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师法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
《周易·系辞下》中记载,伏羲通过观察身边的天、地、鸟、兽等事物,创造了八卦图。唐代张璨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姚最在《续画品录》湘东殿下条中说:“右天挺命世,幼禀生知,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唐代张璨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元代赵孟頫说:“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吾师”;明代王履说:“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岂能图也”,这些言论都意在揭示造化与艺术的关系这一问题。清代石涛也极重视“师造化”,强调要“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一生主要辗转于江浙一带。多次游历黄山,并广为交友,与之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晚年定居扬州(1694-1701年),他积蓄发丝,由佛人道。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的理论著作《画语录》。在《山川章》中提及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就是在据以生活、造化立法的基础上得到的。在宣城的时期,是石涛生活与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他在学习古人、师法造化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和发挥艺术个性。黄山是石涛很熟悉的绘画题材,而他在搜尽奇峰之际又将它们不同的一面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他于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所绘《黄山图》中题:“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峰无不有。”可见,石涛早已赋予黄山以人性化的诠释,黄山此刻有了生命迹象,这位具有重要地位的黄山在友人石涛的笔下熠熠生辉,灵动鲜活。他在深入观察自然之中找寻心灵的沃土,以求达到超脱于世的飒爽正气。据此也可见,他的观点与唐代张璨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石涛数次畅游于黄山,饱览云海奇松,云游潇湘、洞庭,观看海涛洪流。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他以自由挥洒的笔墨和充满激情的山石线条,展示了自己不平静的内心世界,抗逆现实。他擅长用“截取法”,在丛林中截取幽阁深藏的一段景致,以特写的手法传达出一种深邃的意境。《山水清音图》整个画面萧森郁茂,苍茫幽邃,体现了一种豪情奔放的壮美。画的左下方,有一白文印“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以笔墨表现大自然的秀美景色,搜尽奇峰,积累大量的绘画素材,完成艺术创作的准备工作,为其后的艺术发展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具古以化”
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看似无法实际上变古法为我法,他作画在构图上往往不落前人窠臼,一变古人全景式构图和四王三重四叠之法,以奇制胜,极富创造性,彰显出奇崛的技法与高超的笔墨能力。
石涛晚年的好友张景蔚在石涛所作《书画合璧》册页上题跋道:“人皆谓石涛笔墨极奇矣,而不知石涛笔墨极平也。盖不能极平则不能极奇。虽超于法之外仍不离乎法之中,得古人之精微而不为古人所缚,惟石涛能至此境!”我们应该学习古人不盲从,学古不泥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和创新,在重古法的同时更重视生活。石涛的笔墨技法宗于董源、黄公望,但他又不拘成法,技法多变。
石涛的《四边水色图》皴法稠密,点苔布满山石,是从王蒙的绘画风格演变而出,但石涛在取景、笔墨、意境上都超出前人,不拘一格,独具特色。石涛的这幅山水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来摄取自然山川的万千变化,在画幅上集中了各种生动奇异之景,整幅绘画风格气势逼人,苍浑奇古,骇人耳目,不愧为师造化的佳构。他曾题:“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言明了他学前人,却绝不拘泥于前人,锐意创新的决心。
石涛也充分展现主观感受,发挥主观能动性。《资任章》虽然主要讲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山水,但一开头就讲“古之人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寄兴”、“假道”显然是讲画家主观情思的表现。他主张在山水画里表现自己真切的感受和对大自然的浓厚的爱,不再以表现前人意境情调上的成就为满足,而是以激情洋溢,个性鲜明的笔墨形式表现情感内容。
三、“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实现“脱胎自然”的和谐
石涛把自然景物作为体现自己精神审美的一种载体,认为人的感觉与自然是和谐一致的。他在《山川章》中认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通过模仿自然的生命与神韵去表现自我,讲究心灵与自然的冥合,通过脱胎创造出艺术形象来,画中的山水自然是经过脱胎而成的。应搜尽奇峰打草稿,使客观自然的形神与主观情思交融统一在一起,形成美的意象,然后进行物化,创造出艺术家自己的形象来。
