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自豪的集体能够做到的一切”。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前提,它让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舆论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把一个班级培养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班集体。班主任在班风的建设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以优秀的人格影响学生,更应该注意班上的舆论导向,让正确舆论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做人。所以,班级工作中有意的发挥集体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是形成良好班风的重要条件。
那么,既然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是如此重要,怎么样才能在一个班集体里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呢?本文认为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有三个原则和三种基本方法。
二、班级舆论形成的三个基本原则
(一)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班级的任何规章制度、行事规范能否合理并得到有效执行,依赖于学生的认同,因为即使大多数同学并未反对,但如果少数同学持有反对意见,也会制造舆论并通过舆论将这种反对情绪传播、放大。而能够被充分认同的班级规则、制度、精神,其形成应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方法,使得规章制度、行事规范充分融入了每个学生的意识、观念。一般而言,可以通过班会在班上搞些活动,比如选举班干部等都可以让学生选。让他们自己选出的人管理他们自己,即给予他们一定的民主权利,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情感因素与私利驱动会造成在荣誉奖励、班干部选举时现有班干部推荐其好友的现象,进而导致学生中出现利益小团体,但是根据笔者从各方面了解,班干部好友大部分并非称职、合格,反而是那种需要加以批评、帮助的学生。这时,班主任就要搞专制了,不能听从这位班干部的建议,要维护班上大多数同学的利益,要去反驳这位班干部,这就是集中的一种形式。
(二)“大题小作”的原则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则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态度。一旦某个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或者某个学生做了一件不宜公开的错事,并正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与自责,此时负面的班级舆论就有可能对这个犯错误的学生带来更大的打击。那么,班主任就应该遵循“大问题小讲”的原则,把有可能给这个学生带来更大打击或更多负面影响的问题限制在最小的知情范围内,爱护这个学生的自尊,给予犯错误的学生一个较为安静的反省空间。否则,如果舆论公开,不仅不利于问题的处理,更有可能带来更坏的结果,甚至把学生逼上绝路,从而发生恶性事故。对于一些社会上发生的恶性事故或案件则要遵守“大问题小讲”的原则。正在成长的学生的心灵如一汪纯净的水,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不是很强,发生在社会上成年人中的抢劫、强奸、凶杀等恶性案件,班主任不必在班级中绘声绘色地向学生讲述,一是防止污染学生的心灵,二是防止挑起学生们不健康的好奇心,以至于产生“效尤”心理。
(三)“小题大做”的原则
一个班级是由复杂的学生个体组成,处于好动阶段的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在不影响学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对于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小问题大讲”的原则是有必要的。不仅要“小问题大讲”,而且更要“老问题常讲”,即通常谓之为班主任工作特点之一的“嘴勤”。清洁卫生、同学团结、学习态度、劳动态度、师生关系等一些问题要抓住典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讲特讲,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知道自己该怎样做,让全班都知道什么事情不该做。比喻班主任可就写字问题多次在班上强调:写字要认真,一笔一画要写清楚,不要求你能够写得多好看,但至少要让老师、同学看得清楚。曾有一个真实实例,某班主任曾公开自己考试时不注意字迹问题而吃亏的事实,以自身为例,敢于自我批评,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信服力。因此,在每次考试前动员会上都应强调这个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今中小学生(未成年)去网吧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必须对学生严明该问题的严重性,陈述无监护下、非正确引导下网吧不良信息与恶性事件对学生的影响,例如针对报纸上网吧打架斗殴的报道,可利用晨会的时间对学生宣读了一遍,对严重事件板块贴在公告墙予以警示及告诫。正是遵循这个“小事情大讲”的原则,班级工作中才使一些易犯错误的学生得到了及时提醒,把错误的发生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一些重大的甚至恶性事故的发生。良好的班风形成要求班主任做大量的工作,班级舆论建设更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
三、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的四种基本方法
(一)班主任的正确引导
首先,班级舆论中心的形成离不开班主任的正确引导。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通常班级建设中存在一种共识:什么样的班主任带出什么样的学生。所以作为班主任,要经常在班上宣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差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中学生的“时尚”、什么是歪风邪气,同时对于学生的不良言论要及时加以纠正。
