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需要意外吗?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ps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有一句话:“真理总是朴素的,好课都是简单的。”现今,面对纷繁复杂的课堂,面对越来越丰富的网络资源,需要思考的是:语文课是否需要更多的意外呢?尤其是公开课,似乎不弄出点名堂,不出点新花招很难满足人的猎奇心理。许多老师正在这条路上艰难地探索着、思考着。常州市八校公开课,语文开设了两节同题异构课,课题为刘亮程先生的《寒风吹彻》,给了我许多思考。
   此文是苏教版语文《现代散文选读》“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专题中的一篇文章,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找到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进而感受人生哲理:每个人都会面对人生的冬天,在这样不可逆转的规律面前,要有一颗理智的心来面对,正确认识人生中的悲凉,学会去关爱他人。为此,此文教学最大的难题便是理解“寒风吹彻”的真正内涵。
   一、依据教学难点提问,要有“高度”,是否需要意外?
   学生面对这样的长文章初读文本后,定会一头雾水。尤其是文中有一些语句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环境,而本可以帮助理解文本的作者刘亮程的生活背景,对于学生而言也很模糊。加上文本具有特定的地域意识、生命意识,所以理解起来倍加困难。为此,教师作为文本解读的引领者,似乎占有了“大处着眼、高屋建瓴”的优势,在设计问题时往往着重于自己的预设,而忽略了文本中可以生发学生思考的地方,这样完美的设计,是否需要有意外?
   (课例1)
   课堂问题: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概括你的阅读感受。
   2.文章中作者写到了哪些人哪些事被寒风吹彻了?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文章标题“寒风”“吹彻”有什么深刻内涵?
   4.你觉得作者在强调人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面对寒风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案例中,《寒风吹彻》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感受寒风吹彻的严酷、无奈以及战胜寒风吹彻的艰难。”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带领学生思考、探讨了第二个问题“文章中作者写到了哪些人哪些事被寒风吹彻了?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教师的梳理,学生对于篇幅较长的文本的主要内容有了直观的理解,特别是教师设计了一个直观的板书,利用坐标轴将文章梳理得十分清晰。而依据文本提出的四个大问题,也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智慧地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带动了学生对整个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知,教学的思路非常清晰,可谓是以简驭繁。可是一节语文课,所有的知识讲解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没有任何的意外发生,这是不是完美得近乎可怕了?这样的散文,本应该出现许多可能会让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而事实上,课堂完美地给学生洗了一次脑,汲取了一次心灵鸡汤般的养料。这是不是一定就是好事?其实在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基本都找到了表示共同感受的词语:寒冷、凄冷、冰冻、孤独……此时,如果抓住学生的问题继续追问下去,从哪里可以看出孤独,相信会有许多生成的精彩。
   附:板书(理清本文的思路)
   二、提升学生思维的兴趣,要有“梯度”,是否需要意外?
   《寒风吹彻》作为一篇哲理性散文,文章关键字句的理解有难度。而且文中所描述的寒冷的生活远离学生的体验,特别是作为南方的学生,对于寒冬的感受不是很强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面对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如何由浅入深?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够从学生的现有认识点引发,问题设计要有梯度。课例1中教师在对第二个问题“文章中作者写到了哪些人哪些事被寒风吹彻了?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进行分析时,又列举了4个小问题,依次是:
   为什么我冻坏了脚?
   而将柴火推回来,还受到了父亲的责备?
   为什么老人明知离开会有生命的危险,依然坚持要走?
   母亲生命中的“冬天”指什么,为什么她无法抵御?
