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03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

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共治疗104例SDAVF患者,选择符合条件的26例进行栓塞治疗。男性22例,女性4例,男女比例5.5∶1;年龄34~81岁,平均55.9岁。SDAVF分别位于胸段10例、腰段9例、骶段7例。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进行性麻木无力和大小便障碍,病程1~156个月,平均17.1个月。栓塞材料使用ONYX-18液态栓塞剂或Glubran-2外科胶,未完全栓塞的患者,择期行手术治疗。治疗后3个月行脊髓功能评价和MRI检查,6个月行脊髓功能评价、MRI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

结果

26例患者中有15例达到即刻完全栓塞的影像学标准。使用ONYX-18栓塞20例,14例完全栓塞;应用Glubran-2栓塞6例,仅1例完全栓塞。10例胸段患者中仅3例获得完全栓塞,16例腰骶段患者中,12例完全栓塞。未完全栓塞的患者2周内均行手术治疗。所有病例于术后3和6个月复查MRI,6个月复查DSA。完全栓塞患者症状术后即刻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6个月随访时肌力和大小便功能均有较明显的改善,MRI显示脊髓水肿消失,蛛网膜下腔的迂曲血管影消失。复查脊髓DSA均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所有经过栓塞治疗的患者,术后未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

结论

部分SDAVF,尤其病变位于腰骶部的患者,适宜栓塞治疗,栓塞的材料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探讨。

其他文献
社会在变革,科学在发展,一切都在永恒的变化过程中,胆道学科也是这样。胆道始终是一个非常迷人的神奇小道,造就了多少英雄,也令多少英雄竞折腰,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外科医生,都是通过研究胆道学科成长起来的。
主动脉钝性伤(blunt aortic injury,BAI)最常源自胸部的钝性损伤,如交通事故或高空坠落,即常说的"减速伤"。随着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交通事故的频发使BAI已经成为创伤相关性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据统计,超过80%的BAI患者死于事故现场,而在接受手术干预前,又有1/3的患者死于转送入医院的途中[1]。在美国,每年约有8000人死于BAI[2]。在国内,每年都有BAI的相关病例报道[
近年来研究发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曲松(ceftriaxone,CTX)不仅具有抗菌作用,而且可以激活谷氨酸转运体-1(glutamate transporter-1,GLT-1)的表达和活性,从而阻断兴奋性神经毒性,有神经保护作用[1-5]。我们前期研究发现,CTX可以降低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海马谷氨酸盐水平[6]。但CTX对TBI大鼠是否具有类似的神经保护作用,目前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
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GN)是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细胞的少见良性肿瘤,发生于肾上腺者尤为少见。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AGN)多为无功能肿瘤,缺少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我们1999-2011年收治10例患者,报告如下。
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手术(ileal pouch anal anastomosis,IPAA)彻底切除结直肠,同时保留肛门自制功能,兼顾了治愈效果和生活质量,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外科治疗的首选术式[1],但其存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广这项技术,我们对1989-2009年间的96例行IPAA治疗的UC患者进行了系统随访,报道如下。
目的总结经右胸骨旁第3肋间横切口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2009年7月至2011年9月101例单纯主动脉瓣疾病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性60例,女性41例;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46±14)岁。患者中包括退行性病变37例,风湿性病变23例,先天性病变37例,感染性病变3例,其他病变1例,均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外周心肺转流辅助下经右胸骨旁第3肋间横切口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
经历了过去一个多世纪,尤其近20年的深入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诊治取得了重要突破。在深入认识SAP发生发展机制的基础上,现已形成重症监护、器官功能保护与替代、容量复苏、序贯营养支持及坏死病灶外科处理的科学综合治疗体系[1]。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SAP的研究从未停滞,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指南”对于规范SAP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新进展、新观念也要及时通过指南更新来推广。
期刊
患者1 男性,8岁,因"右小腿外侧酸痛"于2007年9月29日就诊。患者在外院查X线片发现不断进展的腓骨中段溶骨破坏、伴明显骨膜反应(图1),按"急性骨髓炎"更换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转入我院就诊。入院体检:右小腿中段外侧轻度肿胀,皮肤温度较对侧略高,肿胀区触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第1小时30 mm,碱性磷酸酶245 U/L。MRI:腓骨中段及周围软组织广泛高T2信号(图2)。术前X线检查显
患者 男性,44岁,因"上腹隐痛伴恶心、呕吐、纳差5 d"于2011年12月3日入院。患者曾有上述症状反复发作病史30余年,自服"胃药"等治疗。无明确腹部外伤或手术史。患者父亲因患"胃癌"死亡。体格检查无异常。入院后查腹部X线片:小肠内结石并空肠梗阻可能(图1)。给予胃肠减压、抗炎、补液等保守治疗,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有肛门排气、排便。全腹CT检查:盆腔内钙化灶,未排除畸胎瘤;小肠扭转可能。在蛛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外科疾病。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提高,SISMAD报道明显增多,但关于该病的治疗至今仍无一致的意见。我们总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9年5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1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