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东南板块”,商洛必须正确认识自身在经济区的地位作用和相对优势,选准功能和定位,主动接受经济区的辐射,有效承接区域内产业布局构建。要把外源性经济作为加快自身发展的推动力,大力实施产业开发战略,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促进以资源密集型为特色的产业结构逐步向以资源、技术为特色的产业结构转变,确保商洛在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商洛;功能定位;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127.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2-0081-03
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商洛市商州、洛南、丹凤、柞水四县区纳入其中,商南、山阳、镇安三县均为直接辐射区。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东南板块”的商洛市,面对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和崭新的平台,必须切实增强更好更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实际出发,找准自身相对优势,选准定位,把握合作互补的现实基础和有利因素,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区的发展和建设,落实好关键性措施,努力实现率先突破发展。
一、商洛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位和作用
以西安为中心,由西安与周边的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6市1区和甘肃省天水市组成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是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作为其中一员,商洛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1.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一是自然资源丰富。地表水径流量年均64亿立方米,有野生油料、纤维、淀粉、林果、中药材、化工原料等1200多种。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60种,已探明矿产储量46种,有大中型矿床39个,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超过3400亿元。矿产资源的丰裕程度,处于我国280多个地级市的第一台阶,是我国的一个金属和非金属宝库;二是区域位置优越。地处秦岭南麓,西邻古都西安,东瞰南阳盆地,北接八百里秦川,南带江汉平原,处在联系我国东西部经济大通道——西康、西南铁路和沪陕、包茂、银武、榆商等高速公路的枢纽部位,是我国铁路和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三是生态优势明显。商洛作为关中的生态屏障,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区。“秦岭山水,近在商洛”,商洛自当成为秦岭生态旅游的最佳目的地和“西安人的第二生活区”。
2.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使商洛在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中具有后发优势。商洛属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目前还处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09年商洛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25亿元,约占关中—天水经济区的4 %。无论从经济规模、整体水平,还是从发展质量上来看,与全省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其它地市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而这也正是商洛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动力。跻身关中—天水国家级经济区,将使商洛由单纯的限制开发的生态功能区变为重点开发区,既可以充分利用陕南突破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又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在金融、土地、税收、产业、项目、财政等诸多方面给予区内成员的强大支持与推动,在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通过产业优势互补、资源优化组合配套,实现跨越发展。
3.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在构筑关中—天水经济区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中具有重要作用。商洛位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适宜,水质纯净,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丰富、天然、绿色、环保的特色农产品。经过多年依山致富的实践,全市山地优势产业开发已具有一定规模,各县区已形成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区域骨干产品。2009年全市核桃种植面积155万亩,年总产3万吨;板栗种植面积达264万亩,年产1.2万吨;猪存栏87万头,鸡存栏488万只;茶叶19万亩;洋芋34.7万亩;中药材160万亩;蔬菜41万亩;烤烟达到11万亩。通过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无公害农产品开发面积达到218万亩,已认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175个、产品80个,启动实施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5%以上。全市不同层次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实体达到990家,营业收入44.6亿元。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75家,打造出了40多个特色品牌,初步形成了以粮油、茶叶、药材、林果、畜产品、饲料加工等为主的绿色食品和现代中药两大产业集群。
4.矿产化工业的崛起,是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商洛虽然没有陕北那样世界级的煤油气巨大能源资源,但有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资源。在金属开发上,钒矿开发规模超过攀枝花,已成为全国的优质钒生产基地;柞水大西沟铁矿探明储量3.02亿吨,是我国没有开发的第二大铁矿床;洛南钼矿探明储量和开发规模,仅次于我省华阴金堆城和河南栾川两个钼矿区;镇安金矿新探明储量134吨,为全国较大型黄金基地。非金属资源的巨大开发潜力,既为建材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资源,同时其价值也被重新认知。被誉为光伏产业和信息产业“粮食”的硅石(石英石)自然纯度高达99%,世界稀缺的战略资源萤石有千万吨级储量,日渐枯竭的钾盐的替代资源钾长石储量为亚洲最大。此外,石灰石、白云石等品质优良,储量巨大。
二、商洛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功能定位
