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讽刺的笔调、幽默夸张的语言、离奇的想象,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惊险而又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拜访了荒岛上的慧因周,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同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不理解它的含义。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格列佛在慧因国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完全融入这个社会,以至于与暗喻人类的耶胡交往时形成强烈的反差,因为耶胡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诚实,使他感到失落,对人类产生了极度的厌恶。
我很羡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去到慧因国,慧因同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那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的世界,常常发生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有人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抛弃自己的亲生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这与我们提倡的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是很难统一的。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刚想伸出援助之手时,我会迟疑;当有人替我解軐时,我不敢接受。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痛苦、矛盾,无所适从。既妨碍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我不知道十八世纪美国的辉格、托利两党缠绵悱恻、暧昧的关系,当然也就无从体会斯威夫特笔下的争论:吃鸡蛋应先敲哪头、鞋跟之高低等“原则”问题的“高跟党”与“低跟党”的妙处。
我错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而后来的斯威夫特也渐渐变得可以理解了,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正义。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耶胡大谈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劣的影子。
有一句话,我认为评论得很经典:以夸张渲染时代的气息,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没有想到在那些朴实得如同流水账的大白话般的游记中竟蕴含着这么深邃的内涵。
我期盼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像慧因国那样,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我愿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与我一道,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开始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点评:作者读了《格列佛游记》,抓住印象最深的慧因的仁慈、诚实、友爱而展开描写,由此抨击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虚假和不法行为。文章是中规中矩的“读后感”体,但是行文不够紧凑,甚至脱节,尤其是后面几段比较杂乱。如果去掉第5、6、8自然段,效果会好一些。(马超勤)
游记中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拜访了荒岛上的慧因周,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同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不理解它的含义。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格列佛在慧因国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完全融入这个社会,以至于与暗喻人类的耶胡交往时形成强烈的反差,因为耶胡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诚实,使他感到失落,对人类产生了极度的厌恶。
我很羡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去到慧因国,慧因同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那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的世界,常常发生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有人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抛弃自己的亲生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这与我们提倡的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是很难统一的。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刚想伸出援助之手时,我会迟疑;当有人替我解軐时,我不敢接受。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痛苦、矛盾,无所适从。既妨碍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我不知道十八世纪美国的辉格、托利两党缠绵悱恻、暧昧的关系,当然也就无从体会斯威夫特笔下的争论:吃鸡蛋应先敲哪头、鞋跟之高低等“原则”问题的“高跟党”与“低跟党”的妙处。
我错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而后来的斯威夫特也渐渐变得可以理解了,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正义。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耶胡大谈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劣的影子。
有一句话,我认为评论得很经典:以夸张渲染时代的气息,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没有想到在那些朴实得如同流水账的大白话般的游记中竟蕴含着这么深邃的内涵。
我期盼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像慧因国那样,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我愿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与我一道,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开始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点评:作者读了《格列佛游记》,抓住印象最深的慧因的仁慈、诚实、友爱而展开描写,由此抨击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虚假和不法行为。文章是中规中矩的“读后感”体,但是行文不够紧凑,甚至脱节,尤其是后面几段比较杂乱。如果去掉第5、6、8自然段,效果会好一些。(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