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左埏的赤子情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t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9年夏天,美国旧金山侨界增添了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山西人——左埏,他是繁峙县城关镇人。他这时已经是71岁的古稀老人了。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有80余万华侨、华人。约20万人居住在旧金山,其中许多人来自台湾、香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又有些大陆同胞也陆陆续续赴美国定居。在蒋阎政权机构里做过事的人中,有许多都知道左埏这个名字。国民党政府迁台之前,左埏先生曾任绥晋两署合作联社总经理、二战区长官部少将参事,为阎锡山管过后勤。解放后在陕西华县服刑改造,1976年获特赦。并被选为陕西省政协委员,1979年获准赴美定居。其夫人杨爱莲女士也于同年冬天自台湾赴美,夫妻分别30余年终于得以团聚。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左埏先生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在大陆赴美定居的人员中,有些人因信仰不同,在国内对当时的政策心存不满,在一些场合公开抨击共产党。但左埏先生却没有像他们那样,到美国以后,总是说共产党使他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和未来,他敬仰这个党,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走向繁荣富强”。有些人议论说:“左埏这老头让共产党洗了脑子了!”
  左埏先生并没有因为自己过去在旧社会的经历而谨小慎微,也没有因为自己年迈力衰而自我封闭。他对祖国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关注与思考始终没有停止,身上的爱国思乡情怀始终在不停涌动。他特别注意了解美国的对华政策、中国的四化建设及和平统一进程。每当发现美国当局的政策有损中美关系和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时.便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通过写文章等形式发表感想,进行批驳。1982年2月28日,他在《一只看不见的隐手》一文中,斥责美国里根政府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使中美两国关系一度变得紧张起来;他还呼吁“祖国和人民要加强斗志与信心,继续为主权的独立战斗到彻底胜利”。同年3月20日,他又在《美国现行政策的透视》一文中.批评美国的政治是党派的政治、富人的政治,“看不见也不愿看见25万游行者所代表的3000万贫民的生活”,说美国政府的做法“使多数人陷入绝境,少数帝国主义者、大财阀独受其惠”……。左埏先生的勇敢和直率,令人赞赏!而他爱憎分明,思想之敏锐,感情之挚诚.同样令人佩服!
  作为从旧政权营垒中走出来的人,左埏先生对于分裂更能感受到心灵的伤痛!他愿意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做任何事情,这样想,_也这样做。繁峙县政府和群众也惦记着这位旅洋的赤子,时常给他写信、捎话,转告家乡的建设成就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情况,去台人员和亲属也向他表达了渴望联系的迫切愿望。对于这些越洋信息,左埏先生既高兴又焦急:高兴的是家乡各项建设蒸蒸日上,人民群众逐渐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焦急的是海峡两岸人民至今不能自由来往,许多家庭还经受着骨肉分离痛苦的煎熬。左埏先生下定决心,要为两岸的同胞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1985年底,他给繁峙县有关部门写信。索要30名去台人员的名单及相关资料;然后,通过自己在台湾的亲朋故旧,一一帮助查找、联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21名去台人员同家乡亲人沟通了信息,建立了联系。其中有11名是由左埏直接给办理的。据繁峙县政协报告,至1986年2月,左埏先生先后为全省100多名去台人员牵线搭桥,使之与家乡亲人建立了通信联系。繁峙县横涧村李靖,原任国民党军统驻太原站少将站长,迁台后几十年杳无信讯;在左埏先生的帮助下,几经周折。李靖终于在1985年与家乡的妹妹通了书信。梁化之的儿子梁安仁,定襄县师家湾人,是美国纽约晋美公司总经理,经常来往于美、台之间从事商贸活动,同台湾上层某些人物也有÷定关系。左埏先生与他有交情,在会面时经常向他介绍大陆和家乡情况及共产党的政策。梁安仁受了影响,不仅产生了到大陆观光探亲的念头,还热心地与一些在台湾的乡亲联系,筹建旅台同乡会,以便联系更多乡亲共谋福祉。为了当好“桥梁”,左埏先生不辞辛劳,不计得失,耗费了大量心力和财力而无怨无悔。许多骨肉相聚的乡亲对他表示感谢,他回答说:“不必!不必!这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我高兴做的。有朝一日祖国统一了,那才高兴呢!”
