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南屯煤矿深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670泵房受到动压影响产生围岩变形的情况进行实例观测分析,从而就深部工作面的回采工作提出一些注意事项。
关键词:深部回采工作面 采区泵房动压
近两年来,南屯煤矿随着高产、高效综采机械化采煤的不断推进,浅水平煤层资源已近枯竭,现已进行深部煤层的挖掘,有时为接续问题,要同时在同一采区进行巷道布置,按照不同的顺序回采,可是,由于煤层埋藏较深,矿山压力随之增大,这样的回采方式对附近巷道和泵房的影响非常大,使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破坏。
南屯煤矿-670泵房,就出现了上述情况。由于93上08与9314工作面的回采,采动压力出现集中,使-670泵房受到动压影响围岩变形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矿压观测,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便控制-670泵房的围岩变形,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为此,矿技术科矿压组在泵房内按照“十字”布点法,在泵房内设置了七组巷道表面位移观测点,按时对测点进行顶底、两帮移近量观测,把观测数据进行整理,上井后填入电脑表格内,并作出数据变化曲线图,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根据情况变化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
1 -670泵房与93上08工作面位置概述
93上08工作面下顺槽平面距离泵房104.27米;93上08工作面切眼距离-670泵房第一个硐室422米。目前,该工作面已回采870米。
位置示意图见附图1、附图2。
2 观测数据的整理
矿技术科矿压组从3月21日开始,在泵房内采用“十字”布点法共设置7组观测点进行表面位移观测,选取了6号观测点的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其表面位移监测数据统计如下表所示:
其采动影响曲线图如下图所示:
3 对观测数据结果的分析
根据以上顶底板(两帮)移近量观测数据表和頂底板(两帮)移近量变形曲线可知:在数据观测的有效时间内,其中1号点顶底板、两帮累计移近量分别为127毫米、32毫米。顶底板、两帮最大移近速度分别为3.5毫米/天、1.5毫米/天。2号点顶底板、两帮累计移近量分别为122毫米、24毫米。顶底板、两帮最大移近速度分别为2.8毫米/天、1.5毫米/天。3号点两帮、两帮累计移近量分别为188毫米、348毫米。两帮、两帮最大移近速度分别为4.33毫米/天、5.3毫米/天。4号点顶底板、两帮累计移近量分别为170毫米、6毫米。顶底板、两帮最大移近速度分别为3毫米/天、1毫米/天。5号点顶底板、两帮累计移近量分别为137毫米、70毫米。顶底板、两帮最大移近速度分别为2.5毫米/天、1.75毫米/天。6号点顶底板、两帮累计移近量分别为386毫米、168毫米。顶底板、两帮最大移近速度分别为6.67毫米/天、3.67毫米/天。7号点顶底板、两帮累计移近量分别为227毫米、110毫米。顶底板、两帮最大移近速度分别为6.67毫米/天、3.5毫米/天。从以上观测数据来看,-670泵房在93上08工作面采动期间,巷道变形严重,矿压显现非常明显。
4 结论
目前,该工作面已回采870米,已超过-670泵房386米。从观测数据来看,巷道顶底板与两帮位移速度逐渐趋于稳定。-670泵房变形严重,稳定时间缓慢,主要是93上08工作面与9314工作面同时开采,从而造成上覆岩层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所致,根据观测数据来看,巷道变形已逐渐趋于稳定,可以进行彻底地治理与维修,对泵房进行重新支护、喷浆,并固化底板。从此次矿压观测数据来看,在以后进行工作面回采时,一定要尽量避免在同一采区进行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回采工作面同时生产,有利于对采区其它巷道起到保护作用,延长其使用年限,降低维护成本,增强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谭吉世,纪洪广,姚志贤.巨厚岩浆岩下开采覆岩移动规律及采场压力变异性分析[J].煤炭技术,2007(03).
[2]方新秋,黄汉富,金桃,柏建彪.厚表土薄基岩煤层综放开采矿压显现规律[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7(03).
[3]肖福坤,刘刚,樊慧强,孟鑫.东海煤矿深部回采工作面矿压规律[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03).
