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大家》成为各界媒体关注的焦点,《大家》杂志本是纯文学双月刊,曾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但该杂志还存在一个“野鸡版”,与正版同一刊号、刊名,编辑人员绝大部分署名相同,两本杂志的封面装帧颇为统一,甚至价格也相同。但“野鸡版”杂志包罗万象,甚至含有汽车维修、装饰艺术等论文。据《中国青年报》称,该版杂志一年可敛财不少于2000万。《大家》杂志以理论版创收。消息曝出后,云南省新闻出版局责令《大家》杂志从6月26日起停刊整顿,直到内部整顿达到要求。
文学版《大家》已是式微,甚至被移出“核心期刊”目录;与此同时,所谓理论版《大家》终究难逃“野鸡版”的指责。难道《大家》真的已经从骨子里“坏”掉了吗?真的如媒体谩骂的那样一无是处了吗?冷静下来,透过《大家》的遭遇,其实凸显的是文学以及学术期刊生存状况的尴尬,以及读者市场变化,乃至学术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
停刊整顿下的文学之殇
这个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名噪文坛,与《收获》、《十月》等“老字号”并称为“名旦”的纯文学期刊,因为一号两刊违规,遭到新闻出版管理机构的停刊整顿。这虽然是大量文学爱好者与业内同仁不愿意看到的,犯了错误就该承担责任,于理而言天经地义。
然而于“情”而言,从“纯文学”的生存现状考虑,似乎《大家》的违规也有着诸多无奈。首先,那个衍生出了“理论版”的,以刊登小说、散文等题材为主的《大家》在停刊整顿之前,仍是业内公认“办得相当好”的文学刊物。《大家》1994年创刊,1996年创办“大家·红河文学奖”,这是中国文学界第一个高奖金的文学评奖,首届颁给莫言的《丰乳肥臀》。其后刘震云、池莉、于坚等人都曾获得过该奖项。当时对于许多严肃文学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而言,能够在《大家》上发表作品,是件引以为荣的事情。在文学读者中的口碑也不错。
可以说,《大家》的本职工作做得并不差。其次,据《大家》杂志的内部人士坦言,“理论版”卖版面的收入,“完全用于维持纯文学杂志的运转”,并未中饱私囊。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做得不差的本职工作,已经不足以养活自己,必须依靠不正当的“副业”来贴补了吗?悲凉恰在于此。且不说《大家》的发行量已经跌到了几千册,即使是“辉煌时期”的两万册,恐怕也难以维持一本大型杂志的日常运转。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家》增办理论版,可以类比于那些同样举步维艰的书店必须兼卖咖啡、玩具、装可爱用的小饰品,可惜又没有相应的执照,于是违规了。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张柠也说:“《大家》从创刊到现在,一直办得不错。现在,国家提倡文化大发展,用于扶持文化事业的资金也大大增加,各省作协、文联保持一两份高水平的文学刊物,其实一点也不困难。即便《大家》属于云南人民出版社,也应该可以申请到扶持基金,因为它已经成为云南省的一个文化名片,而不仅仅属于出版社。”
经费不足惹的祸
《大家》的停刊整顿,反映出的不只是“有规不依”的原则问题,同时还有纯文学期刊的生存现状问题。一边是有些刊物慷慨大方地涨稿费,另一边是有些刊物四面八方地筹款来“搞文学”;一边是某些机构动辄包饭店、办盛会,另一边是出版社迫于市场的压力,“看见纯文学就躲”。
《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的主编赵虹说:“我们一年的拨款只有6万,这点钱买纸都不够。为了刊物的生存,我每年找赞助,都弄得焦头烂额。因为刊物的面比较窄,发行量没有几十万份或上百万份,别人也不乐意在你这里投广告。所以,一些学术刊物收版面费是正常的,不收就生存不了。”
可以说,纯文学的刊物为了生存,使出了浑身解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些纯文学刊物为了维持下去,采取了各种办法,解决刊物自身的造血功能。但是,很多尝试都不成功。比如拉广告,企业在文学刊物投广告,效果和作用并不明显。能够拉到的广告,实际上完全凭的是个人关系,而不是一个市场行为。因此,仅仅靠自身就能独立生存的,大概也就《收获》、《当代》、《十月》等少数几家(即便是《收获》,也获得了上海作协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比如上海市委宣传部就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投200万元给《收获》和《上海文学》增加稿费)。大多数刊物,主要还是靠政府拨款和主管单位扶持。
