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j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不断丰富,我们已经由原来的“有什么吃什么”转变为“吃什么有什么”了。目前最为重要的不再是食品的数量和种类的问题,而是食品安全问题。为了寻求答案,《经济》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农优生态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德成。
  《经济》: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影响很大,国务院于2012年2月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请您谈一下,食品安全的根源在哪里?
  侯德成:近30年来,我国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农业增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生产者用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主要手段。发展到最近几年,在很多农业主产区,已经形成了过量使用甚至滥施化肥和化学农药的情况。这加剧了我国土地物理结构的破坏,使肥力下降,土壤病害加重,农作物生长不良,施入的化肥与增产幅度严重失衡。农业生产中因超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还引起了更为堪忧的问题:农产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硝态氨、亚硝态氨、有机磷、硫化物、重金属、芳香类化合物等残留严重,致使土壤和地下水源严重污染。这将从根本上危及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继而对我国经济和全民的生存空间构成安全威胁。
  《经济》:北京中农优生态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提出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无疑是一个让人十分振奋的事情。大家都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侯德成:北京中农优生态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专注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改善我国土壤质量和耕作条件,以安全农产品为主营范围,集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企业。中农优经过多年的努力,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有机肥料”和“配方肥料”这两项专利技术均可有效防治农作物地下害虫,改善土地析结状况,能有效地降低化肥和农药对土地及地下水的污染,同时具有抗旱节水的作用。
  《经济》:这个行业经济效益并不显著,而且有相当大的经营风险,您选择这个行業的原因是什么?又经历了些什么?
  侯德成:我从小就喜欢农业,契机是1995年,我们全家4口人吃了毒韭菜,经过医务人员14天的努力,让我们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从那时起,我就立志研究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把所有的钱都投入进去,围绕土壤进行研究。
  我做了10多年,没有太大的进步,因为牵涉到种种大农业所需要的技术。支持我的人越来越少。我已经投入了5000多万元,还是没有起色,让人觉得不可能研究成功。一些人甚至说我“神经病”、“一根筋”、“侯疯子”,因为我把房子、汽车都卖了,难怪人家这么叫。
  我的目的就是找到土壤、水、种子等问题的解决方法,把地下害虫解决掉,但是又不能杀,我的理念就是驱赶,把害虫驱赶走,不再危害作物。
  银行贷款要抵押,市场不肯借给我,因为没人相信我会成功。哪天才是出头之日?到了2008年,我感觉有了希望。
  在全国两会期间,我做出“两个100%”的承诺。第一个是中农优接受我国最高检测部门100%的抽检。第二个承诺是100%零农残。
  《经济》:这两个100%是很鼓舞人的,但是我们更想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例子,您能介绍一下吗?
  侯德成:2010年以后,我们在全国各地搞研发,在贵州进行采测马铃薯的试验。那年贵州三个半月没下一滴雨,当地彩色马铃薯的最高亩产量是75公斤,病虫害率60%以上。我们的对照实验,彩色马铃薯亩产量达到5700公斤,而且一个虫害也没有。
  在北京大兴的韭菜试验,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亩产量从原来的200公斤左右达到600公斤。一个虫都没有,死去的韭菜也全部放出新芽。
  从2003年开始,我们在山东昌邑连续9年做生姜实验。2012年开始验收。仅一个昌邑市就种大姜几十万亩,对照实验,老百姓每亩地使用3吨肥料投8600元,加2000元的药,亩产量7000公斤。用我们的肥料每亩使用1.6吨4000元,没用农药,亩产量9800公斤。
  我们不使用化学农药,从种植、土壤、种子、种苗、田间管理等,化学农药一定不使用,主要靠生物防治,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我们种植的韭菜,开着白花,看着就很幸福。实际我真正的幸福感来自那些来采摘的和来考察的人。摘下黄瓜,放到嘴里,他们说:“哇,我找到了童年的味道。”那一刹那我觉得我是最幸福的。
  《经济》:您如何概括中农优的方案?
  侯德成:中农优的方案可以概括为“三共三利”。三共:有事共干,有饭共吃,有钱共赚。三利:利国、利民、利己。我要用我的一生,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让全国人民都吃到安全食品。我告诉我女儿,人不管做什么,都是民以食为天。做了3年的工作,她现在也接受了。她说生态农业的项目搞不成,我就不嫁人!这项事业如果能够这样薪火相传地做下去,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何愁解决不了?
