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秋,我们开始了课改实验。现在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五年来,我们千万名辛勤的园丁,在课改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洒下了晶莹的汗水,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见证了我们默默的耕耘,也见证了我们无悔的求索。我们在这里不断开垦新壤,不断地培育未来。
一、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
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我们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专家的理论讲座和对课改理念的解读、教研员和教师的共同研讨交流、教师集体备课小组的合作研究、热烈讨论的课改沙龙、以校为本的微格备课、“参与——分享”的校本培训……这些扎实有效的培训、教研活动,伴随每一位课改教师健康成长。我们的校本教研形式丰富多彩,“一课多评”式、“学研并行”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式、“课改论坛”式、“案例研讨”式……这些活动使教师之间、教师与教研员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有了合作和对话的机会,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促进了教改的全面。
二、课堂多姿多彩,令人向往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更能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我们在不断探索。这里有教研员的下水课,有教研员和实验教师的同台上课、研讨、对话、交流,有城乡教师的同台展示,有不同县区学校多位老师同上一节课的研讨,还有围绕专题进行的课堂教学比赛……学生在课堂中既学得扎实,又学得有趣。教学既体现学科的整合,又具有学科的特色,孩子们在读、说、唱、演、画、写等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三、评价,使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
新课程强调改变过去的评价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我们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在教育教学中全面落实。我们实施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分项考试、综合评定的评价方式,有档案袋评价方式、“星星榜”评价方式、心情树评价方式等。如南宁园湖小学开展的“我是最亮那颗星”——学习过程评价活动。该活动以摘星为激励机制,结合各年级、各班学生的实际,以展示成果、交流讨论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互评、他评等多主体评价活动。评价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校外实践”及“特长发展”等内容制定系列标准,并以描述性语言,表述在评价手册中。通过“班主任寄语”、“同学/家长赠言”、“我的自勉”等评价栏目,引导学生凭借评价手册开展学习过程评价,进行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考察。这样的评价,使每个孩子都成了一幅生动的画。
四、课题研究生机勃勃,满园春色
课题研究是推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良好平台。仅语文学科,全市就有全国级、省级、市级各类课改课题70多个,加上城区级、学校级的课题,基本上是校校有课题,实验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许多课题的研究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样,以课题为突破口,把教研和科研有机结合,把课程改革与课题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了课堂教学的变革。
五、学习方式百花齐放,争妍斗奇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的接受式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鼓励教师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方式。如,逸夫小学的“绘画写话我能行”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日记天天跑”、“接龙日记”活动等,让孩子们每天用自己五彩的笔,简短的话语在绘画日记本上记下生活中的精彩。天桃学校的“家庭日记接龙”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生活,一起感受生活,一起写日记、促进了孩子的成长。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了随时随地自觉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六、开发校本课程,创特色品牌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包括中央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赋予教师开发课程的义务与权利,调动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衡阳小学自己选编了《小学儿童经典读本》,引导全校师生诵读中华经典名著。学校成立了“柏溪书社”,创办了“校园菁菁”校报,制订了读万卷书序列,建立三级书库(家庭书架、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建立学生读书成长手册,开展“书香教室”评比等,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广西大学附小的美术作文研究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实验学校就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特色学校的创建中不断提升了自己。
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我们收获了实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收获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2001、2002、2004三年,我市三位青年教师代表广西分别参加中国西部地区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和第四、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均获得了一等奖。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我们将不断探索,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
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我们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专家的理论讲座和对课改理念的解读、教研员和教师的共同研讨交流、教师集体备课小组的合作研究、热烈讨论的课改沙龙、以校为本的微格备课、“参与——分享”的校本培训……这些扎实有效的培训、教研活动,伴随每一位课改教师健康成长。我们的校本教研形式丰富多彩,“一课多评”式、“学研并行”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式、“课改论坛”式、“案例研讨”式……这些活动使教师之间、教师与教研员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有了合作和对话的机会,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促进了教改的全面。
二、课堂多姿多彩,令人向往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更能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我们在不断探索。这里有教研员的下水课,有教研员和实验教师的同台上课、研讨、对话、交流,有城乡教师的同台展示,有不同县区学校多位老师同上一节课的研讨,还有围绕专题进行的课堂教学比赛……学生在课堂中既学得扎实,又学得有趣。教学既体现学科的整合,又具有学科的特色,孩子们在读、说、唱、演、画、写等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三、评价,使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
新课程强调改变过去的评价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我们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在教育教学中全面落实。我们实施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分项考试、综合评定的评价方式,有档案袋评价方式、“星星榜”评价方式、心情树评价方式等。如南宁园湖小学开展的“我是最亮那颗星”——学习过程评价活动。该活动以摘星为激励机制,结合各年级、各班学生的实际,以展示成果、交流讨论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互评、他评等多主体评价活动。评价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校外实践”及“特长发展”等内容制定系列标准,并以描述性语言,表述在评价手册中。通过“班主任寄语”、“同学/家长赠言”、“我的自勉”等评价栏目,引导学生凭借评价手册开展学习过程评价,进行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考察。这样的评价,使每个孩子都成了一幅生动的画。
四、课题研究生机勃勃,满园春色
课题研究是推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良好平台。仅语文学科,全市就有全国级、省级、市级各类课改课题70多个,加上城区级、学校级的课题,基本上是校校有课题,实验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许多课题的研究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样,以课题为突破口,把教研和科研有机结合,把课程改革与课题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了课堂教学的变革。
五、学习方式百花齐放,争妍斗奇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的接受式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鼓励教师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方式。如,逸夫小学的“绘画写话我能行”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日记天天跑”、“接龙日记”活动等,让孩子们每天用自己五彩的笔,简短的话语在绘画日记本上记下生活中的精彩。天桃学校的“家庭日记接龙”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生活,一起感受生活,一起写日记、促进了孩子的成长。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了随时随地自觉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六、开发校本课程,创特色品牌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包括中央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赋予教师开发课程的义务与权利,调动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衡阳小学自己选编了《小学儿童经典读本》,引导全校师生诵读中华经典名著。学校成立了“柏溪书社”,创办了“校园菁菁”校报,制订了读万卷书序列,建立三级书库(家庭书架、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建立学生读书成长手册,开展“书香教室”评比等,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广西大学附小的美术作文研究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实验学校就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特色学校的创建中不断提升了自己。
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我们收获了实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收获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2001、2002、2004三年,我市三位青年教师代表广西分别参加中国西部地区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和第四、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均获得了一等奖。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我们将不断探索,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