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准脆性材料破裂过程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的讨论”的回复

来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5948259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发表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第26卷第6期的“准脆性材料破裂过程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引起潘岳教授等的讨论。基于此,作者就相关问题进行说明,旨在回答“对‘准脆性材料破裂过程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的讨论”一文提出的若干问题,并且阐明目前在岩体以及岩石类材料失稳过程分析中应用突变理论时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处理方法以及所采用的突变模型。
其他文献
1 引言感谢杨圣奇博士对拙稿“大理岩孔道试样的强度及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以下简称“原文”)和缑勇等一文的仔细阅读,并指出其中错误、欠妥或可能引起误解的地方。笔者认真学
采用高精度全站仪配合反射膜片所组建的三维变形观测系统对乌鞘岭隧道F7断层和志留系板岩夹千枚岩地段的三维位移进行测试和分析,并借鉴欧洲学者所发展的隧道三维变形展示方式来呈现隧道开挖地层的反应特性和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用相距开挖面约1.0倍洞径处或在1.0倍洞径内的位移向量方位趋势线,可反映出一定区域岩体刚度的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并预判隧道开挖地层中一定范围内软硬岩层的变化趋势或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
新生/格特隐球菌是一种双相担子类病原真菌。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隐球菌病,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和宿主环境有效交流对隐球菌的生存至关重要。隐球菌利用复杂的信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