“现在,只有大学的学术刊物,生存状况要好一些,因为它们的经费比较充足。社科院、社科联、作协的刊物,因为经费不足,所以生存状况都很难。然后,这些刊物争着成为核心期刊,这样才能收费。实事求是地说,想通过办刊物发财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想把刊物办好。如果我的经费充足,我可以给作者开出较高的稿费,这样就能征来好稿,无疑也有利于刊物质量的提高。”赵虹说。
学术评价体制不完善
国外的纯学术刊物,一般都是没有稿费的。比如,美国的学术刊物是非盈利的。一些学术刊物,还要向作者收取评审费,这笔费用比国内收取的版面费高。美国的学术刊物,一般都是学会办的,会员交会费购买。美国有一个历史学的协会办有《美国历史杂志》,研究美国史的教授、专家、学者等都是会员,他们都要交会费,学会用这些会费来办刊物。另外,这些刊物也能从社会上“化缘”,获取资金。捐款者可以抵税。
国内的学术刊物,主要是单位支持,财政拨款。虽然也可以刊登广告,但因为刊物发行量小,广告特别少。而刊物的领导到工作人员都是事业单位的编制,都是要拿工资的。虽然主管单位严令收费,但收费一直盛行。像《大家》这种创收的情况比较多见,甚至出假刊物的也不少。因为文学刊物要给作家付稿费,而且稿费偏高。
因此,最核心的是供需关系问题,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直接与职称等挂钩。而很多高校甚至中专、高中的老师,都不具备做科研的条件,但是都被要求在正式的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因此产生了(发表论文)需求与有限刊号的矛盾。由此形成的问题是,我们的论文数量越来越多,但抄袭、剽窃、重复、垃圾论文层出不穷。美国的科学刊物,一期就发两三篇论文,我们的刊物,从头到尾都是论文。总之,这种现象,还是客观环境造成的。
同时需要反省的,还有文学行业自身:他们是怎样努力地、信心十足地将文学变成了“曲未必高,和一定寡”的自我表演?要想讓更多的纯文学杂志免于承受《大家》之“命”,恐怕只有一个办法,即是如何形成一个健康、合理的文学市场。
《大家》杂志停刊整顿始末
创刊于1994年的《大家》,是云南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刊,一度在业内声誉颇佳,1998年杂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以来,因文学刊物环境不景气等原因,常年亏损,发行量由巅峰时期的每期2万册下滑到5000册左右。
2009年12月起,经云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大家》由双月刊扩增为半月刊,2011年12月9日又扩为旬刊。杂志负责人介绍,“扩刊从大文化的角度来做,发一些文艺理论、文艺评论之类的文章,又称理论版。”《大家》变成了两份,原刊两个月出一期,理论版按旬出版。
扩刊后不久,社会上也出现了几种版本的《大家》,与“理论版”《大家》十分相似。据新华社记者统计,盗版《大家》主要有三种版本,也就是说,市场上的真伪《大家》加起来共有5份,很难分辨。
经济压力导致《大家》杂志社寻求发行之外的其他财源,而与此同时,一些院校、科研单位的人员,在评定职称时,需要“在专业杂志刊发文章”之类的硬件指标,这种现象也助推了“理论版”《大家》应运而生,也让盗版《大家》蔓延。
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刘大伟说,《大家》杂志所扩增刊期的部分也参照了一些刊物的做法,默许中介机构对部分文章收取一定版面费,本部门也提取了部分工作经费。2011年收取44.6万元,今年前6月收取30万元,这些费用完全用于维持纯文学刊物的营运成本。
6月25日,此事被《中国青年报》曝出,次日云南省新闻出版局责令《大家》杂志从6月26日起停刊整顿,直到内部整顿达到要求;要求责任主管主办单位云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对《大家》杂志存在的问题作出整改,对该杂志社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作出相应处理。“《大家》杂志社擅自出版理论版,违背了办刊宗旨。我们已把对《大家》杂志处理情况上报新闻出版总署。”云南省新闻出版局新闻报刊管理处处长王建伟说,将依据出版行政管理法规,按照进一步调查取证情况作出行政处罚。
