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课内小说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的路径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a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小说是亲近文学的一个窗口,小说有故事情节,可读性强,容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第六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小说,两个单元,三分之一的教学都在小说上,以此可见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也提出“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曾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第四、六单元的小说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课文的学习来探索由课内小说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的路径,并有效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不断地走向深度阅读。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和简单做法。
   一、小说阅读教学的主导思想
   小说是最接近人生的一种文体。读小说的价值就在于延长我们有限的生命,丰富我们人生单一的生命。那么,阅读小说一定要带着生活体验去读,可对于中学生而言,稚嫩的他们没有多少生活阅历,所以教师的引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顶层设计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一定要紧扣“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一性质。语文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的体验、经历更重要,所以课堂活动的设计要结合学习任务,依托语文实践,用心设计适合学生,并且学生也喜欢的课堂活动。小说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文字间徜徉,老师要竭尽全力保护他们的阅读兴趣,要想方设法指导学生在阅读故事中,品味小说独特的魅力,同时,还要精心搭建活动平台,积极引导交流展示,由课内单篇小说逐渐延展到整本书,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浓厚兴趣。
   另外,小说教学教什么?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面面俱到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只落在这些方面的话还是有问题的。李冲锋副教授提出,小说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小说世界,而不是考察学生小说阅读的“产出”。教给学生解读方法应该成为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中由课内单篇阅读到整本书阅读,由点到面,由此及彼,既立足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要引导学生以开放的视角去读小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让阅读更贴近学生的认知与兴趣,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二、感知内容中的设疑引导
   小说故事情节具有连续性,故事内容也有阶段性和完整性。作为课文的小说往往是原著的节选,只有把课文内容回归到整本书阅读中品味,才会对课文内容有更清楚、更深刻的认识。
   在课内小说阅读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课内小说节选相关联的故事情节,以此来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激发他们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可告訴学生这是刘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的情况,那么第一次和第二次情况如何呢?在教学《刘姥姥进大观园》时,问学生,这是第二次,那么第一次的情况如何?《孤独之旅》的教学中,我们不妨从“杜小康为什么要去放鸭子?”谈起,引导学生了解之前有关杜小康的故事,以便更好地理解杜小康的“孤独之旅”。《范进中举》中胡屠户骂女婿范进“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你老了,不过意,舍与你的。”这话是胡屠户随便胡说的,还是有依据的?让学生在《儒林外史》中阅读相关内容寻找答案。诸如此类的教学设疑,必将会在学生的内心激荡起层层涟漪,引发学生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也会让课内小说阅读在不着痕迹、自然而然中晋级到整本书阅读。
   三、品析人物中的有效延展
   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反映社会生活的。阅读小说,首先要学会品析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在《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分析杨志的形象。首先,我们要站在节选内容的角度分析人物。在《智取生辰纲》中,杨志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虽精明能干,武艺高强,但性格急躁,不善协调。他的精明能干表现在:他很清楚押运生辰纲的凶险,刚一接受任务,就多次推托,推辞不掉时,又做了精心的安排——先要求大家扮做普通的客商,悄悄赶路,避免引人注意。后又要求梁中书给自己用人的权力,防止内部不和,被“贼人”钻空子。后来在路上,为安全起见,杨志根据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的时间。再后来兵士要买酒喝,他的警惕性也非常强,千方百计地阻拦。这些都体现了杨志的精明过人。但为什么杨志如此小心,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一方面固然是要突出吴用计策的高妙和无懈可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的急功近利、粗暴蛮横惹的祸。正是简单粗暴,使得他对手下的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运送队伍的内部矛盾也不断被激化。堡垒先从内部被攻破,失败也在所难免了。
   另外,为了更全面地分析杨志的形象特点,我们还需要站在原著的角度分析人物。《水浒传》中有关杨志的出场回目有: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第十三回 青面兽北京斗武 急先锋东郭争功
   第十六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第五十八回 三山聚义打青州 众虎同心归水泊
   第一百一十二回 卢俊义分兵宣州道 宋公明大战毗陵郡
   第一百一十九回 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
   引导学生走进原著,阅读以上故事情节,了解杨志的生活阅历还可看出杨志的性格经历了“失意──得志──幻灭”的动态发展变化。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原“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应该说最初也是满怀抱负的,可是世道的污浊,命运的多舛,生活的不易,所以他才变得如此立功心切,如此急躁、粗暴。将人物回归到原著中,回归到他本来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对杨志的形象才会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
   再如教学《刘姥姥进大观园》中,赏读精彩片段:
其他文献
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论据的选择和使用是议论文写作的关键,也是学生思辨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外化。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论据的选择和使用时,需要注意三个维度的问题。  一、思辨:新时期写作教学的核心要求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永璟教授认为:“小学生写作重点在于联想,初中生写作重点在细致观察,高中生写作重点则在思辨论述。”国家考试中心、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引领者张开老师也认为:“新时期
【设计思路】以《谏逐客书》单篇教学精讲为主,辅以单元主题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梳理并总结出《谏逐客书》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妻书》三者篇性特征的异同
在中华儿女共同期盼的中国梦中,诗人严阵对中国梦的期盼更富有激情,更具有诗情画意和哲理思考。诗人立足于中华民族的现实土壤,沉思中华民族的历史风雨,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美丽前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从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招生招工
在近代中国传统建筑复兴思潮影响下,陈嘉庚先生在集美学校与厦门大学的校园建筑设计中,吸收了西方建筑师"中国化"建筑的设计理念,并融入闽南地方建筑元素与技术工艺。通过深
<正>为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数学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同时,探索现今教育热点,促进数学教育中坚力量——数学青年教
<正>5.红八军军部旧址位于崇左市龙州县龙州镇新街19号。旧址建于清末,原为民国时期冰威利洋行老板梁德祥私人花厅。洋楼式砖木结构建筑。坐东向西,占地1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