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而且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一、语文教学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因其工具性、基础性和人文性以及较其他学科更富活力的特点,最能将人的共性与个性协调起来,从而培养出有共性品质的优秀个性。因此语文教学应首先为教育的“个性发展原则”摇旗呐喊、冲锋陷阵。
然而长期的应试教学割断了语文教学同生活的联系,使内蕴丰富的语文教学只剩下孤立零碎的语文知识,教师只能让学生一字不漏地记着各种“标准”答案,用同样的语言编着大致雷同的故事,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这样教学根本没有生命气息。
我们必须改变在传统教育思想中所形成的“教师永远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思想,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个性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看到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看到学生的独立性。
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1.立足课堂,创设学生个性发展的氛围
首先,教师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打破过去“满堂灌”的教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探索者。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可贵的探求精神,多启发,多质疑,多创造。这样的探求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开展活动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潜在的个性和独创性。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教师要尽可能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要让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蓝天、“凭鱼跃”的大海。
2.接触社会,开辟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通常走“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的路子,大量文字游戏式的习题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语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的个性无展示的天地。
善于培养学生个性的老师,常常会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首先,应把生活之水引进课堂。语文教学要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开展演讲、辩论、故事会等,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此外,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使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3.拓宽阅读,丰富学生个性发展的内涵
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丰富学生个性的内涵。
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量,教师首先须有丰富的课外阅读知识,以给学生树立起榜样,激发学生积极大量地阅读。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减少作业量,以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习惯,让他们读自己喜欢读的书籍、报刊等,不要抹杀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4.鼓励写作,展示学生个性发展的风采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无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学生写出的文章往往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这样的作文教学,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遏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从学生个性培养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在写作指导时不要设下多种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作文题目局限,一些作文命题由于限制过死或范围过大,使学生无法展开思路,觉得漫无边际,不知从何入手。而有些作文题目过于陈旧,使学生望而生厌,激发不起写作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选一些学生最关注的或者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题目,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文章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对学生的文章应该坚持“少改少砍多指导”的原则,让作文成为学生个性发挥的又一个天地。要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5.师生合作,构建个性发展的和谐关系
在现在的教育中要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和谐的发展,就必须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合作,双向互动、双向协调,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本内容,反对不平等的支配与被支配。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指导者,由当权者变成了引导者;学生由被支配者转变为合作者,由被动受控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与交往气氛,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推进学生个性的顺利发展。此外,教师还应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各种电教设备),为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的提高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
语文教学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造氛围,开辟途径,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格的形成。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校才会真正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一、语文教学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因其工具性、基础性和人文性以及较其他学科更富活力的特点,最能将人的共性与个性协调起来,从而培养出有共性品质的优秀个性。因此语文教学应首先为教育的“个性发展原则”摇旗呐喊、冲锋陷阵。
然而长期的应试教学割断了语文教学同生活的联系,使内蕴丰富的语文教学只剩下孤立零碎的语文知识,教师只能让学生一字不漏地记着各种“标准”答案,用同样的语言编着大致雷同的故事,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这样教学根本没有生命气息。
我们必须改变在传统教育思想中所形成的“教师永远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思想,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个性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看到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看到学生的独立性。
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1.立足课堂,创设学生个性发展的氛围
首先,教师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打破过去“满堂灌”的教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探索者。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可贵的探求精神,多启发,多质疑,多创造。这样的探求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开展活动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潜在的个性和独创性。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教师要尽可能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要让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蓝天、“凭鱼跃”的大海。
2.接触社会,开辟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通常走“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的路子,大量文字游戏式的习题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语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的个性无展示的天地。
善于培养学生个性的老师,常常会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首先,应把生活之水引进课堂。语文教学要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开展演讲、辩论、故事会等,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此外,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使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3.拓宽阅读,丰富学生个性发展的内涵
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丰富学生个性的内涵。
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量,教师首先须有丰富的课外阅读知识,以给学生树立起榜样,激发学生积极大量地阅读。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减少作业量,以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习惯,让他们读自己喜欢读的书籍、报刊等,不要抹杀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4.鼓励写作,展示学生个性发展的风采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无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学生写出的文章往往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这样的作文教学,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遏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从学生个性培养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在写作指导时不要设下多种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作文题目局限,一些作文命题由于限制过死或范围过大,使学生无法展开思路,觉得漫无边际,不知从何入手。而有些作文题目过于陈旧,使学生望而生厌,激发不起写作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选一些学生最关注的或者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题目,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文章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对学生的文章应该坚持“少改少砍多指导”的原则,让作文成为学生个性发挥的又一个天地。要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5.师生合作,构建个性发展的和谐关系
在现在的教育中要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和谐的发展,就必须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合作,双向互动、双向协调,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本内容,反对不平等的支配与被支配。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指导者,由当权者变成了引导者;学生由被支配者转变为合作者,由被动受控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与交往气氛,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推进学生个性的顺利发展。此外,教师还应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各种电教设备),为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的提高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
语文教学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造氛围,开辟途径,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格的形成。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校才会真正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