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内地牛奶不同,香港和牛奶有关的食品安全事故几无发生,香港市民对牛奶产品的满意率超过了90%。港府对市民和乳企的“服务精神”,营造了透明且严格的监管环境,再加上充分且自由的市场竞争,这些造就了香港牛奶的安全神话。
近日,内地牛奶产品又再次曝出质量问题,似乎关于牛奶的食品安全事故在中国已司空见惯。可几乎在同时,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内地供港食品的安全率达到了99.999%,香港的食品安全世界领先。仅以牛奶为例,根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香港市民对香港牛奶产品的满意率也超过90%。而香港比千足金含金量还高的食品安全率,正是源自香港市民对食品安全的“斤斤计较”,这种“计较”调教出了香港政府的食品监管体制。因为倡导服务精神的港府了解,只有“无微不至”地为食品安全服务,香港市民才会买账。
香港市民要求比较高
在香港市民和政府看来,香港食物及卫生局的角色就是为民众服务,民众不满意便是工作失职。民众在意食品安全,所以食卫局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保证安全。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香港市民的要求比较高,高得有些不容易应付。在香港,市民遇到不安全事件能找媒体、消费者协会、立法会议员反映。当然官员们都希望市民要求低,甚至没有要求,从而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和责任,但是立法院、媒体、社会团体等组织的存在使得官员不能无视市民的合理要求,所以香港的监管机构只能兢兢业业,高效负责地工作,不敢敷衍塞责,有丝毫的懈怠。”
这种兢兢业业体现在所有市面流通的食品上。单以牛奶为例,由于香港没有牧场,即便是香港本土品牌鲜奶也只能从内地运输奶源,在香港进行加工,但即便奶源来自内地,香港消费者依旧对本土鲜奶品质充满信心。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教授梁嘉声博士就表示,香港的鮮奶品质源于对内地奶源提供者的严格把控。而且香港的生乳指标不同于大陆,是参照原欧盟指标指定的。虽然大陆在2010年公布的《生乳》新国标GB19301-2010(取代2003年版)中,规定生乳中菌落总数为每毫升低于200万个,蛋白质含量每100克不低于2.8克,均比1986年颁布的标准低。新国标还取消了“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致贺氏菌)不得检出”的规定。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鲜奶供港的指标却一直没有变:生乳中菌落总数为每毫升低于20万个,蛋白质含量没有要求,非脂乳固体含量每100克不低于8.75克,而且千分之一毫升牛奶中不能检测出大肠杆菌。
监管“服务”全程透明
除了高标准,香港的牛奶制品安全还得益于透明的监管。香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由卫生福利及食物局下属的食品环境卫生署负责,食品环境卫生署部门编制为11800人,在一线工作的人数占部门编制的三分之二。食物环境卫生署按风险种类将持牌食物业(包括牛奶商)分为3类对其进行日常检查,第一类(最低风险)为至少每12个星期一次,第二类为至少每8个星期一次,第三类为至少每4个星期一次,而且不管何时。一旦接获市民投诉后都要立即进行检查处理。
除了严密的监管体系,为了保障公众参与,香港政府还实行完备的信息公开制度和提供完善的食物安全信息服务。具体来说,香港每年化验食物样本数量大约6.5万个,平均每1000人有9个样本;而且港府对40个食物和卫生机构网站的最新动态保持密切监视,一旦发现有食物事故发生,中心的风险分析工作模式立即启动,消费者也可通过网络立即了解信息。而由于牛奶制品保质期短的特殊性,监测频率和强度还要更高。根据香港食安中心发言人的数据,食安中心在2011年1月至11月期间对香港市面上奶类饮品共抽取超过1900个样本作测试,当中有17个样本微生物含量不合格,对不合格产品中心都在第一时间跟进并做了公布。
这些工作还体现在消费者可以时时看到的小细节上。以鲜奶包装盒的标签为例,在香港购置鲜奶时,其包装盒上都会有详尽的营养资料说明,超市内销售的8个鲜奶品牌的营养资料说明均包含9项及以上的成分介绍,如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甚至还包括牛奶制造时产生的极低含量的副产品反式脂肪。目的就是用完全透明的操作,为消费者的选择减低成本。
可见,正是港人“难以应付的高要求”和香港政府“兢兢业业的服务精神”,在监管可以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进入香港的乳企可以充分竞争,也让市民有多元的选择,最终使得香港市民对香港的牛奶满意率超过了90%,而且这一切的代价也不高昂。
