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课堂的讲解,对照新旧教材。笔者发现新教材的五个必修模块课程涵盖了原来数学知识的大部分内容,满足了学生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数学准备。
一、新教材的特点
1.改进呈现方式,揭示概念本质。
将数学概念与结论的给出方式,展示来龙去脉,揭示其反映现实世界客观规律的数学本质。从同学们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探究从而引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2.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方式。
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保证笔算训练,尽可能少用计算器,但不利于学生的应考。
3.渗透算法思想,提高数学素养。
中国古代就有秦九韶算法,算法的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更有利于学生认识我国数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算法也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思想方法,体现解决复杂问题的思想方法。
4.遵循认知规律,力求温故知新。
学习时,从复习小学、初中的数学知识开始,尽量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温故知新是学生认识新知识、学习旧知识的一个普遍规律。
5.新课改的体会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对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性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数学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好数学很有必要,但根据我从教十余年的经验来说,学好数学很难,就数学本身的特点——逻辑性强、抽象,使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兴趣不足,久而久之,导致成绩下降,最后成为数学弃儿。因此改变这种现状,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数学的课改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二、数学课改的体会
在内容上,改变了以往空洞、抽象、脱离实践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贴进生活,使学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去捕捉,使本来抽象难以理解的东西变得直观而又形象。课堂教学要以兴趣为导向,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催化剂”,是调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神奇”艺术。例如高一数学课本第一章集合的有关知识,对刚迈入中学校门的学生学好数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章知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同学们可以亲自去验证集合的交、并、补集从而得出结论。而且对难以理解的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研究两个集合并集的补集与这两个集合补集的并集时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若是老师直接给出,学生不一定理解,而且在后面处理集合的相关问题时可能会带来麻烦。同学们将前面探究的知识和结论,经过自己动脑,动手亲自实践,从不同的渠道出发,然后再将各自所得的结论在投影仪上展示,并解释他们的方法,便很快地解决这一节的重点,也轻松地突破了难点。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体现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探讨切割的章节,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圆柱能否切出梯形,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圆柱是可以切成梯形的,只有一名学生课上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两种意见相互争论,最后我让他们亲自动手试试看,马上得出正确答案,认为能的学生立刻服输,而且我相信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印象会很深刻。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中数学时时刻刻都存在,而且不再认为数学枯燥无味,也有了很大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半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在深感课改的必要的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首先就要改变我自己的教学思维、教学模式,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把握好教学的方向、教学的尺度,注重培养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要想轻松驾驭课堂,增强兴趣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第一节课,我便以生动录音播放引言内容,引起学生注意,又从演示我国及世界的名建筑的影碟入手,让学生从现实中理解数学、捕捉数学模型,并谈谈对所看到的事件有何感受、有何启发,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是很关键的,我利用了书中的有趣的插图和带有引导性和点拨性的语言,这些都有助于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再加上精心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便创设情境,使学生很快、很自然地进入所要探究的问题情境中。设计好每个问题放手的时间,不给结论引导学生去讨论、去合作、去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求。比如,在探索规律的一节中,用多少枚棋子摆“小屋子”,有的学生从数字关系入手,有的学生从几何图形方面入手,就算是从同一个方面入手的分解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最终的结论可化为相同的。对于这一题的处理,完全放手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分析方法,学生最后评价,不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注重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计算题,中学已有一定的基础,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预习的基础上,有的我稍加点拨,有的就放手让学生完成,让同学们不但要会做,还要能讲出每一步的理由,真正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经过半年的训练,使不会讲的学生基本会讲,使不愿意讲的学生愿意讲、愿意到讲台前面展示自己,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获利,老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课上我也多使用“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看谁思维快、看谁算得准等”富有挑战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燃起他们求知的欲望,点燃同学们碰撞的火花。针对课改精神,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还要有针对性,要让差生学会还得让尖子生吃饱,所以我每节课都给中上等的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题型,让尖子生掌握公式的特征,并且在熟练应用的基本上,我留了一至两道作业,这样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提高。为了使试题算的快、算得准,尽可能做到当堂小测试,这样得到的信息是直接而准确的。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设置了评价机制,使每名同学都能为自己争荣,为组争光。为了更好地调控课堂和班级,成立兴趣小组,我将班级分成六大组,每组设品学兼优的小组长,他们能帮助我解决很多问题。如可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避免课上学生做的题而老师批改不到的问题;个别问题小组便可解决,解决不了的,再由学生共同探讨;学生可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课上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拓展他们的思维和他们合作交流,真正实现朋友式的教学。
