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或许正因它的美,故而成为各国文化血液里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成为各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在我国,自古至今都对音乐教学给予相当高的重视,从春秋战国时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到现代音乐课程的确立、课时保证,无不凸现音乐在提升国民素养方面的重要地位。然而,尽管我们对音乐教学的重视自始至终,尽管我们努力地改变着不适时宜的教育模式、技术手段、规章制度乃至考核机制,但我们的音乐教学依然缺少点什么,那缺少什么呢?“或许就缺少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大智慧的贯通。”要知道,音乐既然作为人类文化血液里不可或缺的元素,那它就必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包含着至真至爱的人间真情,折射着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为此作为国家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理应在音乐教学渗透文化元素,让学生在文化的滋润中尽情吮吸智慧的源泉。
一、在音乐的欣赏中感知文化印迹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再创造的心理过程,它与其他的艺术欣赏活动一样,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活动,故而音乐欣赏成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音乐欣赏,到底让学生欣赏什么?是旋律?是意境?我想这仅仅是音乐欣赏的一个“皮毛”。国家课程之所以安排音乐欣赏,我想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音乐的欣赏中获得一种民族的价值认同,获得一种基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归宿感。为此,在音乐欣赏中,我们有必要通过一些经典的乐曲让学生探寻文化的印迹,进而在文化印迹的触摸中获得价值观的提升和文化的归宿感。
例如《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他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此曲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艺术水准,都超越了那些模山仿水的景物诗,以及借物抒情的情理诗。在欣赏教学时,首先我组织学生静心聆听《春江花月夜》那荡人心脾的旋律,让学生在静心聆听中尽情享受旋律所带来的心灵震撼。接着,我简要地介绍此曲的艺术创作背景,让学生在诗与律的交融中感知诗人对大自然奇丽景色的热爱,对纯洁爱情的向往。然后,与学生一道探寻此曲的文化意蕴,诗歌既尽情地描绘了南方水乡的清新色调与迷人的风采,又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成熟的新诗格律;既尽情地赞叹了大自然的奇丽景色,又大胆地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把“游子思妇”与追求人生哲理以及探索宇宙奥秘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意境高远而又大胆开放的大唐意境。
二、在艺术的交融中丰富文化内涵
艺术是共通的,虽然艺术有多种的形式载体,但它们在文化传承、审美意识等方面却是相连的。音乐通过听和想,让人们在跌宕起伏中感受旋律的优美;文学通过看和品,让人们在心潮滂湃中体会情感的涓涓流淌;美术通过画和思,让人们在色彩斑斓中欣赏画面的美轮美奂……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都可以从艺术世界里获得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慰藉、文化的滋润。为此,在音乐的教学中,应加强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整合。一方面借助其他艺术的力量来缩短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一方面,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去感悟音乐所带来精神滋润。
例如“打击乐器”的学习。打击乐是一种节奏感非常强的音乐形式,从战国编钟到现代的击点鼓都是很受迎的音乐器械,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打击乐的节奏和找准节点呢?我在教学时,首先利用教材中现有的素材进行打击乐知识的介绍,让他们从理论上感知打击乐;接着播放中华武术的片段,让他们在中华武术的一张一弛里感知节奏的行云流水;然后,让他们随机选取几件“看似与音乐无关”的物件(如黑板擦、鸡毛掸),自行敲击,体会自身律动;最后,我让他们在音乐旋律中击打鼓面。由于有了中华武术的介入,学生自然进入打击乐的学习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丰富了其音乐的内涵。
三、在音乐的实践中厚实文化底蕴
陶行知说过:“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将音乐教学的天地延伸到生活中、延伸到社会里,就会自然而然地打开学生探寻音乐之路的大门,就会自然而然地厚实学生音乐文化的底蕴。
例如,搜集“乡土音乐”的实践。乡土音乐是各地、各族人民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是各地各区文化的印迹。它对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意识、民族价值认同、民族文化归宿感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此,在音乐教学时,我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搜集“乡土音乐”的实践。首先我与学生们一起搜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歌谣、民谣,通过搜集活动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接着与学生一起吟唱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谣、民谣,让学生在歌谣吟唱“找回”民族的归宿感;然后,与学生一道改编歌谣、民谣,让学生在改编中确立自己对音乐、对文化的价值认同。
