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业务的发展,现代企业对POWER及其他类型的服务器提出了更多新的应用需求,IT厂商们也需要不断把应用解决方案的经验与用户们分享。
IBM中国的企业信息化考察计划“POWER万里行”就此诞生,并选择了中国各地区各行业中p系列服务器的典型用户,对其信息化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和研究,收集并整理用户信息化现状的第一手材料,结合第三方咨询公司的建议,最终形成调查报道,希望为中国信息化的总体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近日,中国计算机报记者采访了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资讯管理部部长张汉欣讲述了武钢p系列成功应用的故事。
机房里整齐排放的IBM服务器是武钢信息化革命的保障
北京的12月异常寒冷,有“火炉”之称的武汉也失去了往日的温度,到处都透着一股寒意。当汽车行驶在新修的武青三干道时,看着马路两边的建筑物,一位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的老司机给我们介绍起在他眼中武钢二十多年来的变化,不禁让我们对此次能采访到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投资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充满了期待。
武钢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市东郊,1958年9月13日正式投产。记者在武钢见到了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资讯管理部部长张汉欣,他从1999年9月从武钢的生产计划部门调到咨询管理部开始参与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谈起武钢的信息化建设,自然是如数家珍。
信息化两步走
1993年以来,武钢依靠自筹资金300多亿元用于技术进步和扩建改造,大大改变了武钢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工艺结构,明显地提高了武钢的市场竞争力。在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武钢也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2000年2月,武钢拉开信息化序幕。武汉钢铁工程技术集团自动化有限公司承担着武钢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张汉欣介绍说,武钢整体产销资讯系统工程建设分为两期,一期是在台湾中钢专家的指导下,联合开发武钢的销售管理、生产管理、技术质量管理、产品出货管理和财务管理五大子系统以及二炼钢、三炼钢、热轧厂、冷轧厂和轧板厂的生产和产品出货系统。二期工程是主要由参与一期工程建设的武钢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自行开发武钢客户关系管理、物资供应链管理和设备及工程管理系统以及硅钢、一炼钢、大型、高线、棒材的生产和产品出货系统。
去年12月22日,武钢整体产销资讯系统工程建设的第二期也上线了,谈到信息化建设中的感受,张汉欣表示:“武钢作为一个有四十多年历史的老厂、大厂,要进行信息化建设,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中间有着太多的酸甜苦辣。在完成了前两期的建设后,我会花一年左右的时间使这个系统更加完善,然后再来考虑第三期的建设。”
108到8的转变
谈到信息化建设给武钢带来的转变,张汉欣感叹道:“信息化能为企业节约资源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只要大家善于去发掘。”
打印质量证明书是武钢每天必备的工作环节之一,在过去必需要108人,4班3倒来负责这项工作。而现在依靠4台黑白海量网络激光打印机后,这项工作只需要8人就能完成。像这样的例子在武钢有好多。信息化带来人力、物力成本下降的同时,给武钢的员工也带来了思变的动力。
在张汉欣带领的信息化小组用3天3夜时间完成设备系统数据初始化的工作后,一位财务人员找到他说:“到今天才明白了,这些系统建设完后,我就没有事情可干了。”张汉欣回答道:“按照系统设计和目前的工作范围来看,你是没有事情做了。过去你们的工作是开凭证,可现在不需要这个了。你们财务人员要转变观念,利用系统提供的各种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员工的不理解是张汉欣开始信息化建设后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机器是革工人的命,计算机是革管理者的命。的确,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员工必须转变观念,站在全公司的角度想问题,这样才能跟上企业的脚步。
首创大小型机结合
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硬件的支持,好的设备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一块稳定的基石。当初,武钢的信息化设备选型也颇费了一翻脑筋。张汉欣回忆道:“在1995年的时候,联合国向中国赞助了两台水冷机组,鞍钢一台、武钢一台,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机器经常出现问题,而且能耗特别大。当时我们的选型主要依据的是专家的建议和国内外钢铁企业的使用经验。最后,我们还成立了一个评估小组,在层层筛选和论证后,我们全部选用了IBM的设备。在采用IBM eServer p系列服务器后,速度和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走进武钢的机房,首先看到的就是整齐摆放的3台IBM S390系列9672大型机和10台IBM eServer p系列服务器。像这样将大型主机和小型机结合的方式武钢是首家。