刘大伟表示将“承担一切责任,积极进行整顿”。同时他请求上级机关对侵权盗版《大家》杂志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挽回影响。
文学版《大家》已是式微,甚至被移出“核心期刊”目录;与此同时,所谓理论版《大家》终究难逃“野鸡版”的指责。难道《大家》真的已经从骨子里“坏”掉了吗?真的如媒体谩骂的那样一无是处了吗?冷静下来,透过《大家》的遭遇,其实凸显的是文学以及学术期刊生存状况的尴尬,以及读者市场变化,乃至学术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
停刊整顿下的文学之殇
这个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名噪文坛,与《收获》、《十月》等“老字号”并称为“名旦”的纯文学期刊,因为一号两刊违规,遭到新闻出版管理机构的停刊整顿。这虽然是大量文学爱好者与业内同仁不愿意看到的,犯了错误就该承担责任,于理而言天经地义。
然而于“情”而言,从“纯文学”的生存现状考虑,似乎《大家》的违规也有着诸多无奈。首先,那个衍生出了“理论版”的,以刊登小说、散文等题材为主的《大家》在停刊整顿之前,仍是业内公认“办得相当好”的文学刊物。《大家》1994年创刊,1996年创办“大家·红河文学奖”,这是中国文学界第一个高奖金的文学评奖,首届颁给莫言的《丰乳肥臀》。其后刘震云、池莉、于坚等人都曾获得过该奖项。当时对于许多严肃文学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而言,能够在《大家》上发表作品,是件引以为荣的事情。在文学读者中的口碑也不错。
可以说,《大家》的本职工作做得并不差。其次,据《大家》杂志的内部人士坦言,“理论版”卖版面的收入,“完全用于维持纯文学杂志的运转”,并未中饱私囊。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做得不差的本职工作,已经不足以养活自己,必须依靠不正当的“副业”来贴补了吗?悲凉恰在于此。且不说《大家》的发行量已经跌到了几千册,即使是“辉煌时期”的两万册,恐怕也难以维持一本大型杂志的日常运转。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家》增办理论版,可以类比于那些同样举步维艰的书店必须兼卖咖啡、玩具、装可爱用的小饰品,可惜又没有相应的执照,于是违规了。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张柠也说:“《大家》从创刊到现在,一直办得不错。现在,国家提倡文化大发展,用于扶持文化事业的资金也大大增加,各省作协、文联保持一两份高水平的文学刊物,其实一点也不困难。即便《大家》属于云南人民出版社,也应该可以申请到扶持基金,因为它已经成为云南省的一个文化名片,而不仅仅属于出版社。”
经费不足惹的祸
《大家》的停刊整顿,反映出的不只是“有规不依”的原则问题,同时还有纯文学期刊的生存现状问题。一边是有些刊物慷慨大方地涨稿费,另一边是有些刊物四面八方地筹款来“搞文学”;一边是某些机构动辄包饭店、办盛会,另一边是出版社迫于市场的压力,“看见纯文学就躲”。
《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的主编赵虹说:“我们一年的拨款只有6万,这点钱买纸都不够。为了刊物的生存,我每年找赞助,都弄得焦头烂额。因为刊物的面比较窄,发行量没有几十万份或上百万份,别人也不乐意在你这里投广告。所以,一些学术刊物收版面费是正常的,不收就生存不了。”
可以说,纯文学的刊物为了生存,使出了浑身解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些纯文学刊物为了维持下去,采取了各种办法,解决刊物自身的造血功能。但是,很多尝试都不成功。比如拉广告,企业在文学刊物投广告,效果和作用并不明显。能够拉到的广告,实际上完全凭的是个人关系,而不是一个市场行为。因此,仅仅靠自身就能独立生存的,大概也就《收获》、《当代》、《十月》等少数几家(即便是《收获》,也获得了上海作协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比如上海市委宣传部就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投200万元给《收获》和《上海文学》增加稿费)。大多数刊物,主要还是靠政府拨款和主管单位扶持。
