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梳理与探究,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ji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经过梳理与探究的知识,并不能很好地被学生消化。梳理,是针对以前知识的碎片化、零碎化,是为了知识的结构化、整体化。探究,是为了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梳理与探究的过程,对学生非常重要。
   人教版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很多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教导“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梳理探究”板块基本不讲或者蜻蜓点水地讲。
   其实这是一线教师对编者意图的误解。新课标为了突出梳理与探究板块的地位,专门把这个专题放在了学习任务群4。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是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出了偏差,对梳理与探究不够重视。笔者在中国知网以“优美的汉字”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能够搜索到的相关教学设计只有两篇,且这两篇都是基于三维目标去设计问题,这些课例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笔者现以《优美的汉字》第二课时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借助梳理与探究,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一、课前准备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包括: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形体、汉字的构成、汉字文化。一定知识的积累是探究的基础。梳理与探究,是基于一定的知识。如果没有任何一点这方面的知识,自然談不上梳理,更加谈不上探究。
   二、梳理探究形旁的意义
   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梳理探究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出现的几个形旁(阝、氵、纟、扌、贝、辶)。之所以选择这几个形旁是基于三个理论:
   第一,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选择探究的形旁不能太简单,太简单不用探究就知道了,学生会丧失兴趣;也不能太难,太难了探究不出来,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笔者选择的这几个形旁的难度恰当,一眼是看不出来有何意义,经过统计、归纳后可以探究出它们的意义。
   第二,基于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理论。笔者选择的这几个形旁,都是课文里面出现次数比较多的,把这些形旁的意义归纳总结出来,有利于古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笔者选择的这几个形旁都是出现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课文,之前的学习为形旁的探究提供了基础和支架。
   因此,学生小组合作梳理探究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出现的这几个形旁(阝、氵、纟、扌、贝、辶),不但具备价值性,而且具备可行性。
   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找出与这些形旁相关的汉字(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为搜索范围),并且解释每个汉字的意义,最后归纳出该形旁的意义。具体说来,笔者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完成表1。为了节省时间,笔者把学生分成了6组,每组合作探究一个形旁。
   学生经过合作探究交流后,完成了上面的表格。学生的完成情况见表2。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具体说来,学生找出与这些形旁相关的汉字,是语言的积累,是语感的积累。解释每个汉字的意义,是语言的积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维。归纳出该形旁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思维。
   三、加深记忆
   教育心理学认为,意义识记的效果要优于机械识记。
   因此,在学生梳理探究几个形旁的意义后,笔者展示了那几个形旁的甲骨文,并且解释该甲骨文的本义。如“阝”由“邑”字变形而来,“邑”字与城市有关,故该字本义多与城镇、地名相关。
   四、巩固练习
   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两道练习。第一个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如果掌握得不够好,可以及时反馈;第二个目的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促进知识的正迁移以及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升。
   堂上练习如下:
   1.填空题。在下列□中填写恰当的字(缀、掇、辍)。
   “漂亮的星星日夜不□地点□着夜空,小明真想把星星□下来。”
   2.翻译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
   生1:我觉得第一个空应该填“辍”,因为该字的形旁是“车”,这个“辍”字在这里应该是和“车”的动作有关,应该是“停止”的意思。
   师:日夜不辍,就是日夜不停止的意思了,放在这句的语境,确实适合。
   生2:我觉得第二个空应该填“缀”,因为该字的形旁是“纟”,这个“缀”字在这里应该是和“布匹”的动作有关,应该是“装饰”的意思。
   师:漂亮的星星装饰着星空,符合该句的语境。
   生3:我觉得第三个空应该填“掇”,因为该字的形旁是“扌”,这个“掇”字在这里应该是和“手”的动作有关,应该是“摘取”的意思。
   师:小明想把星星摘取下来,符合语境。
  ……
   五、假设真实情景
   假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以及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具体说来,能够让学生运用语言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在巩固练习环节后,笔者假设了一个真实的情景:“小明是广宁第一中学高二的学生,他刚学习了《滕王阁序》。可是他在默写的时候总是把‘落霞与孤鹜齐飞’中的‘鹜’写成‘骛’。他很想改正,可是还是经常写错。于是向同桌的你求助,你可以怎样帮助他?”