武汉钢铁工程技术集团自动化有限公司系统运行分公司的组长李红向记者介绍道,IBM S390系列9672大型机主要是用于整个公司的ERP、生产总线主线、质量、生产过程、销售和财务管理等方面。而IBM p系列服务器则是进行CRM(客户关系管理)、物流供应链和设备的管理,以及数据仓库挖掘。这里的机器一般是一台管一个应用,然后进行分区并相互备份。10台IBM eServer p系列服务器中,武钢根据不同应用选择了p630、p650、p670和p690,这样各取所需,避免了资源浪费。
在问到武钢对目前设备使用情况是否满意时,张汉欣笑道:“现在的p系列服务器很是不错,对于IBM的服务也很满意,现在他们不仅是我们的设备提供商,也是我们的服务商。”
回到住处后,从当地的多份报纸上看到了武钢的多篇报道,称武钢在钢产量实现1000万吨突破后,2005年12月25日,铁产量累计实现1001.16万吨,铁钢产量双双实现1000万吨的历史性跨越。这样的骄人成绩,让武钢在2005年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实行钢铁产量双超千万后,武钢的下一步目标是在2007年钢产量达到1700万吨。我们期待也相信信息化能在朝这个目标的努力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使Power能为武钢进行一场信息化管理革命助一臂之力。
机房里整齐排放的IBM服务器是武钢信息化革命的保障
链接
今日武钢新思路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投资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55年10月破土动工,1958年9月13 日正式投产。武钢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主体厂区坐落在武汉市青山区,占地面积21.17平方公里,现有在岗职工近9万人。2005年3月,武钢和鄂钢实现了联合重组。
今日武钢,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板材生产基地,拥有从矿山采掘、炼焦、烧结、冶炼、轧钢等一整套工艺设备。武钢现已形成年产钢铁各10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生产热轧卷板、冷轧卷板、镀锌板、镀锡板、冷轧硅钢片、彩色涂层板以及大型型材、线材、中厚板等几百个品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武钢按照“应用一代,试制一代,探索研究一代,思考规划一代”的新产品开发方针,研制开发新产品85个系列301个新品种,形成了“桥、管、箱、容、军、电、车、线”等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名牌,大多数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武钢还生产焦炭、耐火材料、化工产品、粉末冶金制品、铜硫钴精矿、水渣、氧气、稀有气体等副产品,并对外承担工程建设、机械加工和自动化技术开发。近年来,武钢进一步加大辅业改制力度,近30家辅助产业已经或即将从主营业务中分离出来。至此,武钢已初步成为以钢铁、工程技术、国际贸易为主,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
IBM中国的企业信息化考察计划“POWER万里行”就此诞生,并选择了中国各地区各行业中p系列服务器的典型用户,对其信息化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和研究,收集并整理用户信息化现状的第一手材料,结合第三方咨询公司的建议,最终形成调查报道,希望为中国信息化的总体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近日,中国计算机报记者采访了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资讯管理部部长张汉欣讲述了武钢p系列成功应用的故事。
机房里整齐排放的IBM服务器是武钢信息化革命的保障
北京的12月异常寒冷,有“火炉”之称的武汉也失去了往日的温度,到处都透着一股寒意。当汽车行驶在新修的武青三干道时,看着马路两边的建筑物,一位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的老司机给我们介绍起在他眼中武钢二十多年来的变化,不禁让我们对此次能采访到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投资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充满了期待。
武钢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市东郊,1958年9月13日正式投产。记者在武钢见到了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资讯管理部部长张汉欣,他从1999年9月从武钢的生产计划部门调到咨询管理部开始参与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谈起武钢的信息化建设,自然是如数家珍。
信息化两步走
1993年以来,武钢依靠自筹资金300多亿元用于技术进步和扩建改造,大大改变了武钢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工艺结构,明显地提高了武钢的市场竞争力。在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武钢也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2000年2月,武钢拉开信息化序幕。武汉钢铁工程技术集团自动化有限公司承担着武钢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张汉欣介绍说,武钢整体产销资讯系统工程建设分为两期,一期是在台湾中钢专家的指导下,联合开发武钢的销售管理、生产管理、技术质量管理、产品出货管理和财务管理五大子系统以及二炼钢、三炼钢、热轧厂、冷轧厂和轧板厂的生产和产品出货系统。二期工程是主要由参与一期工程建设的武钢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自行开发武钢客户关系管理、物资供应链管理和设备及工程管理系统以及硅钢、一炼钢、大型、高线、棒材的生产和产品出货系统。