   在依次解决这4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自我——路人、姑妈——亲人(母亲)的身上去体悟对寒冬的感受,几个层次之间感受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从作者自我的角度来解读,小时候自然条件很恶劣,生活很艰难,他感受不到家人的关心,因而产生了孤独的情感;从路人的角度来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们感受不到丝毫的温暖,了解了人性中存在的冷漠的地方;从亲人(母亲)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不能违背生老病死的规律,生命的“冬天”是必然要来临的。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如行云流水般层层深入,在有梯度的问题中让学生来理解文本的内容。然而,这样同样会带来一个可怕的问题,每个细节问题中,学生没有质疑的空间,只能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理解,这样闭合式的问题学生自然没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特别是在对4个问题的回答中,没有出现可以追问的精彩回答,没有深入的追问,也就没有了深入的体验。特别是所有对严冬和生命的认识都只停留在文本,跟自己的生活距离太远,走出文本,还剩多少独特的体验呢?
   据观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点是在老人被冻死的那个问题上。而此处应该是学生最有困惑的点,但他们没有提出任何疑义,只是顺着老师的思路说出了一个“标准答案”。这时教师是否可以适当补充作者刘亮程的相关生活背景,将富有地域特色的描绘片段展示给学生?甚至也可以借助图片,或者让学生去追忆相关文学作品中有没有类似的阅读体验。总之, 只有真正进入文本才能更好理解“寒风”具有的杀伤力。
   三、激发思维活动的问题,要有“深度”,是否需要有意外?
   一节课精彩的地方,也是这节课最能引发学生思考、甚至会产生争论的地方,这样引发争论的意外是否需要?这样的意外争吵往往会促发学生提升思辨性,产生批判性思维。最近,很多教育新闻中要求高校开设批判思维教学训练班。“批判思维”不是专门的技术活,应该是人自由参与的活动,而语文课堂是恰恰一个给力的阵地。
   课例2
   课堂问题:
   问题1:“文学,就是为我们的精神,创造一种绝处逢生。”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亮色调并加以分析。
   问题2:结合你自己的经历说一说,这样的亮色调对你的人生启示。
   课例2中,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努力寻找文中“绝处逢生”的信息,他们抓住了文中仅有的一点描述:“我想很快会暖和起来”“她和姑妈一样盼望冬天”“我们七个儿女,也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其实,学生从文本中根本找不到有力的证据,既然教师要求思考了,便只能硬着头皮来回答。而此时没有学生站起来回答质疑。其实,这个问题本应该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富有深度、紧密联系独特人生体验的问题,应该会迸发出许多智慧的火花,结果却适得其反,千篇一律了,这足以引起人的思考。罗斯福说:“人生而有四种自由”,其中有一条便是“人有免于恐惧的自由”,按罗斯福的本意来说,是为了说明人类有免于被战争威胁的自由,而搬到语文课堂上,那就成了没有免于提出相反意见的自由了。而没有这样的意外发生,也就意味着没有真正的思辨。过多的领会和接受也会让人害怕。
   散文教学,更多的是要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而过多、过细、过密的问题设置,从表面上看来面面俱到,实则削弱了文本本身具有的探究价值,更是大大减少了课堂生成意外的发生。外在完美,实则无奈。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说过:“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他自己。”而真正用心的体验,必须在阅读的同时学会自由表达,正如荆棘鸟的歌唱,在经历过苦思荆棘丛中的无尽苦痛之后,会猛然有心灵上的触发点。而教师正是要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找到这样的触发点,思想只有在自由表达中才能开花。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所谓集句联,就是从古今不同的诗文中摘取现成名句,或将原句略加点化而形成的对联。  江苏扬州平山堂有一集句联云:“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此联系伊秉绶所集撰,上联中:“衔远山,吞长江”,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自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下联中的“送夕阳,迎素月”,出自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出自