其次,学生的成长总是围绕在家庭、社会和学校,复杂的社会环境及不一样的家庭教育背景对学生必然形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有负面导向作用。例如有来自单亲家庭的,有父母长期不在家的,当来自不同的家庭的学生集聚一起,形成一个班级,那么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生活经验就会互相影响、彼此作用,对同一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认识,那么不同的舆论中心就会自然形成。此时就需要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知道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要求家长配合班主任一起监测学生动态、纠正偏差行为、引导正确理念。
最后,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复杂、琐碎,在大量而琐碎的工作中,和学生多讨论,多交流,多沟通,多问学生几个“对不对”“有没有道理”“这样做好不好,行不行”,以便在问题的认识上与学生达成共识、共鸣。班级总会有一些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或事件发生,在不涉及当事人隐私和自尊的前提下可以让全班参与讨论,旨在通过公开讨论使全班共同受到教育,让所有学生明确此类错误对个人特别是班级的危害。从而形成班级认识问题的正确的舆论基础,通过有效的班级舆论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约束学生的违规行为。
(二)集体观的舆论环境建设 学生生活在一个班集体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发挥班级舆论监督作用的保证。在大多数学生中流行什么,其他的少数人也会被感染,因此要时时刻刻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员,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员,班级中不能缺少你,所以你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对于整个集体而言都非常重要的。例如对于学生经常迟到的问题,班主任可以采用聊天形式询问迟到原因:某某你为什么老迟到啊?而对于学生惯有的、看似合理的理由:老师,我不是故意的,我家住得有点远等原因,班主任可进一步告知:每迟到一次,班级评比中就要被扣掉0.1分,你的行为不仅影响你自己的评分,更拖了班级的后腿。进而形成集体荣誉感以及规范舆论,只要有同学迟到,其他同学的不满与批评使得迟到的同学会感到很惭愧,班里的迟到情况大有好转。
(三)班级舆论中心的形成
舆论中心人物——班干部的观点与行为应正确。通常在一个班上,班干部就是最重要的舆论点,所以班级舆论的建设首先从班干部开始。选拔责任心强,学习认真的学生做班级干部,他们本身就具有的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班主任首先要紧紧地抓住班级中这些优秀的个体,让他们能够在问题的认识上和班主任达成一致,在处理班级的日常事务中站在正确一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带动其他同学,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其他同学。同时,班主任要注意保持班干部在班上的威信,不要随便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即要注意工作的方法。对于不合格的班干部,要及时予以处理,不能让他影响班干部的整体。有了以上的几个保证舆论中正确性的基本舆论点,班级中的一些错误的思想和做法自然就失去了它的存在空间和条件了,良好的班级舆论也就形成了,班风自然也就正了。
(四)班级舆论监督的形成
班级舆论的建设还要注重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班级拥有良好的舆论导向的基础上,要加大舆论的监督的力度,这不仅能够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强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和自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班级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和生活舞台,在这个小社会和舞台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和自律意识,毫无疑问舆论的监督作用不可小觑。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班级的自身情况制定具有本班特色的“法律和法规”,有利于维持班级的秩序,有利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紧紧抓住班级舆论监督这个武器,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是受欢迎的,怎么做是不对的,是不受欢迎的。把学生所有的行为都置于班级的舆论监督之下,最终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好事抢着做,坏事没人做。给学生一个机会,蹲下自己的身子,倾听学生的意见,体会学生的感受,让学生给班主任提提意见,指出班主任工作中的失误,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学生的尊严和作为老师的大度,这种班级舆论的监督不仅对舆论承受者而且对舆论发出者都有一种行为约束,毫无疑问会不断地引导正确的班级舆论行为、环境的形成。
四、结语
中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与世界观尚未形成,处于思想塑性、行为定性的关键时期,往往难以正确辨识对错,此时代表班级典型人物或大多数人思想与行为的舆论就会对学生产生主要影响,由于处于思想塑性、行为定性的关键时期、不稳定时期,学生观念与行为容易被舆论所左右,因此正确班级舆论形成直观重要。此外,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级体形成战斗力的前提,而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又是一个班级形成良好班风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肖幸福. 建设班级舆论之我见[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2]王建慧. 浅谈高职违纪学生转化教育与管理工作[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
[3]贾弘钰.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个性特点[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
[4]熊辉,李升武. 关于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3) .
[5]郭萍.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探析[J]. 当代职业教育,2011(07) .
