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这句话可以说从参加工作那天起就伴随着我们,但是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我们真的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了吗?两次执教“9的乘法口诀”的备课过程及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开学初。校领导让我为全组教师上一节示范课。根据数学进度,示范课的内容应该是“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根据教学“6~8乘法口诀”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这部分内容很难上得出彩。跳过去,重新选择比较拿手的上吧,又怕教师小瞧了我,最后决定还是按进度来上。上课内容确定后,我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备课工作中。“9的乘法口诀”教学,人教版教材提供了每组9个人、9组人划龙舟的场面,如果依此引入新课,和前面“6、7、8的乘法口诀”教学引人大同小异,害怕学生提不起兴趣。本着“课要上得出彩,要标新立异”的原则,我查阅了关于乘法口诀教学的一些资料,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9的乘法口诀”例1正好符合我的教学设想,于是我就决定利用它来进行新课的教学。下面是这节课新授环节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按照教学进度,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习——
  生(齐答):9的乘法口诀。
  师: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6、7、8的乘法口诀的呢?
  生1:先用加法,然后编出乘法口诀。
  师:如果我们要编出“八九是多少”的乘法口诀,应该列出怎样的加法算式呢?
  生2:9 9 9 9 9 9 9 9。
  师:算算看,感觉如何?
  生:费事,很麻烦的!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面的“五星图”,然后再编口诀,看看感觉如何。
  
  生:一行有1个9颗★,是10—1=9;
  二行有2个9颗★,是20-2=18;
  三行有3个9颗★,是30-3=27;
  几行就有几个9颗★,就是几十减几。
  师:下面我们能否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编出9的乘法口诀呢’(学生编口诀,教师巡视)
  规律不难寻找,学生课堂表现也很活跃,我认为大部分学生顺利编出口诀应该不会有问题,但接下来学生编口诀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却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学生还是用加法编口诀,即使有少数几个学生知道要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来编,但也不能顺利地与前面的规律衔接,事与愿违,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为什么事与愿违呢?我陷入了深恩,带着问题我又一次走进了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不能无视其已有知识的存在,否则课堂会陷入一种无趣、尴尬的境地。”反思我的备课过程,我只在备教材上动脑筋,只想到怎样把新知识带给学生,或者说只思考新知识以何种方式走向学生,一句话,我还是在“教教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不仅仅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等,还要以研究学生为主体,在仔细分析学生状况的基础下,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真正拥有者,实现“用教材教”。带着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我对“9的乘法口诀”这节课进行了二次备课。“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6、7、8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教师如顺应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编口诀,不但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理念,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是我第二次教学“9的乘法口诀”的片断: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了6、7、8的乘法口诀,还记得我们是怎么编的吗,
  生:我们是采用摆图片,写算式编出的。
  师:那编9的乘法口诀。我们不摆图片能编出吗?
  生:能!(异口同声)
  师:那根据你的经验,你说9的乘法口诀应该有几句呢?
  生:9句。
  师:编编看!
  ……
  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部分学生都能用加法编出乘法口诀。教学编9的乘法口诀我仅仅用了15分钟的时间,余下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巩固、运用口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得到了体现,课堂因简约、灵动而充满无限生机。
  不同的教学设计,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也带给我对“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这句话新的理解和认识。
  1 学生的思维是有惯性的,教师要依据学生已有的思维基础设计教学。学生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掌握了“6、7、8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习惯了用加法编口诀,教师如能依据学生思维的基础,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自编9的乘法口诀,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学生是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走进课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站在学生角度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需,教学才会更有效果。备课时,教师要善于在课标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努力防止只在“求新、求异”的彼岸世界中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
  3 课前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生成有时是不一致的。当预设与生成不一致时,教师应该依据课堂变化的情况。对原先的教学设计做及时的调整,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要尽快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 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如果教师硬要把学生的思维拉上自己预设的轨道,就会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产生赶鸭子上架、一厢情愿的现象。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这句话还是改为“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更恰当一些。
其他文献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磨课,即是千方百计寻找更适合学生理解的教与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是我们团队经历“认识时间”一课教学磨课后的最大感受。  一、寻找更直观可感的教学呈现方式  抽象的知识是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教学预设时,教师总是尽可能地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去呈现教学内容,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事实却常常事与愿违,究其原因,是我们认为所谓的直观形象实际上并不是最佳的教
课改推行后,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有两个问题不可忽视: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更为突出;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课改前,略显薄弱。上述这两个问题,是我国30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调研的结果。如今,走进实验区的课堂,会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十分活跃,而有些学生则不知道如何积极主动地学习。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程度差异较明显。另外,在课改实践中,一些课堂有轰轰烈烈
读懂教材是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源泉。关于这一话题,特级教师朱德江说过:“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前阶段,我以“体积与容积”一课为例,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进行了尝试,且思且行,留下些许痕迹。  思考一:新知情境应如何创设?  北师大版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我们更广阔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  “体积与容积”一课,教材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自然影像志》  编者:影像生物调查所(IBE)  ISBN:978-7-2001-2626-6  装订:精装  语种:简体中文  页数:248页  定价:298元  开本:16开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4月  艳丽夺目的棕尾虹雉于空中滑翔;步履轻盈的赤斑羚跳跃岩壁间;性情凶猛的南峰锦蛇从灌木丛下匍匐而出;高山幽谷里绿绒蒿绽放娇媚之姿……精彩镜头带来视觉
日本数学史家米山国藏在他的著作《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说道:“不管他们(指学生)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即使把所教给的知识(概念、定理、法则和公式等)全忘了,唯有铭刻在他们心中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想实现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获得知识和进一步学习的方法,逐渐掌握蕴涵在知识内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只有这样
许多教师,特别是新教师,非常关注“新授课”的教学,备“学情”、备“知识点”、备“教学手段”、备“板书设计”……可一到每单元安排的练习题时,就敷衍了事:或是简单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一做,简单地讲一讲;或是把它们当成课后练习作业来布置,课堂上对对答案,就紧锣密鼓地进行下一个“新授课”的研究。等到再一次出现同类型题目,或者一模一样的题目而学生却照样漏洞百出时,教师就会埋怨:“这样的题目全都做过,老师也都讲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本课设计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片断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多媒体播放三只小猫比赛
一、“图形变换”教学中“美育热”的冷思考  1.“被”欣赏,缺失需要  如观摩“轴对称图形”一课,课始教师播放川剧“变脸”的视频,以此导入新课,然后画面定格在六张脸谱上,让学生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脸谱。最后教师揭示课题:“像这几个脸谱那样可以分成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部分,这样的物体就是对称的。”……这样的课堂导入虽然新颖有趣,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由于戏剧脸谱的复杂变化,学生只是获得视觉冲击——惊
有学者指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学科知识视野,是数学课程改革的相关实践给予的一个重要启示与教训。因此,在实践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审视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内容的现实,努力做到对整个课程内容体系的“全景”把握,俯瞰自己所教学的课程内容。下面将以具体的课程内容“鸡兔同笼问题”来谈谈我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7章的“数学广角”,主要内容就是解决“鸡兔同笼”类型的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唤起学生的生活感知,去体悟所学的数学知识,而后升华为自己的数学能力。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教育应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进而将所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加以检验,学以致用。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