去年12月22日,武钢整体产销资讯系统工程建设的第二期也上线了,谈到信息化建设中的感受,张汉欣表示:“武钢作为一个有四十多年历史的老厂、大厂,要进行信息化建设,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中间有着太多的酸甜苦辣。在完成了前两期的建设后,我会花一年左右的时间使这个系统更加完善,然后再来考虑第三期的建设。”
108到8的转变
谈到信息化建设给武钢带来的转变,张汉欣感叹道:“信息化能为企业节约资源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只要大家善于去发掘。”
打印质量证明书是武钢每天必备的工作环节之一,在过去必需要108人,4班3倒来负责这项工作。而现在依靠4台黑白海量网络激光打印机后,这项工作只需要8人就能完成。像这样的例子在武钢有好多。信息化带来人力、物力成本下降的同时,给武钢的员工也带来了思变的动力。
在张汉欣带领的信息化小组用3天3夜时间完成设备系统数据初始化的工作后,一位财务人员找到他说:“到今天才明白了,这些系统建设完后,我就没有事情可干了。”张汉欣回答道:“按照系统设计和目前的工作范围来看,你是没有事情做了。过去你们的工作是开凭证,可现在不需要这个了。你们财务人员要转变观念,利用系统提供的各种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员工的不理解是张汉欣开始信息化建设后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机器是革工人的命,计算机是革管理者的命。的确,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员工必须转变观念,站在全公司的角度想问题,这样才能跟上企业的脚步。
首创大小型机结合
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硬件的支持,好的设备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一块稳定的基石。当初,武钢的信息化设备选型也颇费了一翻脑筋。张汉欣回忆道:“在1995年的时候,联合国向中国赞助了两台水冷机组,鞍钢一台、武钢一台,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机器经常出现问题,而且能耗特别大。当时我们的选型主要依据的是专家的建议和国内外钢铁企业的使用经验。最后,我们还成立了一个评估小组,在层层筛选和论证后,我们全部选用了IBM的设备。在采用IBM eServer p系列服务器后,速度和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走进武钢的机房,首先看到的就是整齐摆放的3台IBM S390系列9672大型机和10台IBM eServer p系列服务器。像这样将大型主机和小型机结合的方式武钢是首家。
武汉钢铁工程技术集团自动化有限公司系统运行分公司的组长李红向记者介绍道,IBM S390系列9672大型机主要是用于整个公司的ERP、生产总线主线、质量、生产过程、销售和财务管理等方面。而IBM p系列服务器则是进行CRM(客户关系管理)、物流供应链和设备的管理,以及数据仓库挖掘。这里的机器一般是一台管一个应用,然后进行分区并相互备份。10台IBM eServer p系列服务器中,武钢根据不同应用选择了p630、p650、p670和p690,这样各取所需,避免了资源浪费。
在问到武钢对目前设备使用情况是否满意时,张汉欣笑道:“现在的p系列服务器很是不错,对于IBM的服务也很满意,现在他们不仅是我们的设备提供商,也是我们的服务商。”
回到住处后,从当地的多份报纸上看到了武钢的多篇报道,称武钢在钢产量实现1000万吨突破后,2005年12月25日,铁产量累计实现1001.16万吨,铁钢产量双双实现1000万吨的历史性跨越。这样的骄人成绩,让武钢在2005年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实行钢铁产量双超千万后,武钢的下一步目标是在2007年钢产量达到1700万吨。我们期待也相信信息化能在朝这个目标的努力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使Power能为武钢进行一场信息化管理革命助一臂之力。
机房里整齐排放的IBM服务器是武钢信息化革命的保障
链接
今日武钢新思路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投资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55年10月破土动工,1958年9月13 日正式投产。武钢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主体厂区坐落在武汉市青山区,占地面积21.17平方公里,现有在岗职工近9万人。2005年3月,武钢和鄂钢实现了联合重组。
今日武钢,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板材生产基地,拥有从矿山采掘、炼焦、烧结、冶炼、轧钢等一整套工艺设备。武钢现已形成年产钢铁各10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生产热轧卷板、冷轧卷板、镀锌板、镀锡板、冷轧硅钢片、彩色涂层板以及大型型材、线材、中厚板等几百个品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武钢按照“应用一代,试制一代,探索研究一代,思考规划一代”的新产品开发方针,研制开发新产品85个系列301个新品种,形成了“桥、管、箱、容、军、电、车、线”等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名牌,大多数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武钢还生产焦炭、耐火材料、化工产品、粉末冶金制品、铜硫钴精矿、水渣、氧气、稀有气体等副产品,并对外承担工程建设、机械加工和自动化技术开发。近年来,武钢进一步加大辅业改制力度,近30家辅助产业已经或即将从主营业务中分离出来。至此,武钢已初步成为以钢铁、工程技术、国际贸易为主,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