近日,内地牛奶产品又再次曝出质量问题,似乎关于牛奶的食品安全事故在中国已司空见惯。可几乎在同时,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内地供港食品的安全率达到了99.999%,香港的食品安全世界领先。仅以牛奶为例,根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香港市民对香港牛奶产品的满意率也超过90%。而香港比千足金含金量还高的食品安全率,正是源自香港市民对食品安全的“斤斤计较”,这种“计较”调教出了香港政府的食品监管体制。因为倡导服务精神的港府了解,只有“无微不至”地为食品安全服务,香港市民才会买账。
香港市民要求比较高
在香港市民和政府看来,香港食物及卫生局的角色就是为民众服务,民众不满意便是工作失职。民众在意食品安全,所以食卫局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保证安全。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香港市民的要求比较高,高得有些不容易应付。在香港,市民遇到不安全事件能找媒体、消费者协会、立法会议员反映。当然官员们都希望市民要求低,甚至没有要求,从而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和责任,但是立法院、媒体、社会团体等组织的存在使得官员不能无视市民的合理要求,所以香港的监管机构只能兢兢业业,高效负责地工作,不敢敷衍塞责,有丝毫的懈怠。”
这种兢兢业业体现在所有市面流通的食品上。单以牛奶为例,由于香港没有牧场,即便是香港本土品牌鲜奶也只能从内地运输奶源,在香港进行加工,但即便奶源来自内地,香港消费者依旧对本土鲜奶品质充满信心。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教授梁嘉声博士就表示,香港的鮮奶品质源于对内地奶源提供者的严格把控。而且香港的生乳指标不同于大陆,是参照原欧盟指标指定的。虽然大陆在2010年公布的《生乳》新国标GB19301-2010(取代2003年版)中,规定生乳中菌落总数为每毫升低于200万个,蛋白质含量每100克不低于2.8克,均比1986年颁布的标准低。新国标还取消了“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致贺氏菌)不得检出”的规定。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鲜奶供港的指标却一直没有变:生乳中菌落总数为每毫升低于20万个,蛋白质含量没有要求,非脂乳固体含量每100克不低于8.75克,而且千分之一毫升牛奶中不能检测出大肠杆菌。
监管“服务”全程透明
除了高标准,香港的牛奶制品安全还得益于透明的监管。香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由卫生福利及食物局下属的食品环境卫生署负责,食品环境卫生署部门编制为11800人,在一线工作的人数占部门编制的三分之二。食物环境卫生署按风险种类将持牌食物业(包括牛奶商)分为3类对其进行日常检查,第一类(最低风险)为至少每12个星期一次,第二类为至少每8个星期一次,第三类为至少每4个星期一次,而且不管何时。一旦接获市民投诉后都要立即进行检查处理。
除了严密的监管体系,为了保障公众参与,香港政府还实行完备的信息公开制度和提供完善的食物安全信息服务。具体来说,香港每年化验食物样本数量大约6.5万个,平均每1000人有9个样本;而且港府对40个食物和卫生机构网站的最新动态保持密切监视,一旦发现有食物事故发生,中心的风险分析工作模式立即启动,消费者也可通过网络立即了解信息。而由于牛奶制品保质期短的特殊性,监测频率和强度还要更高。根据香港食安中心发言人的数据,食安中心在2011年1月至11月期间对香港市面上奶类饮品共抽取超过1900个样本作测试,当中有17个样本微生物含量不合格,对不合格产品中心都在第一时间跟进并做了公布。
这些工作还体现在消费者可以时时看到的小细节上。以鲜奶包装盒的标签为例,在香港购置鲜奶时,其包装盒上都会有详尽的营养资料说明,超市内销售的8个鲜奶品牌的营养资料说明均包含9项及以上的成分介绍,如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甚至还包括牛奶制造时产生的极低含量的副产品反式脂肪。目的就是用完全透明的操作,为消费者的选择减低成本。
可见,正是港人“难以应付的高要求”和香港政府“兢兢业业的服务精神”,在监管可以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进入香港的乳企可以充分竞争,也让市民有多元的选择,最终使得香港市民对香港的牛奶满意率超过了90%,而且这一切的代价也不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