其他文献
在做市商制度试运行前的几个月,当《经济》记者采访北京大學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时,他表示对新三板推出做市商制度非常看好。那么面对做市商制度实行后的新三板,这位参与了《证券法》和《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在国内最早提出建立股票市场、发展证券市场的学者,如何看待新三板为中小企业创造的融资空间?同时企业在挂牌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新三板投资门槛应有所限制  《经济》:随着新三板市场的不断变革,
期刊
汽笛轰鸣,火车慢悠悠地开动起来,街道上半开着的窗户随之微微震动。火车穿过市区的中心花园,附近的居民对火车的一切早已习以为常,偶尔的激荡,也不过是因为人们在草坪上的追逐打闹。火车也变得安静,全力将自己碾压铁轨的声音压到最低。接下来,火车将径直穿过火车站,不停车,然后钻进大桥的桥洞,随之不见了踪影。大桥巍峨矗立着,每个部件都完美地衔接在一起,桥墩的支撑却是半弧型的,严肃中显出几分俏皮。  看起来,这就
期刊
如果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催化剂,那么诚信则可称之为企业发展之本。在市场国际化的背景下,诚信经营成了除创新之外,我国民族品牌与外国品牌竞争的又一决胜点。是哪些因素制约着民族品牌的发展?怎样的经营模式能使诚信更好地作用于市场竞争?为此,《经济》记者采访了爱国者欧途欧(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军。  诚信:企业发展的基石  冯军,1997年创建爱国者品牌,2006年荣获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年度创新
期刊
国家力挺股市上涨的意图从沪港通、RQFII的推动力度可以看出。A股走势乐观,也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场,8月份累计进入A股资金已经超过万亿。那么新一轮的上涨周期能否如期而至,又将持续多长时间?经济基本面又有哪些改变?《经济》记者专访了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四海。  中国股市已经稳住了  《经济》:目前来看,A股股市虽有波动,但是持续上涨升至2300多点。大家都在说结构性牛市已经形成。那么您对此怎么看? 
期刊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政策和市场环境日益优化,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阶段,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自200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速超过23%,平均高于同期GDP增速6.6个百分点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测算,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20782亿元、占GDP的3.65%。除了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外,文化消费日趋旺盛,社
期刊
两株树  在河的两岸  根穿不过那流水  太久的对视  使樹干弯曲  天空多了一座不规则的  虹桥  ——郎恩才:《相信童话是真的/虹桥》  我们已经走出了森林  连黄昏都变得明朗  把缠绵的记忆挂在树梢上吧  相信秋天会结出果实  别忘了浓荫里  折叠的阳光 使沼泽地  也变的辉煌  别忘了端庄的天鹅湖  一幅静止的画  ……  单单是因为鹦鹉  也要走出森林  我们的诗是不能重复的  森林外的
期刊
秋意弥漫的南京,罗幕轻寒,槛菊萧疏,燕子双飞。长江路上经历了青奥会的“洗礼”之后,浩浩荡荡的地铁工程终告一段落,留下几颗凌乱的井梧在烟雨中摇摆。这个季节的南京,多雨,潮湿。不知2000年前古人所呼吸的空气里,所站立的土地上,所谈论的言语声波中,是否也像今时今刻一样浸泡在挥之不去的水汽之中。路过总统府,走过南图,左转,十字路口的对面,“六朝博物馆”5个字影影绰绰随风浮现在梧桐树叶的枝桠间,颇有一番“
期刊
郑道全,1976年生,浙江温州泰顺人,中国民盟盟员,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现任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  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时,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中,唱主角的是世代相传的手艺人。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延续上千年,石雕艺术即如此。坐落于浙江省瓯江水系旁的“石雕之乡”青田县,拥有大自然馈赠
期刊
201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显示,目前中国80%的省份是“生态赤字”。  201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淡水项目官员称,到2050年,需要3个地球的面积来提供人类消耗的资源。  2014年,地球超载日比上世纪70年代提前了100多天。  ……  超载日,中国早于全球平均日  赤字,用在财政上意为亏本,若表现在生态上,意味着什么?人类是在以“吃老本”的透支方式来维持当前的
期刊
“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的能量。”诗人艾青来到克拉玛依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1955年7月6日,由8个民族36名工人组成的“青年钻井队”挺进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黑油山,3个多月后,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了油流,就此新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诞生。以油田为基础,黄沙不再凄凉,狂风不再萧瑟,人们在这里用勤劳与智慧打造了一座繁荣的城市,孕育了一位沙漠中的“美人”,这就是克拉玛依。  慢,但有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