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奠基石”,因此,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体系,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持续发展。当前,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面临着民主评议客观性偏差、缺乏动态评定机制、评定指标界定模糊、材料真实性存疑的困境。因此,高校应当完善评定监督机制、做好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建立动态评估体系、量化指标内容。
关键词:精准资助;贫困大学生;困难认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5-0129-03
学生资助不仅是民生、民心工程,还是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财政部、教育部在《关于调整职业院校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中指出,不仅要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同时要提高补助标准。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全国2019年共资助10590.79万学生人次,比往年增加789.31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2126亿元,比上年上涨了83.05亿元[2]。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高校应不断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工作,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做到应助尽助。
因此,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宣传和精准资助工作是维护学生受教育权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举措。
一、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现状分析
(一)民主评议客观性偏差
民主评议作为认定工作流程中重要的一环,评议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的认定[3]。如果民主评议小组成员选举没有统一的选举标准,就难以保证评估在客观公正条件下开展。根据调查显示,民主评议成员选举途径主要是学生干部(38.4%)、自我推荐(30.2%)、辅导员指定(21.3%)、全班推选(10.1%)。在評议的过程中,评议小组成员的公正性、公平性、客观性难以评估,民主评议小组成员选举标准和产生的途径对于评议的客观性起到关键性、决定性作用。但是,据调查数据显示,评议小组成员选定的标准和途径不一,这容易使选举出现客观性偏差的问题。
(二)缺乏动态评定机制
为了确保能够做到精准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应是动态性的过程,需要每学年进行一次资助认定,由学生根据当前家庭经济情况再次提出申请,学校根据学生申请及所提交的材料再进行核查、了解、再认定。但是,一方面,部分高校在认定工作结束后,缺乏主动、有效的动态管理来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整;另一方面,因为所需提供的证明材料较多、部分证明手续办理较麻烦,有的学生一份材料反复使用,甚至存在一份材料在大学期间使用4年的现象。实际上,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在4年之中会发生较大变化。当前,存在有一旦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身份的变动概率相对较低的现象,往往在大一时期被评定为困难的学生,大学四年很少会有调整和变化。
(三)评定指标界定模糊
在现有资助政策里,指导性文件更多的是宏观层面的[4]。在高校开展学生资助认定工作的过程中,家庭经济情况的复杂性需要综合的衡量。通过对负责学生认定工作人员的访谈得知,高校评定指标大多没有具体的细化标准,更多地停留在定性层面,缺乏量化的标准,定性指标受评定的工作人员影响较大,评定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精准性。高校贫困学生是指相对贫困的学生,但是地方性的贫困标准不一,当地认定的贫困学生不能与高校有效衔接,很容易就会导致资助工作存在偏差性。当前高校的评定工作缺乏量化的指标,不仅容易造成评定指标的模糊,工作质量降低,也会影响到评定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四)材料真实性存疑
为了简化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手续,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取消一批证明事项的通知》,在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方面的规定有所变化:取消了此前需要出具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说明的相关证明,只需要学生提出书面申请并做相关的情况说明。虽然简化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资助的流程,让困难学生能够尽可能得到资助,但从资助认定角度来看,这项规定增加了高校在资助认定工作上的难度,给精准认定带来新的挑战。目前,助学金申请表栏目中,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成员情况由学生填写,无需提供任何收入证明。家庭经济收入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实际家庭人口数则直接影响家庭人均收入,而家庭人口数是否真实难以确定,因生源地遍布全国各地,所以辅导员也无法实地考察。辨别“真伪贫困生”的过程也相对困难,目前一般只能通过跟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沟通,通过电话、面对面沟通等渠道了解家庭情况。监控手段单一且难以形成长效的监督机制,导致高校对学生真实情况的掌握了解不够深入,对所提交的承诺书内容真实性难以进行准确判定。
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评定监督机制
全方位收集掌握助学金申请者的信息,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的“奠基石”[5]。辅导员需以学生的自尊、发展等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渠道、多方位、多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和日常消费情况,在此过程中应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一是要通过日常管理,采集有效信息。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日常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在平时的宿舍走访中可以了解学生日常消费,查阅学生档案可以了解学生从小的成长环境,与学生谈心谈话可了解学生性格等,在此过程中,所采集的信息是相对真实、可靠的。二是要掌握实时动态,做好家校联系工作。虽然助学金申请评定周期基本为一学年一次,但辅导员需要做好家校联系工作,进一步掌握学生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三是要运用信息手段,了解日常生活情况。现在高校的学生卡大多运用了大数据技术,辅导员可利用信息手段了解并分析学生生活消费情况,作为评定家庭经济困难真实性的参考指标。四是要关注特定人群,掌握学生实情。对于兼职多、消费低、性格内向自卑的同学,辅导员需要及时关注并深入开展谈心谈话,了解背后的原因是否与家庭经济困难有关。 (二)做好诚信教育、感恩教育