作者简介:
韩洪举(1977-),男,本科、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采矿工程,现在兖州煤业公司南屯煤矿防冲办工作。
关键词:深部回采工作面 采区泵房动压
近两年来,南屯煤矿随着高产、高效综采机械化采煤的不断推进,浅水平煤层资源已近枯竭,现已进行深部煤层的挖掘,有时为接续问题,要同时在同一采区进行巷道布置,按照不同的顺序回采,可是,由于煤层埋藏较深,矿山压力随之增大,这样的回采方式对附近巷道和泵房的影响非常大,使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破坏。
南屯煤矿-670泵房,就出现了上述情况。由于93上08与9314工作面的回采,采动压力出现集中,使-670泵房受到动压影响围岩变形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矿压观测,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便控制-670泵房的围岩变形,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为此,矿技术科矿压组在泵房内按照“十字”布点法,在泵房内设置了七组巷道表面位移观测点,按时对测点进行顶底、两帮移近量观测,把观测数据进行整理,上井后填入电脑表格内,并作出数据变化曲线图,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根据情况变化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
1 -670泵房与93上08工作面位置概述
93上08工作面下顺槽平面距离泵房104.27米;93上08工作面切眼距离-670泵房第一个硐室422米。目前,该工作面已回采870米。
位置示意图见附图1、附图2。
2 观测数据的整理
矿技术科矿压组从3月21日开始,在泵房内采用“十字”布点法共设置7组观测点进行表面位移观测,选取了6号观测点的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其表面位移监测数据统计如下表所示:
其采动影响曲线图如下图所示:
3 对观测数据结果的分析
根据以上顶底板(两帮)移近量观测数据表和頂底板(两帮)移近量变形曲线可知:在数据观测的有效时间内,其中1号点顶底板、两帮累计移近量分别为127毫米、32毫米。顶底板、两帮最大移近速度分别为3.5毫米/天、1.5毫米/天。2号点顶底板、两帮累计移近量分别为122毫米、24毫米。顶底板、两帮最大移近速度分别为2.8毫米/天、1.5毫米/天。3号点两帮、两帮累计移近量分别为188毫米、348毫米。两帮、两帮最大移近速度分别为4.33毫米/天、5.3毫米/天。4号点顶底板、两帮累计移近量分别为170毫米、6毫米。顶底板、两帮最大移近速度分别为3毫米/天、1毫米/天。5号点顶底板、两帮累计移近量分别为137毫米、70毫米。顶底板、两帮最大移近速度分别为2.5毫米/天、1.75毫米/天。6号点顶底板、两帮累计移近量分别为386毫米、168毫米。顶底板、两帮最大移近速度分别为6.67毫米/天、3.67毫米/天。7号点顶底板、两帮累计移近量分别为227毫米、110毫米。顶底板、两帮最大移近速度分别为6.67毫米/天、3.5毫米/天。从以上观测数据来看,-670泵房在93上08工作面采动期间,巷道变形严重,矿压显现非常明显。
4 结论
目前,该工作面已回采870米,已超过-670泵房386米。从观测数据来看,巷道顶底板与两帮位移速度逐渐趋于稳定。-670泵房变形严重,稳定时间缓慢,主要是93上08工作面与9314工作面同时开采,从而造成上覆岩层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所致,根据观测数据来看,巷道变形已逐渐趋于稳定,可以进行彻底地治理与维修,对泵房进行重新支护、喷浆,并固化底板。从此次矿压观测数据来看,在以后进行工作面回采时,一定要尽量避免在同一采区进行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回采工作面同时生产,有利于对采区其它巷道起到保护作用,延长其使用年限,降低维护成本,增强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谭吉世,纪洪广,姚志贤.巨厚岩浆岩下开采覆岩移动规律及采场压力变异性分析[J].煤炭技术,2007(03).
[2]方新秋,黄汉富,金桃,柏建彪.厚表土薄基岩煤层综放开采矿压显现规律[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7(03).
[3]肖福坤,刘刚,樊慧强,孟鑫.东海煤矿深部回采工作面矿压规律[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03).
作者简介:
韩洪举(1977-),男,本科、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采矿工程,现在兖州煤业公司南屯煤矿防冲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