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禽与沙门菌的关系问题由来已久。50多年前,鸡白痢和禽伤寒是造成鸡和火鸡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些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家禽产业才得以迅速发展。随后从禽类制品和人类沙门菌病病例中分离出越来越多的非宿主特异性沙门菌。人们认为,家禽生产及加工的集约化会加快病原体的传播,禽类制品中的沙门菌和人类沙门菌病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因此,全球控制禽源沙门菌的工作不断加强,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肠炎沙门菌大流行之后。然而,由于主要种类及血清型、流行情况、法规控制范围、产业性质、规模和物流复杂程度等的差异,控制禽类沙门菌的全球努力变得更加艰难。要将某种食品中沙门菌的存活及数量与人的患病率联系起来,也是一项挑战。禽肉制品是国际食品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食品贸易市场的形成,许多国家通过制定微生物标准,试图阻止通过食物传播的沙门菌病,而这些标准有些是以风险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协议提供了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新思路。产品验收的具体要求也许会被用作贸易壁垒。因此,在保护一个国家消费者的健康方面,这些要求必须具备充分的科学依据,在应用时必须对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一视同仁,而且要尽量减少其对贸易的不利影响。随着基于风险的管理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以及综合性产业链的采用,在食品生产和加工领域,从业者和监管者获得了新的食品安全计量标准。这些新标准使建立食品安全控制方法与公共卫生效果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基于沙门菌污染禽肉产品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由16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专家组针对影响生鲜禽肉制品沙门菌污染的微生物学标准制定的相关问题在美国乔治亚州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了探讨,本专题以此为基础,针对全球禽肉生产和加工的沙门菌风险评估、管理策略以及检测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及其造成的影响,从国际贸易和产业变化的角度分析了等效性检测标准和有效干预措施的公共卫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