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云南农民与一个NGO行动者间亦师亦友的感情与恩怨。前者的生活轨道因后者而改变,他感到40年人生中不曾感知的解放,却也由此有了更多的孤独和困惑
李玉坤在山上采菌子,见到了红腹锦鸡的窝。白族人都知道,这不是好兆头。
红腹锦鸡在此地已消失很久。这几年河源村搞村寨银行,配套封山育林,金丝猴、猎豹又回来了,还有红腹锦鸡。这种中国独有的二级野生保护动物,30年前父亲像他这么大的时候,老君山上并不稀罕。
此时父亲正躺在家中捱过生命的最后一段。在县医院检查出肝癌晚期20天后,他匆匆抵达了73岁的人生终点。
人是被吓死的,邓仪说。检查前一天他亲眼见到李父在稻谷场上跟每个人开玩笑,第二天说闲着无事进丽江检查一下他的高血压,检完后几个兄弟坐着哭。老大告诉了母亲,她老人家就揪着老伴的手24小时不松开。你说是不是吓死的?
合作社的理事长不算官,毕竟没吃上“公粮”。自从邓仪进到河源村,他莫名跟着一起办村寨银行又搞合作社,重体力活倒很久没碰过。老婆反对,家里生计全被耽误。老父亲却支持得很,当了长就不是普通老百姓,男人要的就那点感觉。拗不过老婆,李玉坤悄悄进城打工。工地上的活累点也罢了,包工头对他吆来喝去,让他很不舒服。理事长可以为村民跑前跑后,却不是随便被人吆喝的。
干了半年李玉坤回到山里。父亲去世后,母亲搬到兄弟家住。新房组山窝窝里只他一户人家。每天坐院里晒晒太阳,读读邓仪时不常送来的书,或者看看电视——他只看拳击赛,至于其他,他都觉得“很假”。
父亲的突然离世对李玉坤是个打击,但他知道这5年他过得跟过去40年不一样,或许跟祖辈们都不一样。父亲都看到了。
5年前,邓仪是作为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前身北京三生环境与发展研究院)项目的负责人来到河源。村民们都知道又有送钱的来了。云南老君山地区是三江并流地带,大片的原始森林近二十年被村民们砍得有点猛,据说已经被国家知道了。可谁在乎?村里人每年为这点木头都要跟外人大干一场。警察来了不顶事。反倒树砍得越多,外面的项目就来得越多。一会儿让养羊,一会儿让杀猪。养呗。项目做完钱进了农民腰包,项目官员写报告走人,皆大欢喜。
这回有点不一样。邓仪说他是有一笔钱,但怎么花他说了不算,而是村民自己来决定怎么花。
邓:这边原来很多NGO,他们送惯了,村民也拿惯了。他们认为NGO像中介公司一样,有人给钱,中介拿着钱再给老百姓,自己留一点。来了一堆人,照了照片,找几个英雄去巡山,给完钱这些人就走掉了。
老百姓潜意识里边觉得老子不用这个钱,你们连项目都进行不下去。村委会那两个得不到便宜的就跟下面说了:凡是外援组织都是反党的,只能要他们的钱不能听他们的话。
李:2010年9月份吧,县里面说有这么一伙组织要给乡亲们扶持,然后邓老师就来开启动会了。邓老师这个人平和,跟农民差不多。他讲的通俗易懂,不绕弯弯。但他是外来人,(以为)骗骗我们就走了。给你一笔钱,哪有天上掉馅饼的?
邓:这个里边钱不是钱,钱是促进老百姓行动的一种“催化剂”。我们这种模式超越所有村民的经验范畴,对他们来说是考验。
李:谁都不相信谁嘛,就选代表去考察他们的项目。十几个人去贵州古胜村学习。从四川一出去几乎都是山,光秃秃的。脑子里一想,假如我们哪天弄到那个程度,没有回旋的余地了。那个地方比我们这里还穷,人均才3分地,但却通过项目把封山做得很好。
邓:在贵州的考察团队里边,李玉坤不多言不多语。他书读得不多,高中还没毕业。但他很动脑子,回来之后村民有的说贵州环保做得好,有的说贵州村寨银行做得好,但是李玉坤认为贵州人自己管理自己最好。他说到了内核。
回来以后他就开始动员,率先开会,第一个就是封山育林与村寨银行捆绑的项目,开了3个月才有了结果。
李:一笔钱摆在我们这个地方,不管怎么弄都弄到手嘛。很多点子是不能跟邓老师说的。怎么定制度,有破绽是不行的。我们5个民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还有汉族。基本上项目官员在的时候,矛盾、纠结比较大时用他们听不懂的话来交流。
邓:中国农村都缺钱,很多人会把钱认为是资本,其实它是防止简单再生产破裂的社区金融。村寨银行有几个原则,第一是公民参与原则。你愿意参加就参加,不愿意参加就不参加;第二个是资金匹配原则。必须你出钱,外面人才给你钱,你不出钱就不给;第三个1/3借贷原则。借贷的时候,必须只有1/3的人。第四,村民自我管理原则。整个社区的金融都是股东老百姓自己管;第五遵守契约原则,我们支持你的时候有契约,违反了这个契约我们是要收钱的。
李:1/3原则提出来后,谁都想争第一批。有人想如果我投出钱,第一批借不到怎么办?第一批不还回来怎么办?大家都想钱在我的包包里,那才安全。我就跟他们讲,1/3
李玉坤在山上采菌子,见到了红腹锦鸡的窝。白族人都知道,这不是好兆头。
红腹锦鸡在此地已消失很久。这几年河源村搞村寨银行,配套封山育林,金丝猴、猎豹又回来了,还有红腹锦鸡。这种中国独有的二级野生保护动物,30年前父亲像他这么大的时候,老君山上并不稀罕。
此时父亲正躺在家中捱过生命的最后一段。在县医院检查出肝癌晚期20天后,他匆匆抵达了73岁的人生终点。
人是被吓死的,邓仪说。检查前一天他亲眼见到李父在稻谷场上跟每个人开玩笑,第二天说闲着无事进丽江检查一下他的高血压,检完后几个兄弟坐着哭。老大告诉了母亲,她老人家就揪着老伴的手24小时不松开。你说是不是吓死的?
