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131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诗歌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成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被后世誉为“史诗”,对后代诗歌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已为人所共知,杜甫关注全体的现实主义、李白高扬个性色彩的浪漫主义已成为唐代诗歌两面伟大旗帜,“李杜”也由此而得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史诗”。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一样,是诗歌飞翔的翅膀,而且二者有一种天然的共生关系,杜甫作为集大成的诗人,二者是密切融合在一起的,且极富特色,形成了杜诗特有的现实浪漫主义特色。
  一、杜甫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主要分布的时期。
  杜甫所生活的时代及他的生平遭遇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与壮游时期(35岁以前);(二)用守长安时期(35—44岁);(三)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四)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病逝)。
  杜甫童年时代,接受的是儒家传统教育和盛唐文化熏陶。他刻苦好学,聪颖早熟。七岁能诗,十四、五岁时称誉时辈。他二十四岁开始壮游。前后三次漫游了吴越、齐赵、梁宋等地,这是他人生最快乐的时期。漫游使他历览了祖国山川,陶冶了性情,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也结交了许多朋友,与伟大诗人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这对杜甫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受时代风气影响,这一时期的青年杜甫充满乐观自信,有一股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何当未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写的就是这种精神境界,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年青诗人的心胸气魄。而(二)、(三)、(四)三个时期是杜甫仕途坎坷、历经兵荒马乱、饥饿流离的时期,这使他接近了现实,认识了社会,走向了人民,使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切的体验,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爱国思想和悲叹黎元之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由此可见,杜甫浪漫主义诗歌作品主要分布在他的读书与壮游时期。但在他后来漂泊西南时期定居成都草堂后,由于结束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暂时安定的住所,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杜甫的诗歌也由叙写动荡的社会生活转向描绘宁静美丽的自然界,创作了许多描写雨细、风微、花香、枝弱的清新小诗,赞美自然万物,憧憬美好生活,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有些作品也体现出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因而杜甫在漂泊西南时期也创作了一些浪漫主义诗歌。此外,在杜甫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品中蕴含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二、杜诗的理想主义表现为典型的现实浪漫主义特征。
  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首要的、最本质的特征。它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充分表现作家诗人对生活的理想,对“世外桃源”、“精神的故乡”的向往与追求。杜诗中的理想主义在其现实浪漫主义特色中极为突出。诗人的理想主义是同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统治阶级的憎恨联系在一起的。诗人在抒发个人的悲凉凄若和不幸际遇时,在悲悯描写劳动人民的灾难时,在鞭挞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及憎恶战乱带给人民的灾祸时,流露出了诗人的极强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建立在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之上,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三、诗人大胆抒发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表达自己要过美好生活的理想主义思想。
  1.诗人大胆抒发热烈奔放的情感。当诗人流寓梓州的时候,忽闻宫军收复河南河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写下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若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以直抒胸臆的快语和奔涌直泻的激情,描写自己漫卷诗书的狂态和青春还乡的幻想,抒发了自己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的快意,痛快淋漓、奔放恣肆,体现了浪漫主义手法抒发强烈感情的特点,有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杜甫的浪漫主义精神。
  2.诗人自己对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部分“安得广厦千万间”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五句,写彻夜难眠中所感所想。先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直贯而下,写诗人一种假设中的愿望,想象中的理想生活图景,诗人由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幻想有“广厦千万间”,由屋破雨漏的境遇幻想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环境,并从自己的愁容扩展为“天下寒士”的“欢颜”。这种由现实世界宕开,转入理想世界的描写,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奔放的感情描写理想生活图景的创作方法体现积极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这首现实主义作品中也有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诗人要过美好生活的理想,体现了诗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在杜甫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品中也有体现其浪漫主义精神的一面。
  四、大量运用了想象、夸饰、比拟、象征、铺捧、奇异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杜诗的浪漫主义特色。
  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激越的基调、大胆的夸张、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语言和磅礴、激情和昂扬的节奏取胜,是浪漫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理想化的生活和作家的主观感情,它所描写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很少受客观生活逻辑制约。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神灵妖魔,现实梦幻,经过作家诗人自由大胆的想象,使作品形成独特而奇异的形象体系。杜甫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浑涵汪洋,千汇万状”,为表达其主观幻化的理想,“不用浪漫手法,无以达其意”,不用浪漫手法,无以涵盖“汪洋”的内容题材。杜诗奇异的表现手法在夸饰和铺排,壮美和雄浑上都有很好的显现。杜诗在夸饰与铺排中,显示了壮美的风格特色,加上杜诗忧国忧民之深,就使得这种带有极强的“沉郁”色彩的豪壮转而变为悲壮。
  五、直抒胸臆寓主观于客观的表现,也是杜诗现实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
  社诗中的直抒胸臆往往是忧国忧民的激情迸发,欢快或愤激之情,悯民之苦,拯苍生之慨,汪洋倾泻,自由喷涌。杜诗抒发主观,以一种冷叙述的方式抒发难忍的激情。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入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留给读者自己体会,可谓不着一字泪而泪。杜诗这种不着一字情而情的特色别具一格,它带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特色,可以说是对浪漫主义特色的有益补充。杜诗中随处可见如此冷叙述的抒情方式,尤其在叙事诗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杜诗叙事诗的最大特点。诗中概括典型的生活形象,是诗人通过对客观现实的叙写和主观抒情,水乳交融地表现出来的,达到了情感的艺术升华。
其他文献
摘 要: 长期以来,教师的发展始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而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则是其追求的目标。高中教师实现自能发展需要改变教育理念,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反思,同时学校管理者应鼓励教师进行团队协作式研究,实现教师整体的自能发展。  关键词: 普通高中 教师自能发展 反思 创新  一、引言  长期以来,教师的发展始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而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则是其追求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
国际私法在法学本科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各大院校的法学专业都无一例外地开设这一课程。但是国际私法的教学却一直存在教学内容庞杂、教学体系不集中等问题,这使得学生在
摘 要: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一项基础的建设,其质量的高低、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关系着高职院校能否健康发展。作者就师资队伍建设,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师资队伍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源,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基础建设。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双师型、相对稳定的
摘 要: 随着网络教育的出现,整个基础教育产生了新的改变,各种形式的培训陆续出现,尤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培训。为了使校本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本文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便为以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提供参考。  关键词: 网络环境 中小学教师 校本培训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整个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和管理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摘 要: 新的苏科版教学教材图文并茂,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例贴近生活,让人感到亲切;层次性强,能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在准确把握新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已有的认知经验,对教材进行大胆改造,把新教材教学“校本化”“连贯化”“情境化”“特色化”,灵活地使用新教材,使之更适合具体、实际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 数学新教材 校本化 连贯化 情境化 特色化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 要: 《三国演义》中的谋略被描写得出神入化,谋略作为核心要素,在整部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强调武将须有谋略,而且着重描写谋臣在整个战争中的决定作用。罗贯中之所以强调谋略如此重要,一是因为受制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影响,二是想借此抒发情感。  关键词: 罗贯中 《三国演义》 谋略  《三国演义》曾被誉为一部军事教科书,它不仅描绘了千军万马搏杀的画面,还包含了许多智谋,让战争充满了睿智的气息
摘 要: 作者用马克思观点对价值决定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表明马克思观点的正确性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 商品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 关系  一、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两个方面的内涵  马克思在《工资、价格和利润》和《资本论》第一卷对单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作了说明,例如,他在《资本论》第一卷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