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思表示的到达效力

来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德国法系法律行为理论认为,要约意思表示像其他场合意思表示一样,在到达之后即发生效力,既产生对表意人自身的拘束力,也赋予受领人通过承诺而使合同成立的资格。我国《合同法》在采用意思表示(法律行为)理论的前提下,既规定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又规定要约原则上不具有对要约人的拘束力,于是,第16条的含义与第18条便发生文义冲突。本文认为,虽然从统一的意思表示到达理论以及利益衡量角度考虑,要约到达后对要约人具有形式拘束力更具合理性,但在法解释论上,应当对第16条第1款文义中"生效"一词做限缩解释,使其含义在原则
其他文献
从图书馆的办馆的办馆模式、馆藏特点、读者服务,馆员素质等方面论述了21世纪现代化图书馆的九大特征,展示了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虚拟化的美好前景.
我国建立新的国有资本营运体系以来,尽管国有资本营运的效率有所提高,但我们也因该看到在国有资本营运过程中,还需完善分层次的国有资本营运机制。国资委代表政府拥有终极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