石涛的“脱胎”实际上是“感悟自然”、“再造自然”、“超越自然”的精神境界。石涛强调艺术来源于“脱胎自然”的和谐,完备地兼顾形、神、理、性等方面,突出自我的观念,从而完成自我的艺术创造。他完成了“本我”、“自我”、“超我”的过程,实现无我的“天人合一”境地。石涛看见的不只是自然人生的表面,乃是自然人生的核心,并创造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境界,将外在的形式美与内在的生命内容完美交融。石涛画中所营造的意境不是自然主义地摹写现实,也不是抽象的空想和构造。它是从生活中极丰富的体验里创造出来的,以此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地。如《黄山图之十二》,他图绘几位高人坐于松树之上论道,让人感觉到的是自然与和谐。
四、“蒙养生活”
石涛把山川万物的客观可视审美形象及其生动性和丰富性叫做“生活”。他说:“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近有远,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飘渺,此生活之大端也。”他的《山水册八开》画山居之景,一挥而就的画作虚实相生,于浑沌中显一派生机。分别写叩门访友、凭窗读书、策杖独行、依山远望等,便是对生活的感悟。
石涛的“蒙养生活”,以造化为师,以自然为笔墨。“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笔墨亦离不开生活。蒙养生活才可得笔墨之会,解氤氲之分,才可以追求绘画艺术的“物我交融”。
齐白石说:“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画家的胸中早已将艺术形象酝酿成熟,而胸中的形象又来自对自然的观察感受。这一目标和过程在古今大多数画家心目中是不言而喻的。
只有师法造化,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从而达到可观,可居,可游之境地。万不可浅尝辄止,一定要深入细致,仰观俯察。
结语
石涛面对自我都处在忘我的状态之中,他知道忘我、无我方能使自己的心境清明,无垢无尘,反射出自己的自然与本真。“师法造化”,以天地万物为师,创造出合乎天地而陶泳乎我的佳作,巍巍山峰,潺潺流水,挥笔泼墨,写出天地神韵,在师造化的基础上完成自我的艺术飞跃。
当置身于自然感受着天地正气,获得身心的回归,在无社会羁绊的空灵中享受着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无穷魅力,那种感觉绝妙而幽静,深邃而富饶。中国美术史中名家众多,无不取法自然,找寻属于自己的天地,并于尺幅间勾勒出心驰神往的心灵家园。我们只有览万物,收于心,师法造化,方能体会李可染先生所说的“静观久坐皆自得”。
山水画讲求目识心记。在“景中观景”、“人随景变,景随人移”的状态下达到胸中有丘壑,下笔自生万象的绝佳效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力,因此我们只有“蒙养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具古以化”才可以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让中国山水画在继承中继续发展与创新,在创作上更加灵活。
[庞守娟 刘亚璋,扬州大学艺术学院]
《周易·系辞下》中记载,伏羲通过观察身边的天、地、鸟、兽等事物,创造了八卦图。唐代张璨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姚最在《续画品录》湘东殿下条中说:“右天挺命世,幼禀生知,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唐代张璨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元代赵孟頫说:“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吾师”;明代王履说:“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岂能图也”,这些言论都意在揭示造化与艺术的关系这一问题。清代石涛也极重视“师造化”,强调要“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一生主要辗转于江浙一带。多次游历黄山,并广为交友,与之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晚年定居扬州(1694-1701年),他积蓄发丝,由佛人道。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的理论著作《画语录》。在《山川章》中提及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就是在据以生活、造化立法的基础上得到的。在宣城的时期,是石涛生活与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他在学习古人、师法造化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和发挥艺术个性。黄山是石涛很熟悉的绘画题材,而他在搜尽奇峰之际又将它们不同的一面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他于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所绘《黄山图》中题:“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峰无不有。”可见,石涛早已赋予黄山以人性化的诠释,黄山此刻有了生命迹象,这位具有重要地位的黄山在友人石涛的笔下熠熠生辉,灵动鲜活。他在深入观察自然之中找寻心灵的沃土,以求达到超脱于世的飒爽正气。据此也可见,他的观点与唐代张璨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石涛数次畅游于黄山,饱览云海奇松,云游潇湘、洞庭,观看海涛洪流。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他以自由挥洒的笔墨和充满激情的山石线条,展示了自己不平静的内心世界,抗逆现实。他擅长用“截取法”,在丛林中截取幽阁深藏的一段景致,以特写的手法传达出一种深邃的意境。《山水清音图》整个画面萧森郁茂,苍茫幽邃,体现了一种豪情奔放的壮美。画的左下方,有一白文印“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以笔墨表现大自然的秀美景色,搜尽奇峰,积累大量的绘画素材,完成艺术创作的准备工作,为其后的艺术发展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具古以化”
