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琴音沧桑的歌者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z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实录】
  师 雪花是洁白的,轻盈的;土地是苍黄的,厚重的。当艾青笔下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自由朗读诗歌,诗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众 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我”。
  师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众 漂泊他乡,流离失所。
  师 包括“我”在内,这是一群——
  生众 中国人……老百姓。(笑)
  师 诗题——
  生1 像雪花一样流落到祖国的各个地方。
  师 这是一群平民,来自四面八方,又向四处逃散。就像这天空中肆意飞扬的雪花一样。请一位同学朗读关于“我”的部分,思考诗中的“我”与前四种人有何联系。
  生2 第3节写“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知道“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所以“我”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
  生3 “我”自己也经历过“流浪与监禁”的“苦难的浪涛”,我和他们一样“憔悴”。
  师 “我”的根就是土地;但“我”的身心却在漂泊。1928年,年仅19岁的艾青只身去巴黎勤工俭学;1932年回国,在上海因参加革命文艺活动被捕。1935年出狱。抗战爆发后,艾青辗转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写这首诗时他正值28岁。从19岁到28岁,10年最宝贵的时光,他基本上都是在奔波和监禁中度过。所以,“我是苦难的 者”,横线上填什么合适?
  生众 承受……理解。
  师 “我”亲眼见识百姓逃难的苦况,我还是苦难的——
  生众 见证者。
  师 承受,理解,见证。能排个序么?
  生4 见证别人,自身也承受,所以“我”理解。
  师 很好!以上五种人物,诗人把他们统一叫作——
  生众 行人(第2节)。
  师 大家一齐朗读第2节。风拉扯住行人,向行人絮聒着什么?
  生5 诉说着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因为这中国的寒冷而悲哀。
  师 “诉说”一词程度还轻了些。“絮聒”是什么意思?
  生众 唠叨。
  师 风一直在唠叨着苦难,说明这苦难——
  生众 苦难之深……苦难之久……
  师 请用原诗句表述。
  生众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师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生6 (朗读)“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师 很好!情感悲苦,所以声调低缓沉重。是什么造成苦难?
  生众 战争。
  师 诗歌充斥着战争的阴影。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7月29日,北平沦陷;11月12日,上海沦陷,国民政府宣告迁都重庆;12月13日,南京沦陷。半年时间,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就是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艾青写下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作者写这首诗仅仅是因为战争吗?
  生7 艾青从老家浙江投奔当时被称为抗战中心的武汉,发现那里没有全民团结抗战的氛围。国民政府的无作为也是造成民族灾难的重要原因。
  师 你是从哪里得知的?
  生7 课文后面的“导读”这样写的。(全班笑)
  师 你看书很仔细。还有呢?这场雪是从1937年的冬天才开始下吗?
  生8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
  师 还可以更早。
  生9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苦难!这场战争只能算是其中某个时代的苦难的缩影。
  师 很好!古老的中华民族几世浮沉,既有辉煌的巅峰时刻,也经历过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所以,诗人才会在诗中哀戚地吟唱。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倒数第二节。注意,情感沉重,语调低缓。“广阔”“漫长”“封锁”这些词要重读并延长。
  [全班齐读。]
  师 有请刚才朗诵的那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节诗。
  [生6朗读。全班鼓掌。]
  师 诗人连用四遍强调“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中国会有冰雪消融那一刻吗?
  [学生小组讨论。]
  组1 诗歌最后是一个疑问句,可见诗人很迷茫。
  组2 但是诗人还能写出这种诗句,证明他有温暖中国的想法。
  师 奔走的中国人有没有失去信念?(全班沉默)虽然生活在绝望的污巷里,但是仍伸出——
  生众 “乞援的颤抖的两臂”。
  师 中国人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
  生众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师 面对眼前的绝境,“我”也曾气馁、绝望。虽然没有灯光,诗句写得无力,但是诗人仍在字里行间寻找一条崎岖泥泞的路,伸出两条颤抖的双臂,试图给中国以温暖。“面对中国的苦难,我又是 者”,填什么合适?
  生10 希望。
  生11 前行。
  生12 痛苦。
  师 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也想了三个词,你们看合不合适:清醒、温暖、希望。面对中国的苦难,艾青不是独善其身的独行者,也不是像鲁迅般以笔为刃的战斗者。此时的艾青,清醒地面对苦难却又无力改变现实,这才令他格外痛苦。
  师 我们的专题名称叫“苦难的琴音”,千万不要误解琴只是闺阁之器。古代士大夫吟咏肆志,寄言广意,用的都是古琴。艾青先生虽然留过学,出过洋,但是骨子里仍怀着悲天悯人的中国传统士大夫情怀。正所谓“君子近琴瑟,指尖闻心声”!艾青已经把心中之苦、现实之痛全部付诸指尖、笔下。虽然这雪夜如此寒冷、绵长,但诗人却向我们传递温暖和希望。
  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历经艰难险阻,终于等到曙光的到来。新中国成立后,还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艾青又写了一首诗《下雪的早晨》。我给出诗歌的开头部分,你能为诗歌续写几句么?长短不论。   [教师出示诗歌《下雪的早晨》的开头部分。]
  下雪的早晨
  艾青
  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雪下着,下着,一刻不停。/洁白的雪,盖满了院子,/洁白的雪,盖满了屋顶,/整个世界多么静,多么静。/看着雪花在飘飞,/我想得很远,很远……
  [学生进行书写(3分钟)。]
  生13 想起昨日的黑夜,/想起今日的黎明,/这满天的飞雪,/一直从昨夜下到今晨,/从远古下到如今。
  生14 想到哀鸿遍野的哭,/想到山花烂漫的笑。/冬天已然来临,/春天还会远么?
