场。  国际四大时装周是指纽约、伦敦、巴黎、米兰四大时装周,
伊丽莎白·德比齐在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饰演“Jordan Baker”。年轻、貌美、气质不俗、加盟大片带来难以想象的超高曝光度,让这个22岁的小姑娘逐渐为观众所熟悉。伊丽莎白出生在巴黎,父亲是波兰人,母亲是澳大利亚籍爱尔兰后裔,伊丽莎白5岁时随家人搬到墨尔本生活。  目前,伊丽莎白加盟著名影星凯特·温丝莱特主演的新片《裁缝》,希望在前辈的引领下,她能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当弹片在不远处炸裂开时,13岁的也门少年纳赛尔·曼苏尔·哈勒布正在自家的坚果店里工作。当天由胡塞武装组织的这场进攻在塔泽小城夺走了四名未成年人的生命,其中就包括哈勒布。  “炸弹大概在离他一米半开外的地方爆开,”纳赛尔的堂哥马赫尔·哈勒布回忆说,“我们把他抬着送到医院,但是还没到达,他就已经没有了呼吸。我们身上全部都沾满了鲜血。”  也门内战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位于该国西南部的塔泽城目前大部分处在
去年6月,在第一次全体内阁会议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一群杰出的人才”组建了一支“非凡的团队”。但在此后9个月里,当天出席内阁会议的成员中,6位“不可思议、有才华”的人被炒了。今年3月,特朗普用推特开除了国务卿蒂勒森  没有哪一届美国政府会像特朗普这样,政府高官离职率如此之高。根据布鲁金斯研究所客座资深研究员邓恩坦帕斯的分析,特朗普上任头一年,高层官员流动率34%,创下过去40年来最高纪录。  进
“以色列”一词来自希伯来语,意为“与上帝角力者”。以撒的次子雅各与天使摔跤,被上帝赐名“以色列”。乌托邦(Utopia)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以色列这个带着浓厚“天选”意味的国度,作为科技创新的“好地方”似乎有其必然性,但又不然。  以色列国土面积仅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900萬,70年前在宗教和民族的争议中“复国”,与周边国家战争不断。就是这样一个“开局零优势”的小国,却是世界上
7月上旬,连日暴雨在日本西部的广岛县、冈山县、爱媛县等地造成200多人死亡,成为1982年罹难失踪数高达299人的“长崎大水害”以来,日本所发生的最严重同类灾害。普京、默克尔等外国首脑,纷纷致电安倍首相表示哀悼。但外人可能会感到奇怪的是,日本媒体对安倍的问责之声高涨,但对水灾罹难者的哀伤之情却异常平淡。  何以日本人对死者这么淡然和漠然呢?日本与西欧等国家比较,地震、海啸和台风的肆虐十分严重,日本
每周一起校园枪击案  美国校园枪击事件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764年,当年7月,宾夕法尼亚州格林卡斯尔的伊诺克布朗学校发生枪击事件,4名印第安人进入校园开枪打死校长和9名儿童。这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早的校园枪击事件。此后两百多年间,枪声在美国校园不时响起,进入现代社会,校园里的枪声更是此起彼伏。校园枪击事件的频繁发生,折射出美国社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枪支管控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美国众多的校园
如果与20世纪以来历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展开对比的话,特朗普新任命的候选人约翰·博尔顿毫无疑问是个异类中的异类。博尔顿有两项缺陷令人担忧:他对战争有着近乎病态的狂热;其次则是他非常狭隘的个人履历。  过去的许多国家安全顾问,包括罗伯特·麦克法兰、科林·鲍威尔、詹姆斯·琼斯、麦克·弗林以及麦克马斯特等人,都有着在军队高层的任职经历。那些以学者、律师和政客身份跃升此位的人选,诸如亨利·基辛格、布伦特·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