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维利等:诚信观的构成及其对诚信教育的启示
《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刊载傅维利等人的文章。作者认为,诚信是指主体能够按其主观意愿,在作出主观判断的基础上,真实地表达客观事实及其主观判断,作出相应的承诺,并按此践行的一种道德规范或品质。诚信观由内容、标准、价值三个基本方面,“对己”和“对他”两个基本范畴以及对象、利益预期、频度和情境约束四个基本维度构成。要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第一需要把建立充满信任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作为诚信教育的起点。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所信任的人通常是诚信的,诚信之人的一个最为直接的效果就是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反之,如果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那么,诚信将因风险太大而不可能产生或存续。这说明,诚信与信任是在不同特征的联系中相互推升或相互削减。第二要把价值提升、标准构建和行为形成作为诚信教育的重点。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通过理论阐释和案例说明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地了解诚信对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价值,而且要在处理关涉学生利益的生活、学习事件中,采用充满信任和诚信的方式,实实在在地示范和展示诚信的价值;要把诚信标准的教育作为一个长期、艰巨和重要的工作来抓;诚信教育不能止于说理,还要特别注意延伸到行动。
孙树文:社会心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期刊登了孙树文的文章。作者指出,社会心理因素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其制约作用具有相对性、潜在性、持久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等特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主体对外在环境的主动适应过程就是行为主体不断化解心理冲突、达到心理适应的过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要实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目标,就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发挥自身对社会心理的引导、调适和整合功能,不断化解社会心理冲突,主动适应社会心理的制约作用。一方面,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适应力。这包括:(1)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觉激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热情,增强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激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动机;(2)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要切实转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态度;(3)要努力改造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认知结构。任何实践活动的现实展开都必须以观念的更新为先导。另一方面,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也必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承受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承受力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对现实生活和实现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包括对认识水平、应变能力和认知、情感反映的综合平衡力。
励骅:积极心理: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追求
《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登载励骅的文章。作者指出,积极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在个体不断追求中成长、发展和完善的。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关注与重视,不仅应成为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积极幸福的人”的保证。因此,积极心理应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追求。具体地说,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看,积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积极心理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石;从学校德育工作本身看,积极人格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积极体验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动力;从个体发展看,积极心理就是个体成长的应然选择。
《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刊载傅维利等人的文章。作者认为,诚信是指主体能够按其主观意愿,在作出主观判断的基础上,真实地表达客观事实及其主观判断,作出相应的承诺,并按此践行的一种道德规范或品质。诚信观由内容、标准、价值三个基本方面,“对己”和“对他”两个基本范畴以及对象、利益预期、频度和情境约束四个基本维度构成。要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第一需要把建立充满信任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作为诚信教育的起点。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所信任的人通常是诚信的,诚信之人的一个最为直接的效果就是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反之,如果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那么,诚信将因风险太大而不可能产生或存续。这说明,诚信与信任是在不同特征的联系中相互推升或相互削减。第二要把价值提升、标准构建和行为形成作为诚信教育的重点。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通过理论阐释和案例说明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地了解诚信对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价值,而且要在处理关涉学生利益的生活、学习事件中,采用充满信任和诚信的方式,实实在在地示范和展示诚信的价值;要把诚信标准的教育作为一个长期、艰巨和重要的工作来抓;诚信教育不能止于说理,还要特别注意延伸到行动。
孙树文:社会心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期刊登了孙树文的文章。作者指出,社会心理因素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其制约作用具有相对性、潜在性、持久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等特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主体对外在环境的主动适应过程就是行为主体不断化解心理冲突、达到心理适应的过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要实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目标,就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发挥自身对社会心理的引导、调适和整合功能,不断化解社会心理冲突,主动适应社会心理的制约作用。一方面,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适应力。这包括:(1)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觉激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热情,增强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激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动机;(2)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要切实转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态度;(3)要努力改造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认知结构。任何实践活动的现实展开都必须以观念的更新为先导。另一方面,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也必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承受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承受力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对现实生活和实现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包括对认识水平、应变能力和认知、情感反映的综合平衡力。
励骅:积极心理: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追求
《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登载励骅的文章。作者指出,积极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在个体不断追求中成长、发展和完善的。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关注与重视,不仅应成为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积极幸福的人”的保证。因此,积极心理应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追求。具体地说,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看,积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积极心理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石;从学校德育工作本身看,积极人格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积极体验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动力;从个体发展看,积极心理就是个体成长的应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