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内涵 打造精彩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lytek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运用教材,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依据上海市中学化学教材的设计思路,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初三化学教学的具体实践,整合溶液浓度等相关内容,把新教材中“酸碱中和反应”设计为一堂探究式学习课。
  关键词: 酸碱中和反应 探究式学习 新教材
  
  今年是上海市闸北区全面实施初中新教材的第一年,根据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我设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教学。
  
  一、设计思想
  
  改变传统教学“奉送真理”的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融知识、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为一体,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
  
  二、教材处理及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说明:“酸碱中和反应”是初三化学新教材第五章“初识酸和碱”中的内容,教材在该章节中首先阐述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反应放热的特点,其次讲解了生活中有关酸碱中和的应用,另外还有一个简单的“酸碱中和反应”学生实验。
  2常规教学情况分析:大多教师按照“酸碱中和定义 — 酸碱中和特点(放热)— 酸碱中和应用 — 习题巩固”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乏味,在后期综合应用时也显得力不从心。
  3新教材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必要的向内挖潜和向外发散,结合教材中的“酸碱中和反应”学生实验,将本课设计成一节探究式学习课。充分应用了上学期所学的相关知识;同时,针对酸碱中和反应放热的特点设计了做图分析探究,使酸碱有关内容形成更系统的知识体系,深化学生对酸碱中和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过程
  
  通过“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分析推论”的过程来完成教学。
  1.情景创设引入主题。(引入主题、引起关注,突出本次课教学重点。)
  教师引入:
  (1)观看医生为被蜜蜂蛰了的小朋友涂碱性药水的幻灯片,并解说。
  (2)出示用Mg(OH)2或Al(OH)3做止酸剂的药物说明书,并讲解。
  学生观看、倾听、思考。
  (3)提问:为什么医生用碱性药物?(学生回答)
  (4)板书:酸碱中和反应,碱中的氢氧根与酸中的氢结合生成了水。
  2.提问过渡,推进教学。
  教师提问:
  (1)某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NaOH,破坏了周围河流的水质,该如何解决?
  (2)怎样知道HCl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3.实践探究。
  1)酸碱中和过程中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及实验技能,培养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教师活动:
  (1)根据学生们的信息,设计实验一:在试管中加入1~2ml10%氢氧化钠溶液后,滴入1~2滴酚酞,再逐滴加入10%的盐酸。
  (2)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3)小结:实验中,注意盐酸不要过量。
  (4)追问:在实际生产操作中向河流中加入大量指示剂合适吗?
  学生设计实验、分组实验、倾听、思考、讨论、回答,指出可以通过取样实验后定量计算或改用测溶液的pH值来解决问题。
  2)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测定溶液pH值的具体操作方法。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二:在小烧杯中加入5ml10%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10%的盐酸,并每加5滴测一次pH值。
  (3)分析学生数据,选一组比较好的数据。
  (4)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及实验技能,发散思维,通过讨论、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活动:
  (1)资料: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你能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吗?
  (2)实验三:在盛有5ml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插入温度计后再加入5ml10%的盐酸溶液。
  (3)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4)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酸碱中和反应的产物。(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及实验技能。)
  教师活动:
  (1)我们已经知道酸碱中和的实质是 OH-与H+结合生成水,除了水还有其它产物吗?这一产物会不会给河流带来新的污染呢?
  (2)如何将该物质分离出来?
  (3)设计实验四:取酸碱中和后的溶液5ml进行蒸发。
  (4)你能写出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5)请学生写出胃药止酸剂的反应方程式。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并分组进行实验,上台书写方程式。
  4课堂总结。(增强总结意识,为以后学习指明方向。)
  教师活动:
  (1)我们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深刻认识和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同时也学习了科学探索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
  (2)请学生们课后自主学习:找出生活中其他利用酸碱中和的事例。
  学生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进行成功体验。
  
  四、教法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出以下特点:
  1以问题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五、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实践,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上要不断地反思,总结自己和他人的经验,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2]高志方.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2007年第2期.
其他文献
摘 要: 网络的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带来了教育的挑战。为迎接这些挑战,我们不仅要掌握教育技术,提高自身素质,更要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从阅读方式、交往方式等多方面正确引导,让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文化思想并树立正确的人文精神,让网络文化从语文教学的阻碍变成语文教学的助手。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网络文化 助手    网络技术彻底改变了语文课“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状况。网络与语
摘 要:本文调查了商务人士英语中介语请求言语行为,受试组为三组:北美组、汉语组和语际组,结合话语填充问卷DCT,分析三组被试请求策略差异以及请求言语行为方式特征,发现请求行为序列具有普遍性特征,语用迁移影响语际组请求语用策略,结果支持语用能力具有可教性、可学性观点。  关键词:语际语用 请求言语行为 话语标记 可学性    一、 引言    职场人士在跨文化经济活动成功有效交际不仅仅取决于交际双方
摘 要: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因其独到的功能主义和社会意义学视角,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它把语篇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从语篇与语境的互动关系中揭示语言的性质和社会功能。对报刊英语新闻进行功能语篇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的理解,以韩礼德语法理论的功能语篇分析模式为依据,对一则英语新闻进行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和主位结构的分析,有益于对英语报刊新闻的深化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 语篇分析 新闻   
摘 要:中国的民事诉讼改革是以程序正当化为导向的,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种模式所固有的弊端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诉讼的迟延、拖沓,诉讼成本的攀升及由此带来的对小额权利人权益的漠视。而这一问题倘若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将使民众对司法的权威产生怀疑并进一步疏离司法。引入西方的小额诉讼制度理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小额诉讼程序方是回应这一问题的良策。  关键词:小额诉讼 诉讼效率 司法大众化    一、小
摘 要:目前的《〈论语〉选读》选修课堂,普遍存在疏通文意、文言字词句梳理式教学和教师主导式教学的现状,选修成了“逼”修。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念指导,本文提出“课型安排多样化”、“提问设计趣味化”、“对话交流多方化”、“联系现实情境化”四方面思考,以期推进《〈论语〉选读》选修课堂的教学改革,提高选修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选修 课堂 现状 建议    2007年11月开始,浙江省高中语文的
李煜与李清照,一为亡国之君,一为旷代才女,却同为婉约派,同是词史上的一流大家,两人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古人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二李并称,极受推崇。  李煜与李清照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人生的经历和词的创作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家破国亡的苦痛之后,才登上词的艺术巅峰,走上了词史上一流大家的位置的。  先看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
一    仔细分析2007年高考18套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试题,比2006年稳中有变,变中呈新,传递出许多需要我们关注的新信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材异彩纷呈  2007年高考试卷中,意蕴丰富、文辞优美、典范浅易的文言文依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但是纯粹选用正史书籍中的人物传记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不再呈现出选材多元化、体裁多样化的特征。如北京卷选自《淮南子·泰族
摘 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PROTEL电路设计》实验教学的现状,本文指出,应通过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問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验教学 存在问题 改革措施    《PROTEL电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各大高职院校已探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独特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
摘 要:本文从教学吸收和教学过程的角度,结合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阐述了对于教学结论和教学过程利弊关系的认识,认为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实践中过程性教学的突出地位和结论性教学存在着不足。也注意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掌握、运用等方面重新审视结论性教学与过程性教学的关系,让日常教学行为更切合现代教学改革理念。  关键词:过程性教学 结论性教学 教学方式 利弊 过程与结论的关系    一、教学中的反
摘 要: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一些问题。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一要遵循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二要防止技术至上主义;三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四不能忽视师生间的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恰当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