关中—天水经济区之所以可能,其根本的内在动力就是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优劣势的并存,造成一种势差,为多向度的合作提供了先决条件。就核心城市西安与七个地级市(区)而言,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城市,具有老工业基地先期开发积累的基础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而七个地级市(区)对西安则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更丰富的资源、更适合低成本扩张的土地、水、电、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如果能取长补短,充分整合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其结果将不仅是各种优势、资源的相加之和,而且可以是相乘之积。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立足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商洛在其中的功能定位应是:
1.现代材料工业基地。现代材料工业的发展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础。现代材料对稀土元素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依赖性越来越强。商洛应充分发挥这方面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经济区现代材料与供应基地,重点构筑光伏和钒材料两个产业链和钼、锌、镁、钛、黄金、特钢、氟化工、钾长石深加工等产业链, 走节能省地、绿色、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商洛建成“全国知名、西部一流”的现代材料工业基地,为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东南经济板块增长极奠定坚实基础,这也是建设工业强市,使商洛真正走出贫困、走向富强之路。
2.现代中药基地。独特的地域土壤、气候和水质条件,使商洛的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种类多、储量大、药用成分高等特点,围绕良种选育、规范化种植、中药材饮片、中间提取物、保健品、药浴药膳、中成药等系列产品开发,商洛要紧抓全球天然药物消费热浪和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立足于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初具规模的产业优势,在区域产业整合中,抢占区域现代中药发展的制高点,吸纳区域内的现代中药企业,成为现代中药发展的龙头,将商洛建设成国家级中药良种繁育基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和优质中药材加工基地。
3.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商洛虽然不是粮仓型的农业大市,但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与区域内的周边地区互补性很强。加之资源消耗水平低,污染排放强度小,环境污染小,生态优势、环境优势非常明显,又近邻西安,时空局限小,运输距离短,绿色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突出区域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发展拳头产品,以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构建特色食品生产地和农副产品供应的大本营,是顺时应势之举,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服务以西安为核心的经济区发展的现实需要。
4.生态旅游基地。商洛作为一个离西安很近又处于大秦岭腹地的城市,负有保持西安及关中较大范围内生态安全的责任,同时对在大西安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山水交映的瑰丽的山水画面有着极大的影响。加强生态旅游基地建设,把商洛建设成经济区内生态环境保护最好、人居环境最好的地区,既是构筑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屏障的现实需要,也是商洛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优化经济结构,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商务、会务、娱乐、文化、地产为一体倾力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区”的战略选择。
三、商洛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对策
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商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商洛必须立足资源优势,主动接受经济区的辐射,有效承接区域内产业布局构建,把外源性经济作为加快自身发展的推动力,把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作为立市之举,大力实施产业开发战略,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促进以资源密集型为特色的产业结构逐步向以资源、技术为特色的产业结构转变,确保商洛在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1.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为方向,构造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作为秦岭绿色“心脏”、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影响控制区、关中生态屏障,商洛的经济发展始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唯有更加自觉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才是从陕南突破发展难题中解脱出来的根本出路和希望所在。为此,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和战略基点,坚定不移贯彻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时作出的《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全力抓好已被提升为省级工业园区的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建设。以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为龙头,以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为前提,以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切实明晰产业链延伸和循环发展的方向,系统规划部署每个产业链产业延伸及循环发展的市场战略定位,策划包装项目,改进资源配置方式,整体布局企业和项目进行产业链开发、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资源分类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及区内与区外部分项目之间的相互关联、左右支撑、协作配套、循环发展,带动和促进全市循环经济全面发展。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全面加快循环型企业、循环经济园区和循环型社会建设,形成城镇与农村之间、三次产业之间、生产与生活之间的良性循环,使循环经济成为商洛经济发展最为鲜明的特色。