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自豪的集体能够做到的一切”。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前提,它让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舆论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把一个班级培养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班集体。班主任在班风的建设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以优秀的人格影响学生,更应该注意班上的舆论导向,让正确舆论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做人。所以,班级工作中有意的发挥集体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是形成良好班风的重要条件。
那么,既然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是如此重要,怎么样才能在一个班集体里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呢?本文认为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有三个原则和三种基本方法。
二、班级舆论形成的三个基本原则
(一)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班级的任何规章制度、行事规范能否合理并得到有效执行,依赖于学生的认同,因为即使大多数同学并未反对,但如果少数同学持有反对意见,也会制造舆论并通过舆论将这种反对情绪传播、放大。而能够被充分认同的班级规则、制度、精神,其形成应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方法,使得规章制度、行事规范充分融入了每个学生的意识、观念。一般而言,可以通过班会在班上搞些活动,比如选举班干部等都可以让学生选。让他们自己选出的人管理他们自己,即给予他们一定的民主权利,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情感因素与私利驱动会造成在荣誉奖励、班干部选举时现有班干部推荐其好友的现象,进而导致学生中出现利益小团体,但是根据笔者从各方面了解,班干部好友大部分并非称职、合格,反而是那种需要加以批评、帮助的学生。这时,班主任就要搞专制了,不能听从这位班干部的建议,要维护班上大多数同学的利益,要去反驳这位班干部,这就是集中的一种形式。
(二)“大题小作”的原则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则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态度。一旦某个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或者某个学生做了一件不宜公开的错事,并正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与自责,此时负面的班级舆论就有可能对这个犯错误的学生带来更大的打击。那么,班主任就应该遵循“大问题小讲”的原则,把有可能给这个学生带来更大打击或更多负面影响的问题限制在最小的知情范围内,爱护这个学生的自尊,给予犯错误的学生一个较为安静的反省空间。否则,如果舆论公开,不仅不利于问题的处理,更有可能带来更坏的结果,甚至把学生逼上绝路,从而发生恶性事故。对于一些社会上发生的恶性事故或案件则要遵守“大问题小讲”的原则。正在成长的学生的心灵如一汪纯净的水,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不是很强,发生在社会上成年人中的抢劫、强奸、凶杀等恶性案件,班主任不必在班级中绘声绘色地向学生讲述,一是防止污染学生的心灵,二是防止挑起学生们不健康的好奇心,以至于产生“效尤”心理。
(三)“小题大做”的原则
一个班级是由复杂的学生个体组成,处于好动阶段的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在不影响学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对于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小问题大讲”的原则是有必要的。不仅要“小问题大讲”,而且更要“老问题常讲”,即通常谓之为班主任工作特点之一的“嘴勤”。清洁卫生、同学团结、学习态度、劳动态度、师生关系等一些问题要抓住典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讲特讲,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知道自己该怎样做,让全班都知道什么事情不该做。比喻班主任可就写字问题多次在班上强调:写字要认真,一笔一画要写清楚,不要求你能够写得多好看,但至少要让老师、同学看得清楚。曾有一个真实实例,某班主任曾公开自己考试时不注意字迹问题而吃亏的事实,以自身为例,敢于自我批评,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信服力。因此,在每次考试前动员会上都应强调这个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今中小学生(未成年)去网吧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必须对学生严明该问题的严重性,陈述无监护下、非正确引导下网吧不良信息与恶性事件对学生的影响,例如针对报纸上网吧打架斗殴的报道,可利用晨会的时间对学生宣读了一遍,对严重事件板块贴在公告墙予以警示及告诫。正是遵循这个“小事情大讲”的原则,班级工作中才使一些易犯错误的学生得到了及时提醒,把错误的发生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一些重大的甚至恶性事故的发生。良好的班风形成要求班主任做大量的工作,班级舆论建设更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
三、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的四种基本方法
(一)班主任的正确引导
首先,班级舆论中心的形成离不开班主任的正确引导。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通常班级建设中存在一种共识:什么样的班主任带出什么样的学生。所以作为班主任,要经常在班上宣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差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中学生的“时尚”、什么是歪风邪气,同时对于学生的不良言论要及时加以纠正。
