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胱抑素C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年来在本院诊断并接受治疗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从中选出30例正常尿蛋白患者和30例微量尿蛋白患者作为两组,选取同一时期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三组胱抑素C和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结果:微量尿蛋白组和正常尿蛋白组尿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血小板活化因子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微量尿蛋白组尿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血小板活化因子较糖尿病正常尿蛋白组高(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和血小板活化因子显著升高,提示胱抑素C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在早期糖尿病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测定两者的水平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早期诊断并发症,同时有利于病情的监测。
【关键词】 胱抑素C; 血小板活化因子; 糖尿病肾病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35
糖尿病肾病(DN)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其病理特征是球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或者肾小球硬化[1]。由于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表现并不明显,尿蛋白被检测出异常时已进入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对于预防及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院近年来分析探讨胱抑素C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诊断并接受治疗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36例,从中选出符合WHO 1999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的正常尿蛋白患者30例和微量尿蛋白患者30例作为两组,选取同一时期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正常尿蛋白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46~56岁,平均51.3岁;微量尿蛋白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42~54岁,平均50.1岁;正常对照组患者男15例,女15例,年龄40~57岁,平均52.7岁。三组患者年龄、体重、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第2天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并分离血清,进行检测。(1)血小板活化因子检测:抽提、纯化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以标准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兔血小板聚集率作标准曲线,测样本诱导兔血小板的聚集率,通过标准曲线求样本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数值[2]。(2)胱抑素C浓度测定:仪器使用罗氏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运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PENIA)进行测定,使用配套试剂盒。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微量尿蛋白组和正常尿蛋白组尿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血小板活化因子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微量尿蛋白组尿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血小板活化因子较糖尿病正常尿蛋白组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尿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比较(x±s)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与糖尿病正常尿蛋白组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早期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患者尤为重要,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出现微量白蛋白期是干预治疗的关键期[3]。血小板活化因子是一种脂类化合物,并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由血小板、内皮细胞等产生,能够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以及释放,并且能够刺激内皮以及平滑肌细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4]。胱抑素C有其特定的生物学特性,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最好的能够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数据指标[5]。
本次研究证明,微量尿蛋白组和正常尿蛋白组尿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血小板活化因子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微量尿蛋白组尿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血小板活化因子较糖尿病正常尿蛋白组高(P<0.05),说明患者若已经发现糖尿病,应及时定期检测尿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血小板活化因子,联合检测准确率越高,能够提高糖尿病早期肾脏病变诊断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
综上所述,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和血小板活化因子显著升高,提示胱抑素C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在早期糖尿病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测定两者的水平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早期诊断并发症,同时有利于病情的监测。
参考文献
[1] 马春燕.胱抑素C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5):286—287.
[2] 粱屹.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胱抑素C测定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09,25(11):1164—1166.
[3] 付杰,邓淑芝,李简微,等.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小板测定[J].中外健康文摘,2010,7(9):122—123.
[4] 翟红艳,苏珂,龙艳,等.胱抑素C和β2微球蛋白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诊断中的意义[J].广东医学,2011,32(24):3241—3242.
[5] 司徒瑞儒,张伟红,何卓雄,等.胱抑素C和β圆微球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热带医学杂志,2010,10(6):691—692.
(收稿日期:2012—06—19) (本文编辑:陈丹云)
【关键词】 胱抑素C; 血小板活化因子; 糖尿病肾病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35
糖尿病肾病(DN)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其病理特征是球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或者肾小球硬化[1]。由于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表现并不明显,尿蛋白被检测出异常时已进入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对于预防及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院近年来分析探讨胱抑素C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诊断并接受治疗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36例,从中选出符合WHO 1999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的正常尿蛋白患者30例和微量尿蛋白患者30例作为两组,选取同一时期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正常尿蛋白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46~56岁,平均51.3岁;微量尿蛋白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42~54岁,平均50.1岁;正常对照组患者男15例,女15例,年龄40~57岁,平均52.7岁。三组患者年龄、体重、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第2天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并分离血清,进行检测。(1)血小板活化因子检测:抽提、纯化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以标准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兔血小板聚集率作标准曲线,测样本诱导兔血小板的聚集率,通过标准曲线求样本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数值[2]。(2)胱抑素C浓度测定:仪器使用罗氏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运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PENIA)进行测定,使用配套试剂盒。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微量尿蛋白组和正常尿蛋白组尿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血小板活化因子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微量尿蛋白组尿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血小板活化因子较糖尿病正常尿蛋白组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尿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比较(x±s)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与糖尿病正常尿蛋白组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早期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患者尤为重要,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出现微量白蛋白期是干预治疗的关键期[3]。血小板活化因子是一种脂类化合物,并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由血小板、内皮细胞等产生,能够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以及释放,并且能够刺激内皮以及平滑肌细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4]。胱抑素C有其特定的生物学特性,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最好的能够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数据指标[5]。
本次研究证明,微量尿蛋白组和正常尿蛋白组尿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血小板活化因子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微量尿蛋白组尿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血小板活化因子较糖尿病正常尿蛋白组高(P<0.05),说明患者若已经发现糖尿病,应及时定期检测尿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血小板活化因子,联合检测准确率越高,能够提高糖尿病早期肾脏病变诊断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
综上所述,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和血小板活化因子显著升高,提示胱抑素C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在早期糖尿病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测定两者的水平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早期诊断并发症,同时有利于病情的监测。
参考文献
[1] 马春燕.胱抑素C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5):286—287.
[2] 粱屹.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胱抑素C测定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09,25(11):1164—1166.
[3] 付杰,邓淑芝,李简微,等.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小板测定[J].中外健康文摘,2010,7(9):122—123.
[4] 翟红艳,苏珂,龙艳,等.胱抑素C和β2微球蛋白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诊断中的意义[J].广东医学,2011,32(24):3241—3242.
[5] 司徒瑞儒,张伟红,何卓雄,等.胱抑素C和β圆微球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热带医学杂志,2010,10(6):691—692.
(收稿日期:2012—06—19) (本文编辑:陈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