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创新精神 质疑 想象 探究学习方式
今年的“两会”中,一位教育界人大代表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中国培养的小学生、中学生在诸如“奥赛 ”等国际比赛中屡次问鼎,西方各国的同龄人被我们的孩子甩得远远的,但智商优异的这些孩子们成年后却少有创造性的成就,难道他们成年后智商倒退?那位教育专家说,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中没有注重对孩子创造思维的培养,没有创新精神,何来创造性成就?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一个问题。
根据我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有如下几个因素:
1.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课本,局限于室内,弊端在于内容形式的统一,数量要求的一致,每次的作业局限于教师出题,学生做题,老师批题,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2.狭小的学习环境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点,不注重知识的结合点,把学生禁锢在圈圈之内,使学生对知识被动接纳,死记硬背知识,把知识变成了僵硬的东西,这样使学生难于有创新能力,难于有新的探索和发现。
3.“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高考的指挥棒,让学生放弃了一切与高考要求不符的想法、做法,以求平稳获取高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这样被扼杀了。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者,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树立动态的知识观,开放的教学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质疑探索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质疑探索的意识。质疑、不断探索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没有质疑,探索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爱因斯坦从牛顿力学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相矛盾现象出发,提出疑问,解答疑问,狭义相对论因此而诞生。古语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类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质疑问难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也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题,因为“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而要学生有疑,且疑在关键处,就必须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在学习史铁生的文章《命若琴弦》时,我就引导同学质疑:撒谎是一种公认的不良行为,而为什么老瞎子的师傅要对徒弟撒谎呢?老瞎子又将这一谎言传给了自己的徒弟小瞎子,而为什么作者字里行间并没有批评之意?同学们带着这一问题阅读,最后一致认为,那是师傅们必须做的,是善意的谎言。不这样做,瞎子徒弟的人生将难以维系。进一步的思考让同学们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有了这一谎言带来的希望的支撑,瞎子才会在人生的路上弹奏着、希望着、梦想着,而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在这弹奏琴弦的过程中。总而言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认识冲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发疑问,然后思考,去获得新的发现。
二、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
刘勰《文心雕龙
今年的“两会”中,一位教育界人大代表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中国培养的小学生、中学生在诸如“奥赛 ”等国际比赛中屡次问鼎,西方各国的同龄人被我们的孩子甩得远远的,但智商优异的这些孩子们成年后却少有创造性的成就,难道他们成年后智商倒退?那位教育专家说,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中没有注重对孩子创造思维的培养,没有创新精神,何来创造性成就?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一个问题。
根据我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有如下几个因素:
1.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课本,局限于室内,弊端在于内容形式的统一,数量要求的一致,每次的作业局限于教师出题,学生做题,老师批题,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2.狭小的学习环境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点,不注重知识的结合点,把学生禁锢在圈圈之内,使学生对知识被动接纳,死记硬背知识,把知识变成了僵硬的东西,这样使学生难于有创新能力,难于有新的探索和发现。
3.“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高考的指挥棒,让学生放弃了一切与高考要求不符的想法、做法,以求平稳获取高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这样被扼杀了。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者,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树立动态的知识观,开放的教学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质疑探索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质疑探索的意识。质疑、不断探索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没有质疑,探索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爱因斯坦从牛顿力学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相矛盾现象出发,提出疑问,解答疑问,狭义相对论因此而诞生。古语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类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质疑问难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也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题,因为“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而要学生有疑,且疑在关键处,就必须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在学习史铁生的文章《命若琴弦》时,我就引导同学质疑:撒谎是一种公认的不良行为,而为什么老瞎子的师傅要对徒弟撒谎呢?老瞎子又将这一谎言传给了自己的徒弟小瞎子,而为什么作者字里行间并没有批评之意?同学们带着这一问题阅读,最后一致认为,那是师傅们必须做的,是善意的谎言。不这样做,瞎子徒弟的人生将难以维系。进一步的思考让同学们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有了这一谎言带来的希望的支撑,瞎子才会在人生的路上弹奏着、希望着、梦想着,而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在这弹奏琴弦的过程中。总而言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认识冲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发疑问,然后思考,去获得新的发现。
二、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
刘勰《文心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