政策宣传到位是保障机会公平的基本要求,诚信教育是资助育人的重点内容[6]。只有学生真正了解资助政策,提高个人诚信意识,才能够更好地保证资助的精准性。在此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分阶段、分对象、分场合做好资助政策宣传和资助诚信教育。首先,要做好资助政策宣讲。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之前,辅导员应第一时间将资助政策相关文件转发给学生,通过资助主题班会向学生解读国家资助原则、流程、方针等。针对新生和特殊学生,可通过走访寝室、会议、座谈等方式,多渠道、多场合将资助政策宣传到位,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知晓个人权利,了解相关规定。其次,要做好诚信主题教育。在资助助力度大、资助项目多、资助覆盖面广的资助背景下,部分学生的诚信意识受到挑战,因此出现违背现实情况,提交虚假申请材料的情况。在此过程中,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诚信主题教育可通过主题班会、学生活动、网络阵地宣传、谈心谈话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与社会责任感教育,强化资助育人功能。
(三)建立动态评估体系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评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认定应跟着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变化形成动态机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的数据也必须不断更新,动态化、周期化。一是动态掌握学生信息。辅导员应通过定期做好家校联系、谈心谈话,了解家庭经济困难生近期生活和家庭经济变化,特别是在新一轮的家庭经济困难生申请过程中,要做好核查、复查工作,防止“只进不出”的情况。二是选取稳定评审小组。辅导员可以选择品德好、素质高、有威信的学生代表,对评审小组进行资助评议培训,通过平常观察班级同学日常生活情况,通过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消费等情况。
(四)量化指标内容
目前,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需要收集的家庭经济困难申请材料主要有《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表格的主要内容有基本信息,家庭成员是否有残疾、重大疾病,家庭是否有住房、直系亲属是否享受低保等。辅导员可依据表格指标体系进行更全面、更细化的补充,如补充基本信息中学生生源地的地理位置、地域性质、地区经济等,其他特殊情况如申请中情况的严重程度、在校消费情况等。通过细化资助申请材料相关内容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以让在申请的各项指标中,申请原因与实际情况有深入的对比和参考,还可以让辅导员对学生申请原因、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等内容有更细致、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做到客观、公正。
三、结语
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资助工作者应当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精准资助的重要责任,精准识别资助对象,进而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資助不仅是扶贫更是扶智,在此过程中,还要着力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翁文香,陈刚.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问题、缘由与改进[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04):93-96.
[2]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 人民日报,2020-05-21(06).
[3] 黄路明,林颖明. 广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分析[J]. 教育评论,2013(04):63-65.
[4] 许艳. 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对策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 张远航. 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 思想理论教育,2016(01):108-111.
[6] 李新,周鹏,李喆.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3(32):214-215.
(荐稿人:李冰,浙江林业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关键词:精准资助;贫困大学生;困难认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5-0129-03
学生资助不仅是民生、民心工程,还是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财政部、教育部在《关于调整职业院校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中指出,不仅要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同时要提高补助标准。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全国2019年共资助10590.79万学生人次,比往年增加789.31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2126亿元,比上年上涨了83.05亿元[2]。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高校应不断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工作,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做到应助尽助。
因此,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宣传和精准资助工作是维护学生受教育权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举措。
一、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现状分析
(一)民主评议客观性偏差
民主评议作为认定工作流程中重要的一环,评议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的认定[3]。如果民主评议小组成员选举没有统一的选举标准,就难以保证评估在客观公正条件下开展。根据调查显示,民主评议成员选举途径主要是学生干部(38.4%)、自我推荐(30.2%)、辅导员指定(21.3%)、全班推选(10.1%)。在評议的过程中,评议小组成员的公正性、公平性、客观性难以评估,民主评议小组成员选举标准和产生的途径对于评议的客观性起到关键性、决定性作用。但是,据调查数据显示,评议小组成员选定的标准和途径不一,这容易使选举出现客观性偏差的问题。
(二)缺乏动态评定机制
为了确保能够做到精准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应是动态性的过程,需要每学年进行一次资助认定,由学生根据当前家庭经济情况再次提出申请,学校根据学生申请及所提交的材料再进行核查、了解、再认定。但是,一方面,部分高校在认定工作结束后,缺乏主动、有效的动态管理来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整;另一方面,因为所需提供的证明材料较多、部分证明手续办理较麻烦,有的学生一份材料反复使用,甚至存在一份材料在大学期间使用4年的现象。实际上,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在4年之中会发生较大变化。当前,存在有一旦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身份的变动概率相对较低的现象,往往在大一时期被评定为困难的学生,大学四年很少会有调整和变化。
(三)评定指标界定模糊
在现有资助政策里,指导性文件更多的是宏观层面的[4]。在高校开展学生资助认定工作的过程中,家庭经济情况的复杂性需要综合的衡量。通过对负责学生认定工作人员的访谈得知,高校评定指标大多没有具体的细化标准,更多地停留在定性层面,缺乏量化的标准,定性指标受评定的工作人员影响较大,评定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精准性。高校贫困学生是指相对贫困的学生,但是地方性的贫困标准不一,当地认定的贫困学生不能与高校有效衔接,很容易就会导致资助工作存在偏差性。当前高校的评定工作缺乏量化的指标,不仅容易造成评定指标的模糊,工作质量降低,也会影响到评定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四)材料真实性存疑
