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不是简单的背诵,而要从中思考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ddh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伶俐的口才
  清晰的思路
  缜密的逻辑思维
  邓祥云以席卷之势
  夺得了第二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
  高中组总决赛冠军
  一、获奖感言
  我是鞍山市第一中学的邓祥云,很荣幸能够成为本次大赛冠军,并有机会在这里给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比赛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过程中的种种仍一幕幕都留存在我的脑海中。还记得,总决赛时站在一个高高的赛场上,当时心中真没有对于高远目标的追求,只想完成好接下来的演讲,说好每一个字。唯一的目标就是不要对不起学校的栽培和期望,不要对不起带队老师的指导和关爱,不要对不起这个组织得十分完美的比赛。准备的过程很累,但当我在舞台上释放自己的那一刻,我体会到了无以言说的快乐。
  很多人赛后都问我:“哎!邓祥云,你能得冠军是不是书读得特别多啊?”其实恰恰相反,能取得如此殊荣可能正是因为我书读得不多,营内很多小伙伴的阅读量都远高于我。但是,我用别人读十句话的时间来琢磨一句话,当大家一目十行地飞快阅读时,我学会并享受着从“字缝里”读出更多的字、更多的思想和更多的精神。
  还有同学问我是不是额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国学。中国人学国学需要去特别学习,这说来是个悲哀。其实我具体的学习时间非常少,但我总是在思考。《儒林外史》里高翰林批马二先生时说自己就是“揣摩”,他人虽然不堪,方法却是好的。
  说到这里正好引出另一个问题,就是国学到底要学习什么内容,国学大赛到底考哪些内容。比赛现场,有个别选手提出了对本次大赛形式的质疑:要么是觉得诗词太少了,要么是觉得就应该考背诵“四书”“五经”。甚至有人说,既然是国学大赛,就不应该有什么辩论、演讲,直接按照笔试成绩来发证书不就好了嘛。但是,就像我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所说:“我们今天参加国学大赛,不是为了背诵几个国学知识点,也不是要吟誦几句风花雪月的诗词,而是要思考,思考怎么让国学适应今天的中国,怎么运用国学来解决我们今天的实际问题。”
  从最初笔试的作文立意,到最后对“一带一路”的种种构想,我的思路、我的中心、我的重心从未偏离过国学与现在的联系。至少在今天,大多数人眼中的国学依然高居象牙塔,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将国学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植根于广阔的今日中国。无根之木,再弱的风,也能将它吹走。
  最后,插播一段印象最深刻的经历。
  夏令营中印象最深刻部分,是“且听非遗故事”外采的路上,在路上堵车一个多小时。但也是这堵车,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收获。赛程很紧,虽然认识了很多意气相投的朋友,却很少有时间好好地聊一聊。路上堵的这一个多小时里,我和同组的李石茜、张昊晨算是进行了一次心贴着心的交流。也许是队友,也许是对手,但我们现在是很好的朋友。说真的,我觉得这是比奖杯更重要的财富。
  二、晋级之路回顾
  初赛
  2016年12月8日,邓祥云报名第二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初赛以一篇名为《教育者,富强之本也》的作文,顺利晋级复赛。
  复赛
  2017年4月30日,邓祥云赴东北大学参加第二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复赛,并在复赛中斩获“全国一等奖”。
  五十强晋级赛
  通过夏令营中50强晋级赛“国学素养笔试、情景演绎、分组辩论”三个环节,邓祥云从决赛营404名营员中脱颖而出,晋级五十强。
  挺进二十强
  在挺进二十强TED演讲中,每个小组通过协同演讲一个PPT的形式,争夺二十强席位,邓祥云和他的组员演讲的题目为《丝路的包容精神》,在这个环节,邓祥云因其伶俐的口才和缜密的思路,一举夺得二十强名额。
  十强晋级赛
  十强晋级赛分三个环节进行,邓祥云在第一个环节就发挥出色,顺利晋级十强。
  总决赛:巅峰对决
  且听非遗故事:邓祥云在总决赛巅峰对决10进8“且听非遗故事”中抽到的非遗项目是京剧,在现场展示京剧,并进行1分钟的演讲之后,晋级8强。
  论而辩之:辩论赛环节,邓祥云抽取到的是反方“知易行难”,在这场辩论赛中,邓祥云逻辑严谨,思路清晰,不仅顺利晋级6强,并拿下了全场的最佳辩手。
  国学知识抢答:抢答环节,邓祥云的对手为李石茜,作为一路晋级上来的选手,李石茜的实力也不容小觑,两人答完了题库中的题,也只是打了个平手。在加赛环节,邓祥云最终率先拿下4分,晋级3强。
  情景问答: 情景问答环节,邓祥云完成了总决赛中的最后一场演讲,在专家点评环节,他主动伸出手,将荆韬和刘继文抱住。正如他在文中所说,比奖项更重要的,其实是在夏令营中结识到的“对手”,更是朋友。冠军,实至名归。
  三、八斗印象
  邓祥云在夏令营的表现给八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答题时的淡定从容、演讲时的超强感染力以及辩论时缜密的逻辑。在后来的交流中,邓祥云对学习踏实的态度以及对事物的深刻见解,更是让八斗赞叹不已。虽然他一再强调自己并没有很大的阅读量,但他今天的成绩,绝对离不开深厚的基础及强大的国学储备量。也正是因为平常养成的“思考”习惯,邓祥云才会不断由浅入深,从阅读中领悟更多思想,他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与这个世界对话。
其他文献
地 眸  我被一场梦惊醒。  一只眼睛,一只硕大的眼睛,从大地上张开,依稀是故乡,又依稀是混沌的世界,那只眼睛张开就没有合上,睁开,再睁开,我模糊地看到两个字:地眸。于是,我醒来,在茫茫暗夜之中,一切都是黑的,我惊恐大地为什么张开了一只眼,在暗夜里,我思忖着这个世界。  也许是因为干渴,大地渐渐缺少了纯净的水分。流淌在她身上的可供人类使用的水只有三分之一了,其余的已经被污染,有三分之一永远不可再用
武大郎,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和《金瓶梅》中的人物。他是武松的哥哥,潘金莲的丈夫。根据小说中的描写,武大郎其貌不扬,身材矮小,常被人欺负,并得了“三寸丁谷树皮”的外号。那么,历史上真有武大郎吗?他到底是啥样?  其实,明代确有武大郎,而历史上的武大郎和小说中的武大郎却截然不同。  首先,武大郎矮吗?一点也不。非但不矮,还是个轩昂的七尺男儿。武大郎,本名武植,父母早亡,自幼家贫。武植之墓,早已被人
三、排序题(本大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请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排序,并将序号按正确顺序填入横线。漏掉序号、排序错误均不得分。  1.古代文人士大夫每逢节日,多会赋诗作词,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列诗句按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①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②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③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④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⑤ 千门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