   生5:我觉得“鹜”的形旁是鸟,应该是与鸟一类的事物有关,云霞和鸟齐飞,是一幅美妙的画面;“骛”的形旁是马,应该与马一类的事物有关,云霞和马齐飞,就非常怪异了。分清楚形旁,小明应该不会再默写错了。
   师:老师代表小明感谢你。
   六、趣说汉字
   所谓趣说汉字,是指找出两个形近字,然后发挥联想与想象,并且语言要有幽默效果。
   趣说汉字有助于四个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发、审美、文化。具体说来,趣说汉字,既然是“说”,就是一种口头的表达,也是语言的运用。找出两个形近字,然后发挥联想与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趣说汉字,是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独特的幽默风趣的审美体验,是表现与创造美。独特有趣的文字,本来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教师示例:主对王说:“天气太冷,把帽子脱下了?”
   生6:大对太说:“您什么时候长出一条尾巴了?”
   生7:曰对日说:“我又矮又胖,您怎么变得又高又瘦了?”
   本文的创新点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去设计问题,始终围绕着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陈佩丽,广东省韶关市张九龄纪念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在艺术创作当中,有一重要的手法叫“留白”,留白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给艺术欣赏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欣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赋予这些艺术作品以不同的意义。在文学创作当中,也有留白的说法,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有的是作者刻意为之,有的则是解读者所发现的。无论什么样的成因,也都让文学作品的解读者有了新的解读空间。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有一个经典的作品,也就是《陈太丘与友期》,这是一篇选自刘义庆编写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教学质量受三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提示,指为学生呈现材料的清晰度;二是参与,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程度;三是反馈矫正程序。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第三个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最大。“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译自英文“feed back”,其本意为“反哺”“回复”“回赠”。[1]我们把对当前说话人话语的回应叫做反馈语(backchannels)[2]。课堂反馈指课堂上双向和多
一、课前演讲实践探究的缘由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解读,“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有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注重语言能力中读和写的训练,而忽略了语言能力中听和说的训练。学生到了初中阶段,不愿主动积极发言,课堂上也缺少口语表达训练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欠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却忽略了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对中职语文传统单篇阅读的突破,是中职生对整本书所呈现世界形成的较为清晰的特定文化认知,是中职生各种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也是推动中职生认知水平逐渐完善的过程。   一、中职语文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综述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关于中职语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指导和要求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上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高中规定的三大专业任务群之一,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以及文学阅读与写作呈现三足鼎立的状态,代表着语文教学重视实用性和思辨性以及文学教育的取向,这三大任务群学分的设置虽然有些诧异,但其重要性却是相同的。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更能展示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作为全新的任务群,其也代表着全新内涵,对其内涵与课程价值以及实施的策略进行分析,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多种有意义的借鉴。   一、“实用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言语建构能力。但由于我们教材在编写过程当中,以宽泛的单元人文主题组织安排学习文本,以有梯度的语文要素作为学习用具,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言语能力零散、跳跃、无序,知识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感受到的是碎片化知识,特别是文本中人文感知,如果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认识,无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形成。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通过建构一种完整而幸福的语文学习生活,可以直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
新课改的背景下,朱光潜先生“人生的艺术化”的回归和诗意生存的状态对语文教学实现文化功能和审美作用,起到了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将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美学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回归语文本色,对构建语文审美课堂予以重新探讨。   一、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命题的美学意蕴   美学家李泽厚指出,儒家精神、庄子哲学,中国佛学加上屈骚传统就是中国美学的精英和灵魂[1]。中国美学的最终奥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要进入文本深处,需要我们引领学生驾“体验”之舟,才能渐入艺术与情感深处,获得深切而丰润的体验,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生长,生命得以滋润。本文以《再别康桥》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借助体验,引领学生向艺术与情感的深处漫溯。   一、架构新旧桥梁,延展体验路径   文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类文学不断发展的结果。一位善于引导学生体验的教师总是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
苏洵的《六国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经典文言选篇。在传统的《六国论》教学中,教师习惯用“文言” “文章”的教学思路:首先在“文言”层面,扫清字词障碍,解释翻译文言文常规的实词、虚词;接着在“文章”层面,侧重解析文章结构和赏析文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从中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然而,这种“放之文言文而皆准”的教学范本,往往会使课堂流于“灌输”式,学生疲于记录而无暇思考,难以激起学生深入阅读
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所肩负着的特殊使命。语文教学作为人文性学科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一般来说,创新就意味着要破旧,因此,我认为,思维批判性的培养应该是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来粗读了孙正聿先生的《哲学通论》,其中引用的黑格尔关于哲学批判的比喻和孙先生围绕这一问题所进行的阐释,引起了我对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思考。  黑格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