以上是我在半年新课改中的点滴体会,经验有些不足,但我有信心在课改的浪潮中获得成功。
一、新教材的特点
1.改进呈现方式,揭示概念本质。
将数学概念与结论的给出方式,展示来龙去脉,揭示其反映现实世界客观规律的数学本质。从同学们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探究从而引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2.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方式。
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保证笔算训练,尽可能少用计算器,但不利于学生的应考。
3.渗透算法思想,提高数学素养。
中国古代就有秦九韶算法,算法的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更有利于学生认识我国数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算法也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思想方法,体现解决复杂问题的思想方法。
4.遵循认知规律,力求温故知新。
学习时,从复习小学、初中的数学知识开始,尽量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温故知新是学生认识新知识、学习旧知识的一个普遍规律。
5.新课改的体会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对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性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数学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好数学很有必要,但根据我从教十余年的经验来说,学好数学很难,就数学本身的特点——逻辑性强、抽象,使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兴趣不足,久而久之,导致成绩下降,最后成为数学弃儿。因此改变这种现状,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数学的课改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二、数学课改的体会
在内容上,改变了以往空洞、抽象、脱离实践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贴进生活,使学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去捕捉,使本来抽象难以理解的东西变得直观而又形象。课堂教学要以兴趣为导向,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催化剂”,是调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神奇”艺术。例如高一数学课本第一章集合的有关知识,对刚迈入中学校门的学生学好数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章知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同学们可以亲自去验证集合的交、并、补集从而得出结论。而且对难以理解的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研究两个集合并集的补集与这两个集合补集的并集时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若是老师直接给出,学生不一定理解,而且在后面处理集合的相关问题时可能会带来麻烦。同学们将前面探究的知识和结论,经过自己动脑,动手亲自实践,从不同的渠道出发,然后再将各自所得的结论在投影仪上展示,并解释他们的方法,便很快地解决这一节的重点,也轻松地突破了难点。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体现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探讨切割的章节,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圆柱能否切出梯形,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圆柱是可以切成梯形的,只有一名学生课上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两种意见相互争论,最后我让他们亲自动手试试看,马上得出正确答案,认为能的学生立刻服输,而且我相信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印象会很深刻。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中数学时时刻刻都存在,而且不再认为数学枯燥无味,也有了很大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半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在深感课改的必要的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首先就要改变我自己的教学思维、教学模式,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把握好教学的方向、教学的尺度,注重培养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要想轻松驾驭课堂,增强兴趣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第一节课,我便以生动录音播放引言内容,引起学生注意,又从演示我国及世界的名建筑的影碟入手,让学生从现实中理解数学、捕捉数学模型,并谈谈对所看到的事件有何感受、有何启发,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是很关键的,我利用了书中的有趣的插图和带有引导性和点拨性的语言,这些都有助于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再加上精心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便创设情境,使学生很快、很自然地进入所要探究的问题情境中。设计好每个问题放手的时间,不给结论引导学生去讨论、去合作、去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求。比如,在探索规律的一节中,用多少枚棋子摆“小屋子”,有的学生从数字关系入手,有的学生从几何图形方面入手,就算是从同一个方面入手的分解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最终的结论可化为相同的。对于这一题的处理,完全放手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分析方法,学生最后评价,不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注重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计算题,中学已有一定的基础,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预习的基础上,有的我稍加点拨,有的就放手让学生完成,让同学们不但要会做,还要能讲出每一步的理由,真正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经过半年的训练,使不会讲的学生基本会讲,使不愿意讲的学生愿意讲、愿意到讲台前面展示自己,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获利,老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课上我也多使用“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看谁思维快、看谁算得准等”富有挑战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燃起他们求知的欲望,点燃同学们碰撞的火花。针对课改精神,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还要有针对性,要让差生学会还得让尖子生吃饱,所以我每节课都给中上等的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题型,让尖子生掌握公式的特征,并且在熟练应用的基本上,我留了一至两道作业,这样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提高。为了使试题算的快、算得准,尽可能做到当堂小测试,这样得到的信息是直接而准确的。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设置了评价机制,使每名同学都能为自己争荣,为组争光。为了更好地调控课堂和班级,成立兴趣小组,我将班级分成六大组,每组设品学兼优的小组长,他们能帮助我解决很多问题。如可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避免课上学生做的题而老师批改不到的问题;个别问题小组便可解决,解决不了的,再由学生共同探讨;学生可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课上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拓展他们的思维和他们合作交流,真正实现朋友式的教学。
以上是我在半年新课改中的点滴体会,经验有些不足,但我有信心在课改的浪潮中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