总之,音乐是各国文化的一个象征,我们只有基于各自文化的体系与脉络,才能让学生获得饱满的音乐情感。
一、在音乐的欣赏中感知文化印迹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再创造的心理过程,它与其他的艺术欣赏活动一样,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活动,故而音乐欣赏成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音乐欣赏,到底让学生欣赏什么?是旋律?是意境?我想这仅仅是音乐欣赏的一个“皮毛”。国家课程之所以安排音乐欣赏,我想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音乐的欣赏中获得一种民族的价值认同,获得一种基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归宿感。为此,在音乐欣赏中,我们有必要通过一些经典的乐曲让学生探寻文化的印迹,进而在文化印迹的触摸中获得价值观的提升和文化的归宿感。
例如《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他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此曲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艺术水准,都超越了那些模山仿水的景物诗,以及借物抒情的情理诗。在欣赏教学时,首先我组织学生静心聆听《春江花月夜》那荡人心脾的旋律,让学生在静心聆听中尽情享受旋律所带来的心灵震撼。接着,我简要地介绍此曲的艺术创作背景,让学生在诗与律的交融中感知诗人对大自然奇丽景色的热爱,对纯洁爱情的向往。然后,与学生一道探寻此曲的文化意蕴,诗歌既尽情地描绘了南方水乡的清新色调与迷人的风采,又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成熟的新诗格律;既尽情地赞叹了大自然的奇丽景色,又大胆地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把“游子思妇”与追求人生哲理以及探索宇宙奥秘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意境高远而又大胆开放的大唐意境。
二、在艺术的交融中丰富文化内涵
艺术是共通的,虽然艺术有多种的形式载体,但它们在文化传承、审美意识等方面却是相连的。音乐通过听和想,让人们在跌宕起伏中感受旋律的优美;文学通过看和品,让人们在心潮滂湃中体会情感的涓涓流淌;美术通过画和思,让人们在色彩斑斓中欣赏画面的美轮美奂……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都可以从艺术世界里获得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慰藉、文化的滋润。为此,在音乐的教学中,应加强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整合。一方面借助其他艺术的力量来缩短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一方面,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去感悟音乐所带来精神滋润。
例如“打击乐器”的学习。打击乐是一种节奏感非常强的音乐形式,从战国编钟到现代的击点鼓都是很受迎的音乐器械,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打击乐的节奏和找准节点呢?我在教学时,首先利用教材中现有的素材进行打击乐知识的介绍,让他们从理论上感知打击乐;接着播放中华武术的片段,让他们在中华武术的一张一弛里感知节奏的行云流水;然后,让他们随机选取几件“看似与音乐无关”的物件(如黑板擦、鸡毛掸),自行敲击,体会自身律动;最后,我让他们在音乐旋律中击打鼓面。由于有了中华武术的介入,学生自然进入打击乐的学习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丰富了其音乐的内涵。
三、在音乐的实践中厚实文化底蕴
陶行知说过:“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将音乐教学的天地延伸到生活中、延伸到社会里,就会自然而然地打开学生探寻音乐之路的大门,就会自然而然地厚实学生音乐文化的底蕴。
例如,搜集“乡土音乐”的实践。乡土音乐是各地、各族人民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是各地各区文化的印迹。它对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意识、民族价值认同、民族文化归宿感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此,在音乐教学时,我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搜集“乡土音乐”的实践。首先我与学生们一起搜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歌谣、民谣,通过搜集活动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接着与学生一起吟唱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谣、民谣,让学生在歌谣吟唱“找回”民族的归宿感;然后,与学生一道改编歌谣、民谣,让学生在改编中确立自己对音乐、对文化的价值认同。
总之,音乐是各国文化的一个象征,我们只有基于各自文化的体系与脉络,才能让学生获得饱满的音乐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