2.按照区域经济中心和资源开发重心的地理分布,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坚持“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约化发展”的思路和方向,依据区位、自然、历史文化和各类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实行重点扶持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特色中打造支柱产业集群。一是以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为核心,加大钼、钒、铁、金、萤石等优势资源整合力度,精心规划建设洛南东部、商南魏家台、柞水小岭等不同层次既错位发展又互为依托的循环型工业园区,推进新能源及电子、有色金属材料及金属制品、黑色金属材料及制造业、非金属材料、化工材料、建筑材料、能源配套产业等循环产业项目建设。通过加大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力度,打造核心产业区,提高对区域经济的集聚、辐射和支撑作用,扩展壮大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二是积极实施“现代中药行动计划”,以打造西部现代中药基地为目标,以现代制药企业为龙头,以新产品开发为重点, 依托天津天士力、陕西香菊、盘龙等制药集团,加快丹参、黄芩、桔梗、连翘、五味子“五大商药”开发,加快推进药业由中药材基地向饮片、萃取物、成药、医疗保健品等深加工转变,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围绕优质、高效、安全、绿色农产品生产,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为统领,加快区、带、基地建设;坚持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大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商品率高、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种植专业村、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专业村、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专业村,全方位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努力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产业链条延伸,实现多向度高效率产业化开发利用。以核桃、板栗等绿色农产品开发为龙头,打造全国知名品牌,把商洛建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优质绿色食品基地。四是以商州仙娥湖生态休闲度假区和商南金丝峡、镇安木王、柞水牛背梁、山阳天竺山四大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发建设为龙头,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和六县城旅游服务区、乡村特色游、度假别墅山庄和高中档游乐场所,不断丰富秦岭生态旅游服务体系,把商洛打造成秦岭最佳生态旅游基地和西安第二生活区。充分发挥商洛地处大西北东南门户和连通东部发达地区最便捷通道的区位优势,加快商业聚集区和核心区建设,推动提服务产业上档升级,努力提高商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度。
3.加速推进城乡统筹进程,实现城乡发展良性互动。以实施商丹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着力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坚持把规划作为实施城乡统筹的基本手段,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加快建设以中心城市为骨干、县城和小城镇为基础,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带动有力的城镇体系。按照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要求,培育壮大中心城市,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强化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按照挖掘潜力、完善功能、增强集聚、扩大规模、凸显特色的目标,提升发展县城,择优发展基础较好的中心集镇,重点扶持引导有条件的建制镇发展成为中心集镇,促进农村人口与产业向中心集镇集聚。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统筹搞好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充分发挥县域推动城乡互动的纽带作用,不断增强县域经济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功能,提高承接产业转移、参与产业分工协作和吸纳扩大就业的能力。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工业推动、城市带动,有效引导和扶持农村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工业企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和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4.以项目招商为核心,努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紧紧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产业布局、投资导向和政策措施,认真挖掘、筛选、研究、论证自研和引进项目,突出抓好产业项目和基础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不断扩大和丰富项目源,提高项目包装水平,真正储备一批能牵动商洛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分所有制形式和地域,统一调度,资源共享,面向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好对西安等大城市和外商投资集中地区的国内招商活动,全方位地吸引民资和外资。通过一大批重大项目的申报争取和组织实施,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要切实优化投资环境,正确处理环境建设与依法行政的关系,正确处理项目招商与安商养商的关系,健全对外开放的环境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建立与经济区接轨的社会化、规范化服务体系,努力让投资者倾心、安心、放心。
5.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拓展交流合作空间。准确把握商洛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功能定位,立足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实行“错位发展”战略,本着互利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与经济区内各市的交流合作,最终形成整体配套、功能互补、各受其益、经济一体的格局。特别是要立足于成为西安功能互补的卫星城市,成为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中心城市,充分利用紧邻西安的“近水楼台”之利,既借助于西安,又服务于西安,把西安作为商洛开放开发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技中心、人才中心,不断增强承接辐射的能力。要做到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与经济区内各市(区)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立体协作网络,共同商讨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大计,达成相互间交流与合作的共识,力求扬长避短、互补互济,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企业间的合作成为区域协作的主体。