“现在,只有大学的学术刊物,生存状况要好一些,因为它们的经费比较充足。社科院、社科联、作协的刊物,因为经费不足,所以生存状况都很难。然后,这些刊物争着成为核心期刊,这样才能收费。实事求是地说,想通过办刊物发财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想把刊物办好。如果我的经费充足,我可以给作者开出较高的稿费,这样就能征来好稿,无疑也有利于刊物质量的提高。”赵虹说。
学术评价体制不完善
国外的纯学术刊物,一般都是没有稿费的。比如,美国的学术刊物是非盈利的。一些学术刊物,还要向作者收取评审费,这笔费用比国内收取的版面费高。美国的学术刊物,一般都是学会办的,会员交会费购买。美国有一个历史学的协会办有《美国历史杂志》,研究美国史的教授、专家、学者等都是会员,他们都要交会费,学会用这些会费来办刊物。另外,这些刊物也能从社会上“化缘”,获取资金。捐款者可以抵税。
国内的学术刊物,主要是单位支持,财政拨款。虽然也可以刊登广告,但因为刊物发行量小,广告特别少。而刊物的领导到工作人员都是事业单位的编制,都是要拿工资的。虽然主管单位严令收费,但收费一直盛行。像《大家》这种创收的情况比较多见,甚至出假刊物的也不少。因为文学刊物要给作家付稿费,而且稿费偏高。
因此,最核心的是供需关系问题,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直接与职称等挂钩。而很多高校甚至中专、高中的老师,都不具备做科研的条件,但是都被要求在正式的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因此产生了(发表论文)需求与有限刊号的矛盾。由此形成的问题是,我们的论文数量越来越多,但抄袭、剽窃、重复、垃圾论文层出不穷。美国的科学刊物,一期就发两三篇论文,我们的刊物,从头到尾都是论文。总之,这种现象,还是客观环境造成的。
同时需要反省的,还有文学行业自身:他们是怎样努力地、信心十足地将文学变成了“曲未必高,和一定寡”的自我表演?要想讓更多的纯文学杂志免于承受《大家》之“命”,恐怕只有一个办法,即是如何形成一个健康、合理的文学市场。
《大家》杂志停刊整顿始末
创刊于1994年的《大家》,是云南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刊,一度在业内声誉颇佳,1998年杂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以来,因文学刊物环境不景气等原因,常年亏损,发行量由巅峰时期的每期2万册下滑到5000册左右。
2009年12月起,经云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大家》由双月刊扩增为半月刊,2011年12月9日又扩为旬刊。杂志负责人介绍,“扩刊从大文化的角度来做,发一些文艺理论、文艺评论之类的文章,又称理论版。”《大家》变成了两份,原刊两个月出一期,理论版按旬出版。
扩刊后不久,社会上也出现了几种版本的《大家》,与“理论版”《大家》十分相似。据新华社记者统计,盗版《大家》主要有三种版本,也就是说,市场上的真伪《大家》加起来共有5份,很难分辨。
经济压力导致《大家》杂志社寻求发行之外的其他财源,而与此同时,一些院校、科研单位的人员,在评定职称时,需要“在专业杂志刊发文章”之类的硬件指标,这种现象也助推了“理论版”《大家》应运而生,也让盗版《大家》蔓延。
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刘大伟说,《大家》杂志所扩增刊期的部分也参照了一些刊物的做法,默许中介机构对部分文章收取一定版面费,本部门也提取了部分工作经费。2011年收取44.6万元,今年前6月收取30万元,这些费用完全用于维持纯文学刊物的营运成本。
6月25日,此事被《中国青年报》曝出,次日云南省新闻出版局责令《大家》杂志从6月26日起停刊整顿,直到内部整顿达到要求;要求责任主管主办单位云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对《大家》杂志存在的问题作出整改,对该杂志社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作出相应处理。“《大家》杂志社擅自出版理论版,违背了办刊宗旨。我们已把对《大家》杂志处理情况上报新闻出版总署。”云南省新闻出版局新闻报刊管理处处长王建伟说,将依据出版行政管理法规,按照进一步调查取证情况作出行政处罚。
刘大伟表示将“承担一切责任,积极进行整顿”。同时他请求上级机关对侵权盗版《大家》杂志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挽回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