其次,学生的成长总是围绕在家庭、社会和学校,复杂的社会环境及不一样的家庭教育背景对学生必然形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有负面导向作用。例如有来自单亲家庭的,有父母长期不在家的,当来自不同的家庭的学生集聚一起,形成一个班级,那么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生活经验就会互相影响、彼此作用,对同一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认识,那么不同的舆论中心就会自然形成。此时就需要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知道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要求家长配合班主任一起监测学生动态、纠正偏差行为、引导正确理念。
最后,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复杂、琐碎,在大量而琐碎的工作中,和学生多讨论,多交流,多沟通,多问学生几个“对不对”“有没有道理”“这样做好不好,行不行”,以便在问题的认识上与学生达成共识、共鸣。班级总会有一些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或事件发生,在不涉及当事人隐私和自尊的前提下可以让全班参与讨论,旨在通过公开讨论使全班共同受到教育,让所有学生明确此类错误对个人特别是班级的危害。从而形成班级认识问题的正确的舆论基础,通过有效的班级舆论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约束学生的违规行为。
(二)集体观的舆论环境建设 学生生活在一个班集体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发挥班级舆论监督作用的保证。在大多数学生中流行什么,其他的少数人也会被感染,因此要时时刻刻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员,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员,班级中不能缺少你,所以你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对于整个集体而言都非常重要的。例如对于学生经常迟到的问题,班主任可以采用聊天形式询问迟到原因:某某你为什么老迟到啊?而对于学生惯有的、看似合理的理由:老师,我不是故意的,我家住得有点远等原因,班主任可进一步告知:每迟到一次,班级评比中就要被扣掉0.1分,你的行为不仅影响你自己的评分,更拖了班级的后腿。进而形成集体荣誉感以及规范舆论,只要有同学迟到,其他同学的不满与批评使得迟到的同学会感到很惭愧,班里的迟到情况大有好转。
(三)班级舆论中心的形成
舆论中心人物——班干部的观点与行为应正确。通常在一个班上,班干部就是最重要的舆论点,所以班级舆论的建设首先从班干部开始。选拔责任心强,学习认真的学生做班级干部,他们本身就具有的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班主任首先要紧紧地抓住班级中这些优秀的个体,让他们能够在问题的认识上和班主任达成一致,在处理班级的日常事务中站在正确一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带动其他同学,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其他同学。同时,班主任要注意保持班干部在班上的威信,不要随便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即要注意工作的方法。对于不合格的班干部,要及时予以处理,不能让他影响班干部的整体。有了以上的几个保证舆论中正确性的基本舆论点,班级中的一些错误的思想和做法自然就失去了它的存在空间和条件了,良好的班级舆论也就形成了,班风自然也就正了。
(四)班级舆论监督的形成
班级舆论的建设还要注重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班级拥有良好的舆论导向的基础上,要加大舆论的监督的力度,这不仅能够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强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和自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班级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和生活舞台,在这个小社会和舞台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和自律意识,毫无疑问舆论的监督作用不可小觑。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班级的自身情况制定具有本班特色的“法律和法规”,有利于维持班级的秩序,有利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紧紧抓住班级舆论监督这个武器,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是受欢迎的,怎么做是不对的,是不受欢迎的。把学生所有的行为都置于班级的舆论监督之下,最终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好事抢着做,坏事没人做。给学生一个机会,蹲下自己的身子,倾听学生的意见,体会学生的感受,让学生给班主任提提意见,指出班主任工作中的失误,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学生的尊严和作为老师的大度,这种班级舆论的监督不仅对舆论承受者而且对舆论发出者都有一种行为约束,毫无疑问会不断地引导正确的班级舆论行为、环境的形成。
四、结语
中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与世界观尚未形成,处于思想塑性、行为定性的关键时期,往往难以正确辨识对错,此时代表班级典型人物或大多数人思想与行为的舆论就会对学生产生主要影响,由于处于思想塑性、行为定性的关键时期、不稳定时期,学生观念与行为容易被舆论所左右,因此正确班级舆论形成直观重要。此外,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级体形成战斗力的前提,而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又是一个班级形成良好班风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肖幸福. 建设班级舆论之我见[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2]王建慧. 浅谈高职违纪学生转化教育与管理工作[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
[3]贾弘钰.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个性特点[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
[4]熊辉,李升武. 关于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3) .
[5]郭萍.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探析[J]. 当代职业教育,20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