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其流域面积广大,自古便是沟通我国南北方的重要河流,目前汉江流域水环境问题已上升为省政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汉江流域对我们经济、社会影响重大,目前我国汉江流域水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论述了汉江流域的基本概况、战略意义及其水质现状和水环境出现的水资源总量、水污染、水旱灾害、水环境恶化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以利于汉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汉江流域 水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一、水环境概念
水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空间的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也有的指相对稳定的、以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所处空间的环境。
二、汉江流域概况
(一)汉江流域面积
汉江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的20个地(市)区、78个县(市)。流域北部以秦岭、外方山及伏牛山与黄河分界;东北以伏牛山及桐柏山与淮河流域为界;西南以大巴山及荆山与嘉陵江、沮漳河为界;东南为江汉平原,无明显的天然分水界限。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质构造大致以淅川——丹江口——南漳为界,以西为褶皱隆起中低山区;东以平原丘陵为主。
(二)汉江流域的战略意义
汉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生态条件优越,是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轴线、连接鄂西北与江汉平原的重要纽带,具有“融合两圈、连接一带、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功能,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开展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研究。作为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生态经济带理应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积极开展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研究。
三、汉江流域水质现状
(一)汉江干流水质分析
监测结果表明:汉江干流从上游至下游污染浓度明显上升,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汉川、丹江口、武汉等段主要水质指标已接近水环境质量临界值;汉江中下游段主要超标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其污染特征为有机污染型;汉江下游段曾2000年2月、2003年2月等多次发生“水华”,而且一次比一次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二)汉江支流水质现状
汉江支流监测结果,汉江支流水质为轻度污染。汉江水质污染主要是工业性污染,它是主要污染源。汉江流域监测断面水质为Ⅲ类占50.0%,为Ⅳ类的占250%,为Ⅴ类的占12.5%,为劣Ⅴ类的占12.5%,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62.5%。天门河天门杨林断面水质上升,北河谷城聂家滩和竹皮河荆门入汉江口断面水质显著下降,其他断面水质类别持平。由于汉江支流的水量小、自净能力差。水质污染状况更为严重。与汉江干流相同,超标因子也一样,支流的水质质量也严重影响了汉江的水环境质量。
四、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水污染严重。
汉江流域荆门段处于汉江中下游,上游地区生产污水顺水而下,直接影响流域内人畜饮水安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对汉江流域荆门段水质生产如下不利的影响:随着汉江水流量的减少,流速的降低,其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工程形成的库区与干流交流能力变小,上游污水,直排库区,加之沿江农田渍水排放,造成库区水质的严重污染,直接影响库区生活用水安全;引江济汉工程将长湖一分为二,导致长湖南北部水域不能有效互通,降低自净能力。同时,由于汉江上游段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工业和生活污染物大量增加,加剧流域内城区的饮用水源的污染问题,
五、水环境保护措施
1、加强水资源的“开源”与“节流”。
(1)多渠道开发水资源。(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水环境保护意识。(3)创新机制,完善水环境保护投融资政策体系。
2、严格控制水污染。
3、建设监管并举,逐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开展专项整顿,规范河砂开采行为。
六、总结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强国安邦的大事。汉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与此同时汉江流域水环境问题依然较大,水资源系统存在着水污染、水土流失等水安全问题,并将日益突出,最终必然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水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尽快采取水污染治理、水土保持措施,统一开发、管理流域水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从而实现汉江流域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睿, 川页, 朱绍萍.汉江襄阳段水环境现状与污染防治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6月,第33卷第6E.
[2]刘观香.流域生态补偿分析[J].江西化工,2006 (4).
[3]李瑞英,赵明.呼和浩特市水安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4]任伯帜,熊正为.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于万春,姜世强,贺如泓.水资源管理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陈家崎,王浩,杨小柳.水资源学[M].科学出版社,2002.
[7]李少华,董增川,周毅.复杂巨系统视角下的水资源安全及其研究方法[J].水资源保护,2007,23(2):1-3.
[8]范兴建,朱杰,朱永胜,薛丹,许文来.距离指数—层次分析法在沱江流域水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2009,25(2):129-130.