[责任编辑:黎 峰]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商洛;功能定位;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127.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2-0081-03
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商洛市商州、洛南、丹凤、柞水四县区纳入其中,商南、山阳、镇安三县均为直接辐射区。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东南板块”的商洛市,面对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和崭新的平台,必须切实增强更好更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实际出发,找准自身相对优势,选准定位,把握合作互补的现实基础和有利因素,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区的发展和建设,落实好关键性措施,努力实现率先突破发展。
一、商洛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位和作用
以西安为中心,由西安与周边的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6市1区和甘肃省天水市组成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是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作为其中一员,商洛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1.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一是自然资源丰富。地表水径流量年均64亿立方米,有野生油料、纤维、淀粉、林果、中药材、化工原料等1200多种。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60种,已探明矿产储量46种,有大中型矿床39个,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超过3400亿元。矿产资源的丰裕程度,处于我国280多个地级市的第一台阶,是我国的一个金属和非金属宝库;二是区域位置优越。地处秦岭南麓,西邻古都西安,东瞰南阳盆地,北接八百里秦川,南带江汉平原,处在联系我国东西部经济大通道——西康、西南铁路和沪陕、包茂、银武、榆商等高速公路的枢纽部位,是我国铁路和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三是生态优势明显。商洛作为关中的生态屏障,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区。“秦岭山水,近在商洛”,商洛自当成为秦岭生态旅游的最佳目的地和“西安人的第二生活区”。
2.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使商洛在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中具有后发优势。商洛属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目前还处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09年商洛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25亿元,约占关中—天水经济区的4 %。无论从经济规模、整体水平,还是从发展质量上来看,与全省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其它地市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而这也正是商洛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动力。跻身关中—天水国家级经济区,将使商洛由单纯的限制开发的生态功能区变为重点开发区,既可以充分利用陕南突破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又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在金融、土地、税收、产业、项目、财政等诸多方面给予区内成员的强大支持与推动,在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通过产业优势互补、资源优化组合配套,实现跨越发展。
3.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在构筑关中—天水经济区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中具有重要作用。商洛位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适宜,水质纯净,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丰富、天然、绿色、环保的特色农产品。经过多年依山致富的实践,全市山地优势产业开发已具有一定规模,各县区已形成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区域骨干产品。2009年全市核桃种植面积155万亩,年总产3万吨;板栗种植面积达264万亩,年产1.2万吨;猪存栏87万头,鸡存栏488万只;茶叶19万亩;洋芋34.7万亩;中药材160万亩;蔬菜41万亩;烤烟达到11万亩。通过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无公害农产品开发面积达到218万亩,已认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175个、产品80个,启动实施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5%以上。全市不同层次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实体达到990家,营业收入44.6亿元。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75家,打造出了40多个特色品牌,初步形成了以粮油、茶叶、药材、林果、畜产品、饲料加工等为主的绿色食品和现代中药两大产业集群。
4.矿产化工业的崛起,是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商洛虽然没有陕北那样世界级的煤油气巨大能源资源,但有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资源。在金属开发上,钒矿开发规模超过攀枝花,已成为全国的优质钒生产基地;柞水大西沟铁矿探明储量3.02亿吨,是我国没有开发的第二大铁矿床;洛南钼矿探明储量和开发规模,仅次于我省华阴金堆城和河南栾川两个钼矿区;镇安金矿新探明储量134吨,为全国较大型黄金基地。非金属资源的巨大开发潜力,既为建材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资源,同时其价值也被重新认知。被誉为光伏产业和信息产业“粮食”的硅石(石英石)自然纯度高达99%,世界稀缺的战略资源萤石有千万吨级储量,日渐枯竭的钾盐的替代资源钾长石储量为亚洲最大。此外,石灰石、白云石等品质优良,储量巨大。
二、商洛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功能定位