英国哲学家吉尔比说:“逻辑是思想的语法……一种思想只有在一套思考规则的逻辑中运思,才是可理解和可沟通的。要了解一种思想,就要掌握其逻辑,正如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得掌握其语法。”①要理解别人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就离不开逻辑;要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别人理解,也离不开逻辑。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逻辑。  但长期以来,逻辑思维素养的培养在中学语文课堂处于被轻视甚至是被忽视的状态。语文教学较多关注文章的
近来数年,咱镇日新月异,而没有变化的是那河上永恒的航线。  镇上有一种长不到4米,宽才1米多,篷是乌黑的船。它就像一条泛在水面的鲶鱼。我们管它叫“水上漂”。凭借它那仅仅几毛钱的廉价船费,它在这个欣欣向荣的小镇才没有销声匿迹。  我曾迷醉于坐着这“水上漂”漂流在河中,那种置身于闹市之外、绿水之中悠闲自在的享受,使我心旷神怡。  心头难以抑制的冲动,迫使我跑上一条“水上漂”。“棹船过江!”我有点迫不及
小孔雀跟妈妈学会了开屏后,一天,小动物们围着小孔雀,要它开屏。小孔雀骄傲地说:“好吧,我就让你们看看我有多美吧!”小孔雀得意地翘起尾羽。这时,小孔雀身后的动物们大叫起来:“哎呀,丑死了!”小动物们一哄而散,小孔雀伤心极了。  孔雀妈妈知道这件事后,开导小孔雀说:“孩子,世上的事情都难以做到十全十美,包括我们引以为豪的开屏,也有其美的一面和丑的一面。但只要我们把美的一面面向别人,我们就可以得到别人的
回顾奥运历程,奥运因科技的推动不断超越极限,创造新纪录;科技也因奥运的需要深入专项研究,屡获新成果,这两者之间的情缘,足以书写一段生动的传奇。姑且让我们撷取一些片断,结合“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格言,来领略科技奥运的精彩吧。    新材料的风采    过去人们曾错误地认为不穿泳衣阻力最小,但新的测试表明,采用新材料的泳衣可使运动员游泳时摩擦阻力变得更小,形成零阻力甚至负阻力。其原因就在于通过泳衣
妙招一:废旧纸盒变灯箱    相信你家里一定有纸制的包装盒吧。把纸盒当作废品处理掉很可惜,有没有想过让它变身成日常用品呢?在这里,夕草介绍一款由纸盒做成的灯箱,很容易操作哦,你不妨试试看!  原料:方形废旧纸盒1个,打孔纸适量,半透明纸适量,彩色卡纸适量,宽条透明胶适量,连接开关的灯泡1个。  制作方法:  (1)用美工刀把纸盒顶部去除,留下纸盒的底部。纸盒的4个侧面,均留下3cm左右的边缘部分,
在污浊奔腾的洪流中,一代又一代诗人在愤怒和挣扎中迸发出至今仍叫人怦然心动的声音。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说是在遭贬的时候写,可看不出苏轼有多少的忧郁。闻着花香,看着鸟飞,穿行于山水林木村郭城垣之间,开心得以为上苍都是跟他人默契的。这样纯粹的欢乐是要有一颗纯明的心才能体会
最近,上海1000多名高中生参加了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当问及“你平时喜欢读什么书”时,大多数考生都说“我平时基本上都是看教辅书”,很少有考生说自己最近在读一本什么书。  看到这里,我们同学可能会有很多想法,功课忙、没时间等等,这些或许都是平时不看书的原因,毕竟考分高低往往决定未来命运,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把全部时间、精力用在备考上。但是,如果我们都把自己不读书的原因归到这上面,似乎也不太令人信服。看
“老师,我觉得人生空虚,怎么办?”听到这种问题,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著名作家毕淑敏书中那段话。她说,在她的讲座中,无数次被青少年们问起:“人活着有意义吗?”她的回答是:“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但我们需要为自己规定一个意义!”  “可我该如何确定这个意义呢?”那就要问问你的心,它最想要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  假设你幸运地来到一个神奇的魔术商店,里面出售的物品非常特殊,可以由你自己定价,但只
某大公司招聘人才,应者云集。其中多为高学历、多证书、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经过三轮淘汰,还剩下11个应聘者,最终将留用6个。因此,第四轮总裁亲自面试,将会出现十分“残酷”的场面。  奇怪的是,面试考场出现了12个考生。总裁问:“谁不是来应聘的?”坐在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男子站起:“先生,我叫丹尼尔,我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参加一下面试。”  在场的人都笑了,包括站在门口闲看的老头子。总裁饶有兴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