[9]李益民. 丹江口库区生态经济发展战略[J].南都学坛, 2010(5):124-125.
[10]汪恕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N].人民日报,2003.3.22.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关键词 汉江流域 水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一、水环境概念
水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空间的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也有的指相对稳定的、以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所处空间的环境。
二、汉江流域概况
(一)汉江流域面积
汉江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的20个地(市)区、78个县(市)。流域北部以秦岭、外方山及伏牛山与黄河分界;东北以伏牛山及桐柏山与淮河流域为界;西南以大巴山及荆山与嘉陵江、沮漳河为界;东南为江汉平原,无明显的天然分水界限。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质构造大致以淅川——丹江口——南漳为界,以西为褶皱隆起中低山区;东以平原丘陵为主。
(二)汉江流域的战略意义
汉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生态条件优越,是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轴线、连接鄂西北与江汉平原的重要纽带,具有“融合两圈、连接一带、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功能,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开展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研究。作为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生态经济带理应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积极开展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研究。
三、汉江流域水质现状
(一)汉江干流水质分析
监测结果表明:汉江干流从上游至下游污染浓度明显上升,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汉川、丹江口、武汉等段主要水质指标已接近水环境质量临界值;汉江中下游段主要超标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其污染特征为有机污染型;汉江下游段曾2000年2月、2003年2月等多次发生“水华”,而且一次比一次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二)汉江支流水质现状
汉江支流监测结果,汉江支流水质为轻度污染。汉江水质污染主要是工业性污染,它是主要污染源。汉江流域监测断面水质为Ⅲ类占50.0%,为Ⅳ类的占250%,为Ⅴ类的占12.5%,为劣Ⅴ类的占12.5%,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62.5%。天门河天门杨林断面水质上升,北河谷城聂家滩和竹皮河荆门入汉江口断面水质显著下降,其他断面水质类别持平。由于汉江支流的水量小、自净能力差。水质污染状况更为严重。与汉江干流相同,超标因子也一样,支流的水质质量也严重影响了汉江的水环境质量。
四、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水污染严重。
汉江流域荆门段处于汉江中下游,上游地区生产污水顺水而下,直接影响流域内人畜饮水安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对汉江流域荆门段水质生产如下不利的影响:随着汉江水流量的减少,流速的降低,其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工程形成的库区与干流交流能力变小,上游污水,直排库区,加之沿江农田渍水排放,造成库区水质的严重污染,直接影响库区生活用水安全;引江济汉工程将长湖一分为二,导致长湖南北部水域不能有效互通,降低自净能力。同时,由于汉江上游段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工业和生活污染物大量增加,加剧流域内城区的饮用水源的污染问题,
五、水环境保护措施
1、加强水资源的“开源”与“节流”。
(1)多渠道开发水资源。(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水环境保护意识。(3)创新机制,完善水环境保护投融资政策体系。
2、严格控制水污染。
3、建设监管并举,逐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开展专项整顿,规范河砂开采行为。
六、总结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强国安邦的大事。汉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与此同时汉江流域水环境问题依然较大,水资源系统存在着水污染、水土流失等水安全问题,并将日益突出,最终必然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水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尽快采取水污染治理、水土保持措施,统一开发、管理流域水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从而实现汉江流域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睿, 川页, 朱绍萍.汉江襄阳段水环境现状与污染防治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6月,第33卷第6E.
[2]刘观香.流域生态补偿分析[J].江西化工,2006 (4).
[3]李瑞英,赵明.呼和浩特市水安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4]任伯帜,熊正为.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于万春,姜世强,贺如泓.水资源管理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陈家崎,王浩,杨小柳.水资源学[M].科学出版社,2002.
[7]李少华,董增川,周毅.复杂巨系统视角下的水资源安全及其研究方法[J].水资源保护,2007,23(2):1-3.
[8]范兴建,朱杰,朱永胜,薛丹,许文来.距离指数—层次分析法在沱江流域水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2009,25(2):129-130.
[9]李益民. 丹江口库区生态经济发展战略[J].南都学坛, 2010(5):124-125.
[10]汪恕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N].人民日报,2003.3.22.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