关中—天水经济区之所以可能,其根本的内在动力就是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优劣势的并存,造成一种势差,为多向度的合作提供了先决条件。就核心城市西安与七个地级市(区)而言,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城市,具有老工业基地先期开发积累的基础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而七个地级市(区)对西安则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更丰富的资源、更适合低成本扩张的土地、水、电、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如果能取长补短,充分整合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其结果将不仅是各种优势、资源的相加之和,而且可以是相乘之积。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立足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商洛在其中的功能定位应是:
1.现代材料工业基地。现代材料工业的发展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础。现代材料对稀土元素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依赖性越来越强。商洛应充分发挥这方面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经济区现代材料与供应基地,重点构筑光伏和钒材料两个产业链和钼、锌、镁、钛、黄金、特钢、氟化工、钾长石深加工等产业链, 走节能省地、绿色、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商洛建成“全国知名、西部一流”的现代材料工业基地,为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东南经济板块增长极奠定坚实基础,这也是建设工业强市,使商洛真正走出贫困、走向富强之路。
2.现代中药基地。独特的地域土壤、气候和水质条件,使商洛的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种类多、储量大、药用成分高等特点,围绕良种选育、规范化种植、中药材饮片、中间提取物、保健品、药浴药膳、中成药等系列产品开发,商洛要紧抓全球天然药物消费热浪和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立足于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初具规模的产业优势,在区域产业整合中,抢占区域现代中药发展的制高点,吸纳区域内的现代中药企业,成为现代中药发展的龙头,将商洛建设成国家级中药良种繁育基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和优质中药材加工基地。
3.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商洛虽然不是粮仓型的农业大市,但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与区域内的周边地区互补性很强。加之资源消耗水平低,污染排放强度小,环境污染小,生态优势、环境优势非常明显,又近邻西安,时空局限小,运输距离短,绿色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突出区域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发展拳头产品,以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构建特色食品生产地和农副产品供应的大本营,是顺时应势之举,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服务以西安为核心的经济区发展的现实需要。
4.生态旅游基地。商洛作为一个离西安很近又处于大秦岭腹地的城市,负有保持西安及关中较大范围内生态安全的责任,同时对在大西安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山水交映的瑰丽的山水画面有着极大的影响。加强生态旅游基地建设,把商洛建设成经济区内生态环境保护最好、人居环境最好的地区,既是构筑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屏障的现实需要,也是商洛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优化经济结构,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商务、会务、娱乐、文化、地产为一体倾力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区”的战略选择。
三、商洛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对策
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商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商洛必须立足资源优势,主动接受经济区的辐射,有效承接区域内产业布局构建,把外源性经济作为加快自身发展的推动力,把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作为立市之举,大力实施产业开发战略,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促进以资源密集型为特色的产业结构逐步向以资源、技术为特色的产业结构转变,确保商洛在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1.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为方向,构造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作为秦岭绿色“心脏”、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影响控制区、关中生态屏障,商洛的经济发展始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唯有更加自觉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才是从陕南突破发展难题中解脱出来的根本出路和希望所在。为此,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和战略基点,坚定不移贯彻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时作出的《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全力抓好已被提升为省级工业园区的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建设。以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为龙头,以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为前提,以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切实明晰产业链延伸和循环发展的方向,系统规划部署每个产业链产业延伸及循环发展的市场战略定位,策划包装项目,改进资源配置方式,整体布局企业和项目进行产业链开发、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资源分类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及区内与区外部分项目之间的相互关联、左右支撑、协作配套、循环发展,带动和促进全市循环经济全面发展。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全面加快循环型企业、循环经济园区和循环型社会建设,形成城镇与农村之间、三次产业之间、生产与生活之间的良性循环,使循环经济成为商洛经济发展最为鲜明的特色。