合作社的理事长不算官,毕竟没吃上“公粮”。自从邓仪进到河源村,他莫名跟着一起办村寨银行又搞合作社,重体力活倒很久没碰过。老婆反对,家里生计全被耽误。老父亲却支持得很,当了长就不是普通老百姓,男人要的就那点感觉。拗不过老婆,李玉坤悄悄进城打工。工地上的活累点也罢了,包工头对他吆来喝去,让他很不舒服。理事长可以为村民跑前跑后,却不是随便被人吆喝的。
干了半年李玉坤回到山里。父亲去世后,母亲搬到兄弟家住。新房组山窝窝里只他一户人家。每天坐院里晒晒太阳,读读邓仪时不常送来的书,或者看看电视——他只看拳击赛,至于其他,他都觉得“很假”。
村寨银行
父亲的突然离世对李玉坤是个打击,但他知道这5年他过得跟过去40年不一样,或许跟祖辈们都不一样。父亲都看到了。
5年前,邓仪是作为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前身北京三生环境与发展研究院)项目的负责人来到河源。村民们都知道又有送钱的来了。云南老君山地区是三江并流地带,大片的原始森林近二十年被村民们砍得有点猛,据说已经被国家知道了。可谁在乎?村里人每年为这点木头都要跟外人大干一场。警察来了不顶事。反倒树砍得越多,外面的项目就来得越多。一会儿让养羊,一会儿让杀猪。养呗。项目做完钱进了农民腰包,项目官员写报告走人,皆大欢喜。
这回有点不一样。邓仪说他是有一笔钱,但怎么花他说了不算,而是村民自己来决定怎么花。
邓:这边原来很多NGO,他们送惯了,村民也拿惯了。他们认为NGO像中介公司一样,有人给钱,中介拿着钱再给老百姓,自己留一点。来了一堆人,照了照片,找几个英雄去巡山,给完钱这些人就走掉了。
老百姓潜意识里边觉得老子不用这个钱,你们连项目都进行不下去。村委会那两个得不到便宜的就跟下面说了:凡是外援组织都是反党的,只能要他们的钱不能听他们的话。
李:2010年9月份吧,县里面说有这么一伙组织要给乡亲们扶持,然后邓老师就来开启动会了。邓老师这个人平和,跟农民差不多。他讲的通俗易懂,不绕弯弯。但他是外来人,(以为)骗骗我们就走了。给你一笔钱,哪有天上掉馅饼的?
邓:这个里边钱不是钱,钱是促进老百姓行动的一种“催化剂”。我们这种模式超越所有村民的经验范畴,对他们来说是考验。
李:谁都不相信谁嘛,就选代表去考察他们的项目。十几个人去贵州古胜村学习。从四川一出去几乎都是山,光秃秃的。脑子里一想,假如我们哪天弄到那个程度,没有回旋的余地了。那个地方比我们这里还穷,人均才3分地,但却通过项目把封山做得很好。
邓:在贵州的考察团队里边,李玉坤不多言不多语。他书读得不多,高中还没毕业。但他很动脑子,回来之后村民有的说贵州环保做得好,有的说贵州村寨银行做得好,但是李玉坤认为贵州人自己管理自己最好。他说到了内核。
回来以后他就开始动员,率先开会,第一个就是封山育林与村寨银行捆绑的项目,开了3个月才有了结果。
李:一笔钱摆在我们这个地方,不管怎么弄都弄到手嘛。很多点子是不能跟邓老师说的。怎么定制度,有破绽是不行的。我们5个民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还有汉族。基本上项目官员在的时候,矛盾、纠结比较大时用他们听不懂的话来交流。
邓:中国农村都缺钱,很多人会把钱认为是资本,其实它是防止简单再生产破裂的社区金融。村寨银行有几个原则,第一是公民参与原则。你愿意参加就参加,不愿意参加就不参加;第二个是资金匹配原则。必须你出钱,外面人才给你钱,你不出钱就不给;第三个1/3借贷原则。借贷的时候,必须只有1/3的人。第四,村民自我管理原则。整个社区的金融都是股东老百姓自己管;第五遵守契约原则,我们支持你的时候有契约,违反了这个契约我们是要收钱的。
李:1/3原则提出来后,谁都想争第一批。有人想如果我投出钱,第一批借不到怎么办?第一批不还回来怎么办?大家都想钱在我的包包里,那才安全。我就跟他们讲,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