为了简化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手续,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取消一批证明事项的通知》,在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方面的规定有所变化:取消了此前需要出具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说明的相关证明,只需要学生提出书面申请并做相关的情况说明。虽然简化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资助的流程,让困难学生能够尽可能得到资助,但从资助认定角度来看,这项规定增加了高校在资助认定工作上的难度,给精准认定带来新的挑战。目前,助学金申请表栏目中,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成员情况由学生填写,无需提供任何收入证明。家庭经济收入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实际家庭人口数则直接影响家庭人均收入,而家庭人口数是否真实难以确定,因生源地遍布全国各地,所以辅导员也无法实地考察。辨别“真伪贫困生”的过程也相对困难,目前一般只能通过跟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沟通,通过电话、面对面沟通等渠道了解家庭情况。监控手段单一且难以形成长效的监督机制,导致高校对学生真实情况的掌握了解不够深入,对所提交的承诺书内容真实性难以进行准确判定。
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评定监督机制
全方位收集掌握助学金申请者的信息,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的“奠基石”[5]。辅导员需以学生的自尊、发展等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渠道、多方位、多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和日常消费情况,在此过程中应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一是要通过日常管理,采集有效信息。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日常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在平时的宿舍走访中可以了解学生日常消费,查阅学生档案可以了解学生从小的成长环境,与学生谈心谈话可了解学生性格等,在此过程中,所采集的信息是相对真实、可靠的。二是要掌握实时动态,做好家校联系工作。虽然助学金申请评定周期基本为一学年一次,但辅导员需要做好家校联系工作,进一步掌握学生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三是要运用信息手段,了解日常生活情况。现在高校的学生卡大多运用了大数据技术,辅导员可利用信息手段了解并分析学生生活消费情况,作为评定家庭经济困难真实性的参考指标。四是要关注特定人群,掌握学生实情。对于兼职多、消费低、性格内向自卑的同学,辅导员需要及时关注并深入开展谈心谈话,了解背后的原因是否与家庭经济困难有关。 (二)做好诚信教育、感恩教育
政策宣传到位是保障机会公平的基本要求,诚信教育是资助育人的重点内容[6]。只有学生真正了解资助政策,提高个人诚信意识,才能够更好地保证资助的精准性。在此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分阶段、分对象、分场合做好资助政策宣传和资助诚信教育。首先,要做好资助政策宣讲。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之前,辅导员应第一时间将资助政策相关文件转发给学生,通过资助主题班会向学生解读国家资助原则、流程、方针等。针对新生和特殊学生,可通过走访寝室、会议、座谈等方式,多渠道、多场合将资助政策宣传到位,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知晓个人权利,了解相关规定。其次,要做好诚信主题教育。在资助助力度大、资助项目多、资助覆盖面广的资助背景下,部分学生的诚信意识受到挑战,因此出现违背现实情况,提交虚假申请材料的情况。在此过程中,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诚信主题教育可通过主题班会、学生活动、网络阵地宣传、谈心谈话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与社会责任感教育,强化资助育人功能。
(三)建立动态评估体系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评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认定应跟着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变化形成动态机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的数据也必须不断更新,动态化、周期化。一是动态掌握学生信息。辅导员应通过定期做好家校联系、谈心谈话,了解家庭经济困难生近期生活和家庭经济变化,特别是在新一轮的家庭经济困难生申请过程中,要做好核查、复查工作,防止“只进不出”的情况。二是选取稳定评审小组。辅导员可以选择品德好、素质高、有威信的学生代表,对评审小组进行资助评议培训,通过平常观察班级同学日常生活情况,通过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消费等情况。
(四)量化指标内容
目前,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需要收集的家庭经济困难申请材料主要有《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表格的主要内容有基本信息,家庭成员是否有残疾、重大疾病,家庭是否有住房、直系亲属是否享受低保等。辅导员可依据表格指标体系进行更全面、更细化的补充,如补充基本信息中学生生源地的地理位置、地域性质、地区经济等,其他特殊情况如申请中情况的严重程度、在校消费情况等。通过细化资助申请材料相关内容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以让在申请的各项指标中,申请原因与实际情况有深入的对比和参考,还可以让辅导员对学生申请原因、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等内容有更细致、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做到客观、公正。
三、结语
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资助工作者应当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精准资助的重要责任,精准识别资助对象,进而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資助不仅是扶贫更是扶智,在此过程中,还要着力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翁文香,陈刚.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问题、缘由与改进[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04):93-96.
[2]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 人民日报,2020-05-21(06).
[3] 黄路明,林颖明. 广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分析[J]. 教育评论,2013(04):63-65.
[4] 许艳. 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对策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 张远航. 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 思想理论教育,2016(01):108-111.
[6] 李新,周鹏,李喆.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3(32):214-215.
(荐稿人:李冰,浙江林业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