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看似无法实际上变古法为我法,他作画在构图上往往不落前人窠臼,一变古人全景式构图和四王三重四叠之法,以奇制胜,极富创造性,彰显出奇崛的技法与高超的笔墨能力。
石涛晚年的好友张景蔚在石涛所作《书画合璧》册页上题跋道:“人皆谓石涛笔墨极奇矣,而不知石涛笔墨极平也。盖不能极平则不能极奇。虽超于法之外仍不离乎法之中,得古人之精微而不为古人所缚,惟石涛能至此境!”我们应该学习古人不盲从,学古不泥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和创新,在重古法的同时更重视生活。石涛的笔墨技法宗于董源、黄公望,但他又不拘成法,技法多变。
石涛的《四边水色图》皴法稠密,点苔布满山石,是从王蒙的绘画风格演变而出,但石涛在取景、笔墨、意境上都超出前人,不拘一格,独具特色。石涛的这幅山水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来摄取自然山川的万千变化,在画幅上集中了各种生动奇异之景,整幅绘画风格气势逼人,苍浑奇古,骇人耳目,不愧为师造化的佳构。他曾题:“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言明了他学前人,却绝不拘泥于前人,锐意创新的决心。
石涛也充分展现主观感受,发挥主观能动性。《资任章》虽然主要讲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山水,但一开头就讲“古之人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寄兴”、“假道”显然是讲画家主观情思的表现。他主张在山水画里表现自己真切的感受和对大自然的浓厚的爱,不再以表现前人意境情调上的成就为满足,而是以激情洋溢,个性鲜明的笔墨形式表现情感内容。
三、“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实现“脱胎自然”的和谐
石涛把自然景物作为体现自己精神审美的一种载体,认为人的感觉与自然是和谐一致的。他在《山川章》中认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通过模仿自然的生命与神韵去表现自我,讲究心灵与自然的冥合,通过脱胎创造出艺术形象来,画中的山水自然是经过脱胎而成的。应搜尽奇峰打草稿,使客观自然的形神与主观情思交融统一在一起,形成美的意象,然后进行物化,创造出艺术家自己的形象来。
石涛的“脱胎”实际上是“感悟自然”、“再造自然”、“超越自然”的精神境界。石涛强调艺术来源于“脱胎自然”的和谐,完备地兼顾形、神、理、性等方面,突出自我的观念,从而完成自我的艺术创造。他完成了“本我”、“自我”、“超我”的过程,实现无我的“天人合一”境地。石涛看见的不只是自然人生的表面,乃是自然人生的核心,并创造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境界,将外在的形式美与内在的生命内容完美交融。石涛画中所营造的意境不是自然主义地摹写现实,也不是抽象的空想和构造。它是从生活中极丰富的体验里创造出来的,以此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地。如《黄山图之十二》,他图绘几位高人坐于松树之上论道,让人感觉到的是自然与和谐。
四、“蒙养生活”
石涛把山川万物的客观可视审美形象及其生动性和丰富性叫做“生活”。他说:“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近有远,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飘渺,此生活之大端也。”他的《山水册八开》画山居之景,一挥而就的画作虚实相生,于浑沌中显一派生机。分别写叩门访友、凭窗读书、策杖独行、依山远望等,便是对生活的感悟。
石涛的“蒙养生活”,以造化为师,以自然为笔墨。“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笔墨亦离不开生活。蒙养生活才可得笔墨之会,解氤氲之分,才可以追求绘画艺术的“物我交融”。
齐白石说:“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画家的胸中早已将艺术形象酝酿成熟,而胸中的形象又来自对自然的观察感受。这一目标和过程在古今大多数画家心目中是不言而喻的。
只有师法造化,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从而达到可观,可居,可游之境地。万不可浅尝辄止,一定要深入细致,仰观俯察。
结语
石涛面对自我都处在忘我的状态之中,他知道忘我、无我方能使自己的心境清明,无垢无尘,反射出自己的自然与本真。“师法造化”,以天地万物为师,创造出合乎天地而陶泳乎我的佳作,巍巍山峰,潺潺流水,挥笔泼墨,写出天地神韵,在师造化的基础上完成自我的艺术飞跃。
当置身于自然感受着天地正气,获得身心的回归,在无社会羁绊的空灵中享受着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无穷魅力,那种感觉绝妙而幽静,深邃而富饶。中国美术史中名家众多,无不取法自然,找寻属于自己的天地,并于尺幅间勾勒出心驰神往的心灵家园。我们只有览万物,收于心,师法造化,方能体会李可染先生所说的“静观久坐皆自得”。
山水画讲求目识心记。在“景中观景”、“人随景变,景随人移”的状态下达到胸中有丘壑,下笔自生万象的绝佳效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力,因此我们只有“蒙养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具古以化”才可以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让中国山水画在继承中继续发展与创新,在创作上更加灵活。
[庞守娟 刘亚璋,扬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