  左埏先生的夫人叫杨爱莲,是五台县人,杨爱源之妹.据家谱记载系杨家将后裔。他们膝下有5男3女。长子左中奇、次子左中秀、四子左中强、五子左中虎和长女左菊红、三女左菊华均定居美国(后左中虎回国居住在北京),三子左中杰定居大陆,次女左菊英定居台湾。子女8个定居在两国三地,见面团聚虽然难一些,但均有自己的事业,能够施展自己的专长和才干。
  对于子女。左埏先生觉得没有什么牵肠挂肚的事情;但对于家乡的莘莘学子们,他却有许多事情放心不下。家乡有两所中学,一所是繁峙中学.一所是砂河中学,都属重点学校,教师都不错,学生也努力,但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还是欠缺。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得知这些情况后,左埏先生省吃俭用,四处筹措,寄钱资助家乡发展教育。1985年,他寄回人民币700元,作为繁峙、砂河两所重点高中高考前5名的奖金;1986年。他又继续寄钱。将此项奖金的数额提高到1000元。他在美国的女婿王建寅先生在回国探亲期问,亲自参加繁峙县有关部门召开的左埏奖学金颁奖大会。返回美国后,向左埏先生汇报了返乡的见闻和感受,特别提到捐资办学在当地引起的巨大影响。左埏先生听了很感欣慰,心情十分激动。当即决定再捐资10000美元。其中5000美元存人银行,作为永久性的奖学基金;另外5000美元用于修建繁峙中学理化实验室。他给家乡的信中这样说道:“为共产党的政策开明.家乡的变化巨大,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而高兴!”“愿为家乡发展教育竭尽绵薄。以期为国家多多造就栋梁之才。”《山西政协报》在报道左埏先生捐资助学的义举时,用了这样一个标题:“一片乡情关不住.解囊兴学育后人”。
  报刊上曾报道说左埏先生“在美国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说他有一定政治影响符合事实。说他有一定经济实力却不准确。他离陕赴美定居时。已年逾古稀。再没有工作,夫妇俩只靠每月500美元的养老金生活,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家乡人开始根本不知道:他捐献给家乡办学的每一笔汇款,竟是靠省吃俭用和拣废品一分一角地积蓄起来的!
  左埏先生的侄子左中英在太原重机厂工作,1986年访美,曾到旧金山看望伯父左埏先生,亲眼看到他的生活状况,才知并非想像的那么优越。左中英同志讲述:“左埏先生是我的伯父。父辈弟兄三个,左埏排行老大,我父亲叫左墀,排行老二,还有个老三,叫左垲,在北京中科院工作,是搞研究的。我父亲去世得早,我与伯父见面机会很少。1986年4月,我因公访美,经过旧金山看望了伯父。伯父伯母住的是一室一厅的公寓,约50平米,离市区比较远。伯父的二儿子、我的堂弟左中秀也住在旧金山,平时经常过来照顾老人。我们相聚,在一起吃了两顿饭,第一顿由堂弟掏钱,第二顿由伯父掏钱。大家都很高兴,交谈得很热烈。伯父很关心国内的情况,我尽自己所知一一告诉了他。他听了心情非常舒畅。在伯父那里.我发现了一个‘秘密’:他一直在拣废品!他寄给家乡的10000美元.就是靠拣易拉罐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为了存放拣回来的废品,中秀专门为他买了一辆旧汽车,因为在公寓工里面私人丕允许随便添置垃圾桶。拣回来的易拉罐就堆放在汽车车厢里。拣满了一汽车。中秀就会过来帮他送到废品收购公司去出售。得了钱交给父亲积蓄起来。我到伯父家的时候,看到伯父拣的易拉罐已经满满装了一汽车了。正准备拉去卖,汽车却发动不起来,一个热心的邻居立即过来帮忙。……
  “1989年,我因公第二次赴美。到旧金山只见到住进了养老院的伯母。她因病瘫痪坐着轮椅,但意识还消楚,能叫出我的乳名。而伯父已经在1988年10月去世了。1992年,我第三次出访,到旧金山只见到堂弟左中秀,伯母也不在人世了。……”_
  左埏先生在世时,对家乡经济发展也十分关心。繁峙县黄金的储量十分可观。仅义兴寨一处储量就达5至6吨,可开采20年之久。1987年全县黄金产量达2994两,居山西省首位。左埏先生希望家乡的宝贵资源能够得到科学有序的开发,让乡亲们尽早富裕起来。当家乡政府把开发矿藏资源的情况告诉左埏先生以后,左埏先生立即给在内蒙古赤峰市任黄金公司总工程师的三子左中杰去信。让他为家乡的矿藏资源开发尽力。1986年8月中旬,左中杰总工程师受其父亲委托,专程回到繁峙。艰苦跋涉,仔细考察了义兴寨、耿庄、马家岔、唐家峪、麻峪沟等6座金矿,对各矿的贮量和类型作了测量分析,最后提出了5条合理化建议。此外,左埏先生有生之年还曾通过其在台湾的亲属.买到一套台北出版的《山西通志》,寄回大陆捐赠给山西省图书馆。为了家乡的发展。左埏先生可说是痴心不改、鞠躬尽瘁呀!
  左埏先生因病于1988年10月1日在美国旧金山去世,享年80岁。按照他生前的嘱咐,他们夫妻俩的骨灰于1991年由四子左中强、长女左菊红护送回老家繁峙县安葬。在海外飘泊了近10年的老人,终于实现了落叶归根的夙愿。
  我在担任山西省侨务办公室主任时,就知道左埏先生。他是我们侨务部门的重点联谊对象。我同他的亲属有一些来往。听到不少关于他爱国爱乡的故事,常常被他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特别是听到他为了给家乡捐资办学而在美国拣易拉罐时。更是感叹不已。联想起清末武训兴学的故事。深感旅美华侨左埏先生的作为和精神.更加难能可贵!我又想起小平同志说的话:“中国人要振作起来。大陆”已经有相当的基础。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啊,只要海内外的华夏同胞携起手来,发奋努力,那么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和伟大振兴将指日可待!现在神州大地已出现空前的安定繁荣局面,左埏先生泉下有知,一定会欢欣鼓舞,吟诵起“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