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出精彩 “较”出真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820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研究学生的“学困点”,以学定教,有效化解疑难,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比较法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整合知识点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学困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困点;比较法;小学数学
  “学困点”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相似内容互相混淆、学习内容负向迁移、知识点螺旋递进等原因所产生的困惑点,也可将其理解为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为了突破“学困点”,教师往往在课前精心选择习题,在课堂上将大量的习题呈现给学生,期待在大量的练习中达到复习巩固以及攻坚克难的目的。但课堂实践表明:课堂上大量的练习未必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严重的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
  那么,用怎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突破“學困点”,提高学习效率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比较法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整合知识点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相似内容比较迁移


  错误原因分析:这题是常见的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转化题型。有部分学生审题不清,只是简单地对原数据进行了单位换算,也有部分学生对于单名数与单名数、单名数与复名数、复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转化方法混淆不清,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

  化解策略:
  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下面一题比上面一题多了一个“=”。
  生3:两题相差一个“=”,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清楚地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师:虽然两题只相差一个“=”,但区别是相当大的。因此,我们在转化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地拆分数据,一定要仔细地看清题目。
  相似内容联想比较迁移举例:

  1.学生在学习了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知道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在课接近结束时,可要求学生用“……既不是……也不是……”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造句。有的学生会联想到五年级下册学过的“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比较正(负)数与质(合)数各自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的,再次明确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按大小区分,质(合)数是按因数个数的多少区分。
  2.教学六年级上册倒数的意义时,与四年级学过的垂直、平行的定义相联系,突出两个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强调倒数不能单独存在。
  3.学习了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后,联想之前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们与比的基本性质在实质上是一致的。通过下表,可以清晰地看出除法、分数、比之间的相通点:
  对相近的内容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让学生主动地迁移知识、整合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有效理解。

二、易混淆内容比较区分


  题目:小军的飞机模型在空中飞行6分钟,小峰的飞机模型飞行时间比小军短[13]分钟。小峰的飞机模型飞行了( )分钟。
  错解:小峰的飞机模型飞行了( 4 )分钟。
  错误原因分析:学生受到解决分数(百分数)问题思维定式的影响,审题不仔细,
  化解策略:
  师(出示错例):同学们,发现问题出在哪了吗?

  生:后面有单位名称,是数量,
  师:审题不仔细,结果做错了。那你们以后读题时该怎么做呢?
  出示对应练习题:
  1.苹果比香蕉多5个,香蕉比苹果少( )个。
  2.苹果比香蕉多[15],香蕉比苹果少( )。
  学生有如此的发现能力,对单位“1”理解得如此透彻,且用字母表示数如此到位,令我感到意外和惊喜。
  类似会引起负迁移的内容比较举例:
  1.在第一次解方程时,全班有32.8%的学生是“左边乘5,右边也乘5”,经过多次讲解订正,虽然错误率有所降低,但部分学生几天后还是“老调重弹”。分析原因,学生是受到了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负迁移的影响,这时,可以出示让学生比较两个方程在解法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概括出结论:解此类方程时,左右两边同乘除数,而非其倒数,这跟分数除法是有本质区别的。

  2.一个圆锥体金属铸件的底面半径是4cm,把它浸没在底面半径是6cm的圆柱体玻璃水槽内,水面升高了2cm(水未溢出),求这个圆锥体金属铸件的体积。较多学生看到求圆锥体体积,马上想到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这时,把圆锥体改为一块不规则的光滑的石头(不吸水),能否求出石头的体积?结论是可以求出石头的体积。再把圆柱体容器改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还能求出水中物体的体积吗?最后通过多次比较得出:求浸没在水中的物体的体积,就是求容器中水上升部分空间的体积,跟容器的形状有关,跟放在水中物体的形状无关。如此,把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紧紧联系起来,便可形成知识链。

三、知识深化比较提升


  此题学生错误率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分数的数量关系没搞清楚。
  化解策略:
  出示就是求什么?(速度)要求每小时走多少千米,就是把10千米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速度=路程÷时间)。再同原来的题目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发现原题只是把整数变为分数,其他意義完全相同。

  知识间比较提升举例:
  1.推导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模型,问:什么没变?什么发生了变化?(体积相等,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增加了2个“半径×高”的长方形)引导学生回想上学期把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后,面积不变,周长增加了两条半径。比较得出:平面图形(圆)转化时增加周长,立体图形(圆柱体)转化时增加表面积。

  2. 学习了“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都是柱体,求体积都能用“底面积×高”后,问:圆柱体的侧面沿高剪,展开后是长方形,侧面积=底面周长×高,长(正)方体有这个特点吗?

  通过剪一剪,可以发现,长(正)方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学生“学困点”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来自于教材,也可能来自于教师或学生本身。同时,不同的教学背景使得不同班级学生的“学困点”也不尽相同,而“比较法”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突破“学困点”。当然,这需要教师透彻地理解教材,摸透学生错误的源头所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
  (责编 罗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以“认识厘米”为例,借助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及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量感。  [关键词]长度量感;数学感量;认识厘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43-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课标中也指出:“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关注学生的动手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科学课必须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本文从找准切入点、提供结构性材料、动手前先动脑、研讨交流四方面来阐述如何关注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本文根据现代大学建设要求,通过对淮海工学院校园环境建设与海洋学科教学科研融合的现状分析,并结合创建工作实际,就如何打造海洋特色鲜明和颇具开放性、包容性、交流性的校园文化环境来促进其办学品质提升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打造海洋特色校园环境来助推办学品质提升的重要性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的根本要求  连云港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2015年1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内化,在亲身体验中收获、创新,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三角形的面积;探索;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8-0059-0
[摘要]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题,挖掘例题价值,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过程。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改进过程中发现,只有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教材的例题引导学生迁移规律,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发展抽象思维,使学生顺利掌握新知。  [关键词]例题;抽象思维;用字母表示数;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8-0046-03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顺应当前的教育形式,积极在实践教学中积攒经验、挖掘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切合落实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且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伴随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指向,对传统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教师有效教学方法的引导下能够提升综合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因
[摘要]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把问题放下去,给予学生更大更广的探究空间。在借助图形直观进行合情推理的过程中,学生能增强探究欲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激活数学思维,激发潜在的创造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关键词]自主探究;化归思想;发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0-0068-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人类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关于人类的学问,是对人类的所有创造物, 如产品、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社会关系等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人类学”这一术语来源于希腊文 anthropos 和 logos,字面意思是“关于人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最早使用这一名称,用于研究人的精神实质。而随着人类学的不断发展,其独有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使它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所关涉的内容也越
[摘 要]求多边形的内角和是让学生借助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经验来探索四边形内角和及其他多边形内角和,让学生经历量、画、剪、拼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把求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转化为求几个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转化中学会推理,在推理中找出规律,构建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数学模型,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定位;探究;建模;运用;多边形内角和  一、立足教材,整体把握  “
一只乌鸦从空中俯冲至地,随着它的视角,我们得以一窥这座名为“修容镇”的小镇风貌,灰暗的色调下,小镇显得更为神秘。山中腹地,一座高楼——“修容院”耸立于小镇中,尤为醒目与特殊,颇具时代背景的建筑仿佛下一秒就要向你讲述当年的某一段往事。乌鸦的俯冲也带来了一种扑面的压迫感,使人呼吸急促,心中顿时紧张。  “那妈妈整天想着修容,最后人都离开我们了”的开场词似乎也暗示了“修容”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  画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