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模式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angw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探讨问题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含义、操作流程和在教学中操作此模式应注意的事项,以此来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政治课堂;构建;问题;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教学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认可。而其中的问题式探究教学法,更是成了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法宝。问题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模式。它通过设计合理、巧妙的提问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和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好的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因此如何設计出好的问题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广大教师应该思考的。
  一、问题设计的真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注重问题的真实性。真实性的问题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有切身感受的熟悉案例和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拉近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去参与探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二、问题设计的启发性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的一个过程。设计恰到好处的教学问题可以诱发学生深思,使学生很快进入思维状态中。教学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并真正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教师要善于从各种教学资源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直观教具、文字图片、歌谣、故事、实验、多媒体等均是教师提炼问题的良好素材。
  三、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问题”需要,根据问题的层次,可以把问题分为激励性问题、提高性问题和再生性问题。激励性问题可以打开基础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孩子的心灵之门,激励性问题主要是立足于教材或者需要简单加工的较浅的问题;提高性问题是主要针对层次中上的同学设置的需要对课本的重要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后才能获取知识的问题,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再生性问题往往是从课本衍生出来的问题,需要学生有广泛的课外知识和扎实的学习基础,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问题的开放性、探究性
  开放性问题的一个特点是探究性。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探索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根据所学的知识或模仿教师传授的某种现成的方法立刻给予回答。开放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自己去想、去查、去做。
  这就需要多提出一些充分开放的没有“天然正确”的答案的问题。它们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能够揭示而不是掩盖学科的争论、疑难或前沿。它们的目的在于引发讨论,提出新的问题,而不是诱导学生得出预期的答案。
  五、问题的可迁移性
  问题设计还应考虑问题的可迁移性。一个具有可迁移性的问题能够孕育其他重要问题。问题教学中一个问题的提出,不只局限于教材单一的知识面,应就有关知识的探讨旁征博引,能涉及日常生活、最新信息动态及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尤其要善于将日常生活中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内容加以提炼,设计成有趣的具有可迁移性的问题,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以及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启发他们的创新热情。甚至把他们引入其他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使探究学习延续下去。
  此外,问题式教学要注意克服的几个问题:
  1.一问一答不是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离不开问题,但一问一答不等于启发引导。首先从问题质量角度看,高质量的问题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低质量的问题则在浪费时间。如“这样做对不对?”“大家说是不是?”等,如此的问题纯粹是一种语言浪费。高明的教师往往能在关键处巧妙设疑,寥寥数问,而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
  2.问题不一定要都由教师提出
  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自己提出问题很有参与的热情。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是十分琐碎、凌乱的,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往往提不出来,但是如果施教者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有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巧妙引导和组织,学生还是愿意探究并提出很好的问题的。
  3.不要把所有问题都交给学生
  问题教学不是教师的提问加上学生的回答,而是师生双方围绕问题的情境进行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学习、发现。它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达到发展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思维的目的。
  总之,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高度重视“问题”在探究活动中的意义,力求掌握课堂设问的技巧,发挥问题的导火线作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促成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李琳,女,1969年生,大学学历,一级语文教师。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趣味教学法是以人的心理情趣为主导,以全面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和提高人的学习乐趣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将趣味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不仅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促进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对此,本文的研究就是对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的探析。  【关键词】趣味教学法;小学;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将趣味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
【摘要】要有效地整体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是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成长,关注时代发展,从自我成长的环境中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二是指导学生多读、多思、多写,使学生在读书、思考、训练的过程中掌握写作要领;三是上作文课要把多媒体引进课堂,打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充實作文内容;四是作文批改形式要多样化,可以采取面改、批语、小组分改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作文批改
【摘要】小說作为重要的四大体裁之一,它具备了丰富的人物情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小说的阅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提高。下面,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小说阅读教学展开具体的叙述。  【关键词】人物情感;故事情节;语文素养;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相关内容  在最新
【摘要】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其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十分关键,是基础性课程。立足新课改背景,语文课程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  同时,更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要基于新课改的深入与推进,明确新时期语文教学的要求与目标,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全面增强。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更加重视教学有效
【摘要】新课程改革推进教育体系的完善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与深化,其中以教育资源的优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重点校本课程的研究成为一种提升教学和学生素养的重要举措。对于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来说,能够达成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和能力的校本课程研究的价值才会重大。我们高中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要发挥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在以生为本的前提
【摘要】教育如一场接力赛,要想比赛成功,除了要每个选手跑得快,还必须传好每一根接力棒。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巧妙衔接,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教育“传第一接力棒”的技巧——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策略的实施,对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
【摘要】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也是一个动态的多边活动过程,教师怎样去把控这一过程,使课堂教学能够有序、高  效,这对于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和挑战。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有这样的表述:“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而学生却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种教育思想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特别是新课程
【摘要】去年送教下乡时,我到几所学校去听了初中语文课。每节课,我做了详细的听课笔记。在对这些课的整理中,发现很多老师以问题推进课文的学习,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答。老师问,学生答,课堂上显得热热闹闹。一节语文课,教师至少提十多个问题,有的老师提的问题甚至二十多个。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觉得老师的提问太多、太杂,很多没有思维含量,不能深层次引导学生的思维。过去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现在变成了“满
【摘要】汉语修辞与审美情感之间有密切关联,本文首先对修辞进行了简单介绍,之后针对汉语修辞中审美情感的作用进行论述,分别为激化作用和选择作用。  【关键词】汉语修辞;审美情感;作用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对于汉语修辞来说,审美情感的作用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审美情感能够让修辞主体借助更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身的感受或者认知;第二,它能够让主体了解到接受体的心理感受,从而实现对
【摘要】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对写作教学要求的变更,在一定的意义上,写作的范围拓宽了,但也力求学生能避免套作。笔者以2016年和2017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为例,要求学生加强基础,注重训练;关注时事,务去陈言;走进生活,深入思考,从而写活作文。  【关键词】作文要求;变化;避免套作;写活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