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笔者说:“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数学是一门魅力与枯燥同时存在的学科,如何使学生消除数学枯燥、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情感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如果教师对学生冷漠、鄙视、厌恶、嫌弃,他们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反之,教师对学生爱护、关怀、理解、体贴,他们就会从内心产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大量的实例表明:无论怎样的学生,都会在情感的感召下,受到触动而接受教育。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师为每个学生的人生大厦铺垫的最初基石。
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增强学习情绪。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面向全体,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是培养全班学生学习兴趣必需的一步。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距,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他们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想法、意见和解决办法。教师要用不同的标准去对待学生的学习,要因材施评,特别是对待后进生的评价上更应精心准备,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树立自信,又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为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并及时对他们的努力进行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在肯定中恢复自信,在鼓励中得到勇气。
三、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培养兴趣,促进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特别是问题的引入,要善于创设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在全等三角形这章的引入中,笔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景:小明家的茶桌上有两块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其中一块不小心打碎了,妈妈让小明到玻璃店配一块,大家帮小明想想办法,怎样配出大小和形状一样的玻璃?
这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提出后,立刻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同学们各抒己见:
A: 把另一块好玻璃取下来,拿到玻璃店去配一块。
师生共同分析并达成共识:此法可行,但比较麻烦且不安全,有没有其他简单可行的方法呢?
B: 测出好的这块三角形玻璃的三条边和三个角,把这些数据告诉玻璃店工人即可。
师生共同分析其可行性(三条边、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肯定这位同学方法的可行性和简洁性。
在此基础上再提问:现在要测六个量,能否少测几个量?
同学们议论纷纷,我把他们的想法一一罗列在黑板上,这样罗列后显然有些凌乱,启发学生按测量的个数分类,这样既涉及到了数学中的分类思想,又为后面判定三角形全等按条件个数讨论做好准备。
四、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从阅读开始,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五、学以致用,点燃学生的数学兴趣
兴趣发生的基础是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通过学习它去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这就使得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当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时,这种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快乐,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在教学“对事件进行预测”中,针对当前社会买六合彩比较猖獗的现象,设计如下情景:首先让学生观看两个因为买地下六合彩而家破人亡的新闻,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然后我提问:“你的家人或邻居有买六合彩的吗?如果有,他们是挣了还是亏了呢?”同学们纷纷回答,“有”,“都亏了”。于是我顺势引导,“参加买六合彩的人为何都是亏的呢?”“这是一个不公平的游戏,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数学来解决。”通过这一情景的创设,不但让学生认识到地下六合彩对社会的危害,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作为一名教育者,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将苦学变成乐学,逐渐由学会变成会学,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一、情感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如果教师对学生冷漠、鄙视、厌恶、嫌弃,他们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反之,教师对学生爱护、关怀、理解、体贴,他们就会从内心产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大量的实例表明:无论怎样的学生,都会在情感的感召下,受到触动而接受教育。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师为每个学生的人生大厦铺垫的最初基石。
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增强学习情绪。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面向全体,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是培养全班学生学习兴趣必需的一步。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距,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他们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想法、意见和解决办法。教师要用不同的标准去对待学生的学习,要因材施评,特别是对待后进生的评价上更应精心准备,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树立自信,又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为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并及时对他们的努力进行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在肯定中恢复自信,在鼓励中得到勇气。
三、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培养兴趣,促进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特别是问题的引入,要善于创设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在全等三角形这章的引入中,笔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景:小明家的茶桌上有两块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其中一块不小心打碎了,妈妈让小明到玻璃店配一块,大家帮小明想想办法,怎样配出大小和形状一样的玻璃?
这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提出后,立刻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同学们各抒己见:
A: 把另一块好玻璃取下来,拿到玻璃店去配一块。
师生共同分析并达成共识:此法可行,但比较麻烦且不安全,有没有其他简单可行的方法呢?
B: 测出好的这块三角形玻璃的三条边和三个角,把这些数据告诉玻璃店工人即可。
师生共同分析其可行性(三条边、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肯定这位同学方法的可行性和简洁性。
在此基础上再提问:现在要测六个量,能否少测几个量?
同学们议论纷纷,我把他们的想法一一罗列在黑板上,这样罗列后显然有些凌乱,启发学生按测量的个数分类,这样既涉及到了数学中的分类思想,又为后面判定三角形全等按条件个数讨论做好准备。
四、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从阅读开始,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五、学以致用,点燃学生的数学兴趣
兴趣发生的基础是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通过学习它去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这就使得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当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时,这种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快乐,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在教学“对事件进行预测”中,针对当前社会买六合彩比较猖獗的现象,设计如下情景:首先让学生观看两个因为买地下六合彩而家破人亡的新闻,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然后我提问:“你的家人或邻居有买六合彩的吗?如果有,他们是挣了还是亏了呢?”同学们纷纷回答,“有”,“都亏了”。于是我顺势引导,“参加买六合彩的人为何都是亏的呢?”“这是一个不公平的游戏,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数学来解决。”通过这一情景的创设,不但让学生认识到地下六合彩对社会的危害,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作为一名教育者,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将苦学变成乐学,逐渐由学会变成会学,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