2.按照区域经济中心和资源开发重心的地理分布,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坚持“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约化发展”的思路和方向,依据区位、自然、历史文化和各类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实行重点扶持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特色中打造支柱产业集群。一是以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为核心,加大钼、钒、铁、金、萤石等优势资源整合力度,精心规划建设洛南东部、商南魏家台、柞水小岭等不同层次既错位发展又互为依托的循环型工业园区,推进新能源及电子、有色金属材料及金属制品、黑色金属材料及制造业、非金属材料、化工材料、建筑材料、能源配套产业等循环产业项目建设。通过加大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力度,打造核心产业区,提高对区域经济的集聚、辐射和支撑作用,扩展壮大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二是积极实施“现代中药行动计划”,以打造西部现代中药基地为目标,以现代制药企业为龙头,以新产品开发为重点, 依托天津天士力、陕西香菊、盘龙等制药集团,加快丹参、黄芩、桔梗、连翘、五味子“五大商药”开发,加快推进药业由中药材基地向饮片、萃取物、成药、医疗保健品等深加工转变,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围绕优质、高效、安全、绿色农产品生产,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为统领,加快区、带、基地建设;坚持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大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商品率高、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种植专业村、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专业村、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专业村,全方位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努力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产业链条延伸,实现多向度高效率产业化开发利用。以核桃、板栗等绿色农产品开发为龙头,打造全国知名品牌,把商洛建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优质绿色食品基地。四是以商州仙娥湖生态休闲度假区和商南金丝峡、镇安木王、柞水牛背梁、山阳天竺山四大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发建设为龙头,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和六县城旅游服务区、乡村特色游、度假别墅山庄和高中档游乐场所,不断丰富秦岭生态旅游服务体系,把商洛打造成秦岭最佳生态旅游基地和西安第二生活区。充分发挥商洛地处大西北东南门户和连通东部发达地区最便捷通道的区位优势,加快商业聚集区和核心区建设,推动提服务产业上档升级,努力提高商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度。
3.加速推进城乡统筹进程,实现城乡发展良性互动。以实施商丹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着力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坚持把规划作为实施城乡统筹的基本手段,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加快建设以中心城市为骨干、县城和小城镇为基础,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带动有力的城镇体系。按照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要求,培育壮大中心城市,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强化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按照挖掘潜力、完善功能、增强集聚、扩大规模、凸显特色的目标,提升发展县城,择优发展基础较好的中心集镇,重点扶持引导有条件的建制镇发展成为中心集镇,促进农村人口与产业向中心集镇集聚。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统筹搞好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充分发挥县域推动城乡互动的纽带作用,不断增强县域经济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功能,提高承接产业转移、参与产业分工协作和吸纳扩大就业的能力。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工业推动、城市带动,有效引导和扶持农村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工业企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和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4.以项目招商为核心,努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紧紧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产业布局、投资导向和政策措施,认真挖掘、筛选、研究、论证自研和引进项目,突出抓好产业项目和基础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不断扩大和丰富项目源,提高项目包装水平,真正储备一批能牵动商洛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分所有制形式和地域,统一调度,资源共享,面向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好对西安等大城市和外商投资集中地区的国内招商活动,全方位地吸引民资和外资。通过一大批重大项目的申报争取和组织实施,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要切实优化投资环境,正确处理环境建设与依法行政的关系,正确处理项目招商与安商养商的关系,健全对外开放的环境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建立与经济区接轨的社会化、规范化服务体系,努力让投资者倾心、安心、放心。
5.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拓展交流合作空间。准确把握商洛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功能定位,立足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实行“错位发展”战略,本着互利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与经济区内各市的交流合作,最终形成整体配套、功能互补、各受其益、经济一体的格局。特别是要立足于成为西安功能互补的卫星城市,成为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中心城市,充分利用紧邻西安的“近水楼台”之利,既借助于西安,又服务于西安,把西安作为商洛开放开发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技中心、人才中心,不断增强承接辐射的能力。要做到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与经济区内各市(区)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立体协作网络,共同商讨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大计,达成相互间交流与合作的共识,力求扬长避短、互补互济,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企业间的合作成为区域协作的主体。
[责任编辑: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