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这句话可以说从参加工作那天起就伴随着我们,但是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我们真的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了吗?两次执教“9的乘法口诀”的备课过程及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开学初。校领导让我为全组教师上一节示范课。根据数学进度,示范课的内容应该是“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根据教学“6~8乘法口诀”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这部分内容很难上得出彩。跳过去,重新选择比较拿手的上吧,又怕教师小瞧了我,最后决定还是按进度来上。上课内容确定后,我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备课工作中。“9的乘法口诀”教学,人教版教材提供了每组9个人、9组人划龙舟的场面,如果依此引入新课,和前面“6、7、8的乘法口诀”教学引人大同小异,害怕学生提不起兴趣。本着“课要上得出彩,要标新立异”的原则,我查阅了关于乘法口诀教学的一些资料,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9的乘法口诀”例1正好符合我的教学设想,于是我就决定利用它来进行新课的教学。下面是这节课新授环节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按照教学进度,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习——
生(齐答):9的乘法口诀。
师: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6、7、8的乘法口诀的呢?
生1:先用加法,然后编出乘法口诀。
师:如果我们要编出“八九是多少”的乘法口诀,应该列出怎样的加法算式呢?
生2:9 9 9 9 9 9 9 9。
师:算算看,感觉如何?
生:费事,很麻烦的!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面的“五星图”,然后再编口诀,看看感觉如何。
生:一行有1个9颗★,是10—1=9;
二行有2个9颗★,是20-2=18;
三行有3个9颗★,是30-3=27;
几行就有几个9颗★,就是几十减几。
师:下面我们能否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编出9的乘法口诀呢’(学生编口诀,教师巡视)
规律不难寻找,学生课堂表现也很活跃,我认为大部分学生顺利编出口诀应该不会有问题,但接下来学生编口诀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却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学生还是用加法编口诀,即使有少数几个学生知道要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来编,但也不能顺利地与前面的规律衔接,事与愿违,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为什么事与愿违呢?我陷入了深恩,带着问题我又一次走进了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不能无视其已有知识的存在,否则课堂会陷入一种无趣、尴尬的境地。”反思我的备课过程,我只在备教材上动脑筋,只想到怎样把新知识带给学生,或者说只思考新知识以何种方式走向学生,一句话,我还是在“教教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不仅仅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等,还要以研究学生为主体,在仔细分析学生状况的基础下,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真正拥有者,实现“用教材教”。带着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我对“9的乘法口诀”这节课进行了二次备课。“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6、7、8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教师如顺应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编口诀,不但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理念,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是我第二次教学“9的乘法口诀”的片断: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了6、7、8的乘法口诀,还记得我们是怎么编的吗,
生:我们是采用摆图片,写算式编出的。
师:那编9的乘法口诀。我们不摆图片能编出吗?
生:能!(异口同声)
师:那根据你的经验,你说9的乘法口诀应该有几句呢?
生:9句。
师:编编看!
……
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部分学生都能用加法编出乘法口诀。教学编9的乘法口诀我仅仅用了15分钟的时间,余下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巩固、运用口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得到了体现,课堂因简约、灵动而充满无限生机。
不同的教学设计,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也带给我对“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这句话新的理解和认识。
1 学生的思维是有惯性的,教师要依据学生已有的思维基础设计教学。学生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掌握了“6、7、8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习惯了用加法编口诀,教师如能依据学生思维的基础,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自编9的乘法口诀,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学生是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走进课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站在学生角度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需,教学才会更有效果。备课时,教师要善于在课标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努力防止只在“求新、求异”的彼岸世界中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
3 课前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生成有时是不一致的。当预设与生成不一致时,教师应该依据课堂变化的情况。对原先的教学设计做及时的调整,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要尽快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 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如果教师硬要把学生的思维拉上自己预设的轨道,就会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产生赶鸭子上架、一厢情愿的现象。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这句话还是改为“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更恰当一些。
开学初。校领导让我为全组教师上一节示范课。根据数学进度,示范课的内容应该是“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根据教学“6~8乘法口诀”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这部分内容很难上得出彩。跳过去,重新选择比较拿手的上吧,又怕教师小瞧了我,最后决定还是按进度来上。上课内容确定后,我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备课工作中。“9的乘法口诀”教学,人教版教材提供了每组9个人、9组人划龙舟的场面,如果依此引入新课,和前面“6、7、8的乘法口诀”教学引人大同小异,害怕学生提不起兴趣。本着“课要上得出彩,要标新立异”的原则,我查阅了关于乘法口诀教学的一些资料,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9的乘法口诀”例1正好符合我的教学设想,于是我就决定利用它来进行新课的教学。下面是这节课新授环节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按照教学进度,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习——
生(齐答):9的乘法口诀。
师: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6、7、8的乘法口诀的呢?
生1:先用加法,然后编出乘法口诀。
师:如果我们要编出“八九是多少”的乘法口诀,应该列出怎样的加法算式呢?
生2:9 9 9 9 9 9 9 9。
师:算算看,感觉如何?
生:费事,很麻烦的!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面的“五星图”,然后再编口诀,看看感觉如何。
生:一行有1个9颗★,是10—1=9;
二行有2个9颗★,是20-2=18;
三行有3个9颗★,是30-3=27;
几行就有几个9颗★,就是几十减几。
师:下面我们能否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编出9的乘法口诀呢’(学生编口诀,教师巡视)
规律不难寻找,学生课堂表现也很活跃,我认为大部分学生顺利编出口诀应该不会有问题,但接下来学生编口诀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却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学生还是用加法编口诀,即使有少数几个学生知道要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来编,但也不能顺利地与前面的规律衔接,事与愿违,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为什么事与愿违呢?我陷入了深恩,带着问题我又一次走进了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不能无视其已有知识的存在,否则课堂会陷入一种无趣、尴尬的境地。”反思我的备课过程,我只在备教材上动脑筋,只想到怎样把新知识带给学生,或者说只思考新知识以何种方式走向学生,一句话,我还是在“教教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不仅仅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等,还要以研究学生为主体,在仔细分析学生状况的基础下,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真正拥有者,实现“用教材教”。带着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我对“9的乘法口诀”这节课进行了二次备课。“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6、7、8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教师如顺应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编口诀,不但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理念,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是我第二次教学“9的乘法口诀”的片断: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了6、7、8的乘法口诀,还记得我们是怎么编的吗,
生:我们是采用摆图片,写算式编出的。
师:那编9的乘法口诀。我们不摆图片能编出吗?
生:能!(异口同声)
师:那根据你的经验,你说9的乘法口诀应该有几句呢?
生:9句。
师:编编看!
……
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部分学生都能用加法编出乘法口诀。教学编9的乘法口诀我仅仅用了15分钟的时间,余下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巩固、运用口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得到了体现,课堂因简约、灵动而充满无限生机。
不同的教学设计,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也带给我对“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这句话新的理解和认识。
1 学生的思维是有惯性的,教师要依据学生已有的思维基础设计教学。学生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掌握了“6、7、8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习惯了用加法编口诀,教师如能依据学生思维的基础,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自编9的乘法口诀,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学生是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走进课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站在学生角度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需,教学才会更有效果。备课时,教师要善于在课标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努力防止只在“求新、求异”的彼岸世界中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
3 课前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生成有时是不一致的。当预设与生成不一致时,教师应该依据课堂变化的情况。对原先的教学设计做及时的调整,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要尽快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 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如果教师硬要把学生的思维拉上自己预设的轨道,就会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产生赶鸭子上架、一厢情愿的现象。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这句话还是改为“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更恰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