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施行的是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听,教师很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教育背后所隐含的假设是,在教师眼里,学生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教师的任务是把头脑中储存的知识提供给学生,学生再把知识储存到自己的大脑中。由此带来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形成过于接受、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物理习题
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被简化为一种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和简单重复一些知识,至于动手、动脑种种活动,已与学习无关,被人为的排除在学习之外。这种缺乏主动性理解、积极性和能动性、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都较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新的课程改革也把探究式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来要求,可见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物理习题课上怎样开展好探究式教学呢?
忽然想到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和从生活中学习,要比任何方式的学习更深入和更容易理解”, “在生活中和行动中接受和理解事物,比之单纯地通过言语和概念吸收和感受事物,对于人的发展、形成和加强远为有力”。于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我是先让学生做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亲身体验,再来做题。针对我校学生基础差,学校实验器材严重不足的情况,我利用现实生活的实物,启发学生思考,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出发导入课程,根据探究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进行探究教学。
比如:关于力的分解的习题。请一个穿着有拉链上衣的同学到讲台上来,请该同学用手拉拉链的两边,结果是很难把拉链拉开;请该同学演示平时拉拉链的动作,结果是很容易把拉链拉开。请同学们在衣服上、书包上、文具袋上的拉链上做做看并思考:在把拉链拉开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三角形的东西在两链中间运动,使很难直接分开的拉链很容易地拉开,其中的物理原理是什么?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析、讨论、作图,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当拉开拉链的时候,三角形的物体在两链中间和拉链一起运动,手的拉力在三角形物体上产生了两个分力,根据所作的图示得出,分力大于手的拉力,所以拉链很容易被三角形物体分开。同时使学生掌握了以下知识点:(1).力的效果分解;掌握了日常生活中的刀、斧、凿、刨等切削工具的刃部工作原理。(2).分力可以大于合力。
又如:.已知合力F一定,当两分力 F1、F2之间的夹角越大时两分力是越大还是越小?由于学生对所学的力的分解的知识没有理解透,再加上学生一看到此题就容易把它跟前一节的:“已知两分力的大小,当他们间夹角越大,合力越小;夹角越小,合力越大”的结论混淆。因此学生一看到题就会不加思考的回答大或小,就算老师讲过还是会有很多学生做错。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正确的应用所学知识,先进行实验探究:两个同学一组把教室里装满水的水桶从教室后面匀速地提到教室前面(要求两个同学手臂之间的夹角大些);在把这桶水从教室前面匀速地提到后面教室(要求两个同学手臂之间的夹角小些)。实验完成后我让参与实验的同学说出手臂的感觉——手臂之间的夹角大时手臂受到的拉力大,手臂之间的夹角小时手臂受到的拉力小。从而引导同学分析、讨论,做出力的图示,用所学知识解答以上问题。由于这些实验易操作,而且这些实验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学习兴趣浓、求知欲强,学习效果好。之后再让学生去解答“两个体重相同的小孩坐在秋千上,两秋千的绳子是一样的(两绳间的夹角不同),问:哪个秋千的绳子容易断,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时学生解答的正确率高多了。同时加强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用两根绳子挂重物时,为使绳子不易断,应让两根绳子之间的夹角小些。
再如:假如你要抵挡住被风吹开的门,在门后地面上放一小块石头,门往往能推动石头慢慢滑动。然而,在门下缝隙处塞紧一个木楔,虽然木楔比石头的质量更小,却能把门卡住。这是什么缘故?诸如此类的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的例子都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从这些问题也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学到的知识对他们生活和以后的发展的“有用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还可以通过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来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学习的知识最初也都是起源于现实的生活之中的。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的发端也是源于生活中的,因而在展开探究教学时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物理习题
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被简化为一种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和简单重复一些知识,至于动手、动脑种种活动,已与学习无关,被人为的排除在学习之外。这种缺乏主动性理解、积极性和能动性、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都较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新的课程改革也把探究式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来要求,可见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物理习题课上怎样开展好探究式教学呢?
忽然想到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和从生活中学习,要比任何方式的学习更深入和更容易理解”, “在生活中和行动中接受和理解事物,比之单纯地通过言语和概念吸收和感受事物,对于人的发展、形成和加强远为有力”。于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我是先让学生做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亲身体验,再来做题。针对我校学生基础差,学校实验器材严重不足的情况,我利用现实生活的实物,启发学生思考,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出发导入课程,根据探究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进行探究教学。
比如:关于力的分解的习题。请一个穿着有拉链上衣的同学到讲台上来,请该同学用手拉拉链的两边,结果是很难把拉链拉开;请该同学演示平时拉拉链的动作,结果是很容易把拉链拉开。请同学们在衣服上、书包上、文具袋上的拉链上做做看并思考:在把拉链拉开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三角形的东西在两链中间运动,使很难直接分开的拉链很容易地拉开,其中的物理原理是什么?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析、讨论、作图,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当拉开拉链的时候,三角形的物体在两链中间和拉链一起运动,手的拉力在三角形物体上产生了两个分力,根据所作的图示得出,分力大于手的拉力,所以拉链很容易被三角形物体分开。同时使学生掌握了以下知识点:(1).力的效果分解;掌握了日常生活中的刀、斧、凿、刨等切削工具的刃部工作原理。(2).分力可以大于合力。
又如:.已知合力F一定,当两分力 F1、F2之间的夹角越大时两分力是越大还是越小?由于学生对所学的力的分解的知识没有理解透,再加上学生一看到此题就容易把它跟前一节的:“已知两分力的大小,当他们间夹角越大,合力越小;夹角越小,合力越大”的结论混淆。因此学生一看到题就会不加思考的回答大或小,就算老师讲过还是会有很多学生做错。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正确的应用所学知识,先进行实验探究:两个同学一组把教室里装满水的水桶从教室后面匀速地提到教室前面(要求两个同学手臂之间的夹角大些);在把这桶水从教室前面匀速地提到后面教室(要求两个同学手臂之间的夹角小些)。实验完成后我让参与实验的同学说出手臂的感觉——手臂之间的夹角大时手臂受到的拉力大,手臂之间的夹角小时手臂受到的拉力小。从而引导同学分析、讨论,做出力的图示,用所学知识解答以上问题。由于这些实验易操作,而且这些实验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学习兴趣浓、求知欲强,学习效果好。之后再让学生去解答“两个体重相同的小孩坐在秋千上,两秋千的绳子是一样的(两绳间的夹角不同),问:哪个秋千的绳子容易断,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时学生解答的正确率高多了。同时加强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用两根绳子挂重物时,为使绳子不易断,应让两根绳子之间的夹角小些。
再如:假如你要抵挡住被风吹开的门,在门后地面上放一小块石头,门往往能推动石头慢慢滑动。然而,在门下缝隙处塞紧一个木楔,虽然木楔比石头的质量更小,却能把门卡住。这是什么缘故?诸如此类的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的例子都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从这些问题也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学到的知识对他们生活和以后的发展的“有用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还可以通过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来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学习的知识最初也都是起源于现实的生活之中的。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的发端也是源于生活中的,因而在展开探究教学时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