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技术保证,而且成为了推动模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同时信息化也给政府变革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在新信息化背景下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将成为未来政府改革的关键。
關键词:信息化;政府管理模式;研究
一、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沿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我国的经济体制也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模式,而我国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也在向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并将朝向信息型社会的方向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地对政府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以期能与现代化建设相符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为了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对政府的管理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为建立效能合一型政府管理模式埋下了伏笔。
(一)内部分权式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不安,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国外武装干涉,为了巩固我国新生革命政权和实现第一五的经济计划,在政府管理方式上完全借鉴了前苏联的管理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控制的政府管理模式。
在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迅速出现的中央一头大、权力过于集,导致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严重受挫的局面,标志着这种政府管理模式在我国政府管理实践中的失败。在此种情况下,在毛泽东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在1956年到1959年中,一次较大规模的政府内部的权利结构、中央和地方权利分配的调整在我国展开。
(二)职能转换式政府管理模式转型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十八大召开这段时间里,我国政府根据我们特殊的国情,在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创建出“三位一体”的改革新模式,将市场、企业和政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职能转变这一主题也成为了政府管理模式改革的新口号和新目标,在20多年的改革过程中政府逐渐实现了新旧模式交替过程中旧的组织结构的剔除工作。
邓小平同志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灵活地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制度的创新”、“市场经济的体制”,他认为只有使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才能更高的服务政府内部的管理。正是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十八大召开这20多年里,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的还有近5年就进行一次的大范围、大幅度的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
二、信息化带给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挑战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信息化的各种产品。政府管理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信息化的影响。信息技术对政府管理改革的促进不仅表现在行政环境和内在基础上,而且在管理模式的构成因素上都能看到信息化的影子。信息化在新型政府管理模式诞生的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第一,信息化对政府传统行政环境的挑战。在信息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便捷,工作环境变化速度加快,相对情况下对政府的组织结构和业务人员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要求他们能够做到反映迅速,决策合理;第二,信息化对政府行政管理人员的挑战。在数据更新速度飞快的信息化时代,办公业务人员要在迅速适应新工作模式的同时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办公环境;第三,信息化对政府传统政治理念的挑战。在信息化浪潮中,不同的地区会形成该地区特有的政治敏感度和传统文化,对待同一个问题公众很难有统一的意见,对政治事件的理解也存在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政府的管理方式进行变革,将效率与选择民主化,更加体现分权和民主的特质。第四,信息化对政府传统管理职能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政府职能实现方面和降低办公成本。
三、信息化背景下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现在,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有两个大的方向:一是向服务至上进行转变,二是向职能限制转变。在70年代末期,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克服官僚制模式的弊端,最先开始了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随后改革浪潮迅速席卷整个世界。改革的目标也重新变化,经济、效益和效率正在逐渐成为重心。
企业中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倡导的,注重在管理过程利用竞争来促进员工间的进步,利用绩效考核来确定员工的工资。新公共管理理论存在四张完全不同的模式,将经济学和管理学有机地进行结合,更加注重对“效率”的考核。新公共管理理论不仅鼓励政府采用企业管理模式来对传统的政府管理进行改革,而且要求政府部门进行适当的机制转换,从而来改变过去政府与社会间糟糕的关系,进一步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群众满意度高的新型政府。
总的来说,对于现有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是基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而提出的,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尽管如此,对于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仍然在路上,目前的管理方式也不是最完美的。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管理模式的产生是有一定的时代适应性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对官僚制的冲击也都是在一定时期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冲突中谋求对现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对于管理体制的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改革不仅可以弥补现行管理模式的不足,而且有助提高模式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改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陈万馨.新加坡电子政务给我们的启示[J].学习园地.2004,(2):44-45.
作者简介:郑盼(1993-),女,汉族,河南新野县人,管理学硕士,就读于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财政。
關键词:信息化;政府管理模式;研究
一、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沿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我国的经济体制也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模式,而我国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也在向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并将朝向信息型社会的方向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地对政府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以期能与现代化建设相符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为了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对政府的管理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为建立效能合一型政府管理模式埋下了伏笔。
(一)内部分权式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不安,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国外武装干涉,为了巩固我国新生革命政权和实现第一五的经济计划,在政府管理方式上完全借鉴了前苏联的管理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控制的政府管理模式。
在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迅速出现的中央一头大、权力过于集,导致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严重受挫的局面,标志着这种政府管理模式在我国政府管理实践中的失败。在此种情况下,在毛泽东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在1956年到1959年中,一次较大规模的政府内部的权利结构、中央和地方权利分配的调整在我国展开。
(二)职能转换式政府管理模式转型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十八大召开这段时间里,我国政府根据我们特殊的国情,在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创建出“三位一体”的改革新模式,将市场、企业和政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职能转变这一主题也成为了政府管理模式改革的新口号和新目标,在20多年的改革过程中政府逐渐实现了新旧模式交替过程中旧的组织结构的剔除工作。
邓小平同志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灵活地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制度的创新”、“市场经济的体制”,他认为只有使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才能更高的服务政府内部的管理。正是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十八大召开这20多年里,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的还有近5年就进行一次的大范围、大幅度的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
二、信息化带给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挑战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信息化的各种产品。政府管理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信息化的影响。信息技术对政府管理改革的促进不仅表现在行政环境和内在基础上,而且在管理模式的构成因素上都能看到信息化的影子。信息化在新型政府管理模式诞生的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第一,信息化对政府传统行政环境的挑战。在信息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便捷,工作环境变化速度加快,相对情况下对政府的组织结构和业务人员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要求他们能够做到反映迅速,决策合理;第二,信息化对政府行政管理人员的挑战。在数据更新速度飞快的信息化时代,办公业务人员要在迅速适应新工作模式的同时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办公环境;第三,信息化对政府传统政治理念的挑战。在信息化浪潮中,不同的地区会形成该地区特有的政治敏感度和传统文化,对待同一个问题公众很难有统一的意见,对政治事件的理解也存在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政府的管理方式进行变革,将效率与选择民主化,更加体现分权和民主的特质。第四,信息化对政府传统管理职能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政府职能实现方面和降低办公成本。
三、信息化背景下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现在,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有两个大的方向:一是向服务至上进行转变,二是向职能限制转变。在70年代末期,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克服官僚制模式的弊端,最先开始了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随后改革浪潮迅速席卷整个世界。改革的目标也重新变化,经济、效益和效率正在逐渐成为重心。
企业中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倡导的,注重在管理过程利用竞争来促进员工间的进步,利用绩效考核来确定员工的工资。新公共管理理论存在四张完全不同的模式,将经济学和管理学有机地进行结合,更加注重对“效率”的考核。新公共管理理论不仅鼓励政府采用企业管理模式来对传统的政府管理进行改革,而且要求政府部门进行适当的机制转换,从而来改变过去政府与社会间糟糕的关系,进一步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群众满意度高的新型政府。
总的来说,对于现有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是基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而提出的,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尽管如此,对于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仍然在路上,目前的管理方式也不是最完美的。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管理模式的产生是有一定的时代适应性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对官僚制的冲击也都是在一定时期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冲突中谋求对现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对于管理体制的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改革不仅可以弥补现行管理模式的不足,而且有助提高模式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改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陈万馨.新加坡电子政务给我们的启示[J].学习园地.2004,(2):44-45.
作者简介:郑盼(1993-),女,汉族,河南新野县人,管理学硕士,就读于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