  师 看来同学们诗兴大发,文采斐然呀!(全班笑)
  师 这是一首新中国成立后写的诗。可以想见,诗歌要表达的也是一种欢欣鼓舞的欣喜之情。新中国成立后,艾青先生在他的诗集《欢呼集》中这样写道:“我写过无数痛苦的诗,/一边写一边悲伤。/如今灾难总算过去了,/我要为新的日子歌唱。”冬天早就过去,春天已经来临!
  【课后反思】
  通过作品唤起学生对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的认知,并对这种良知产生认同感,是本次教学力求达到的目的。
  这次教学之后,我发现,让学生爱上艾青先生,并不难!
  艾青先生的这首作品文笔质朴,感情真挚,浑然天成,是一腔热血和哀思自然而然的流露。跟同时代玩文字技巧的其他现代诗相比,这是一首上乘之作!当然,跟同时代写国难民悲的诗作相比,我亦觉更胜一筹。主要原因就在于诗人及其作品很“接地气”。在教学中,我试图架构起“我”与这群人、这片土地、这段历史的关系,在一片沧桑的大人群和大历史的背景中定位这位长袍加身、风尘满面、心中愁苦的歌者。事实证明,这首诗不仅打动了我,也打动了学生。
  【导师点评】
  现代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现代诗的教学却处着十分尴尬的地位。一方面,“以考定教”的传统教学思维让语文教师忽视了现代诗的审美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快餐文学与文化几乎消解了现代诗的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现代诗,是很有必要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创作于1937年,艾青先生在现实中见识了无数苦难同胞颠沛流离的场景,慨叹于自身的漂泊和国家民族命运的渺茫,挥笔创作了这首诗。此前,我们的学生已经学过艾青先生的《北方》和《我爱这土地》,对艾青诗歌的内容特点和情感特点有了相当的了解。能否做到以学定教,是这堂课成败的关键。所幸,王丹老师在这方面比较清醒,让学生不仅领悟了该诗表达出的深沉的痛与爱,更是让学生产生共鸣。古语有言:“诗不平则鸣。”诗人的琴音能让近百年后的学生读者产生共鸣,从这方面而言,这堂课是成功的。
  古人云:“吟诗作赋。”赋靠作,诗须吟。现代诗也不例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些长,全篇吟诵不太现实。对此,王丹老师作了巧妙地处理:有节奏地吟诵。这个“节奏”,不仅包括对一名学生范读时的节奏指导,还包括课堂在推进过程中不断地吟诵全诗的主旨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诵指导,另一方面以吟诵激发情感,以情感主导吟诵,及至最后一名朗诵的学生激情澎湃,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这是很不容易的。
  这堂课的主线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探究: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我”?造成中华民族苦痛与灾难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在诗人心里,中华民族身上的“雪”有没有消融的那一刻?这三个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关于艾青诗歌在中国现代诗坛中的角色问题:艾青的诗有理解、有承受、有担当。而这三个角色正是诗中的“我”的角色。读到后来,这个“我”既是“我”(艾青),又不是“我”,他变成了所有融入民族感情的人或物。所以,这堂课最后对“我”的定义为:“我”是苦难的承受者、理解者、见证者,“我”是苦难的清醒者、温暖者、希望者。这个定位是准确的。
  当然,这首诗的浓郁的爱国情怀让我们上课的老师在诗意的领悟上有所淡化。我想,这也许是这堂课“美玉中的一点瑕疵”吧。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浙江省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时,在初中阶段实施了综合科学课程。近25年来,科学课程在探索中前进。为更好地体现“为所有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课程理念,浙江省教育厅2015年于9月中旬颁布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科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科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科学教育提出“让每个孩子都具备科学素养”
期刊
摘 要:古诗鉴赏难度较大,要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益,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具体而言,教师设计古诗教学应以吟咏诵读为基点,以画面转换为线索,以问题统摄为中心,以“四语”(景语、情语、境语、法语)角度为支点。  关键词:古诗;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套用这句名言,笔者想说“教者思有路,学者识真易”。古诗作为一种概括性很强的文学艺术,其意象的组合朦胧性、语言
期刊
摘 要: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注重目标引领、言文合一。看一堂课的教学是否高效,要看它是否符合学生学习需要,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看教学流程安排是否成渐进深入的序列,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学的逻辑。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学目标;言文合一;《小石潭记》  怎样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课才是有成效的课?许多名家的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清晰、有效的目标意识。知道应该教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并且把目
期刊
语言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民族语言研究是构筑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客观需要。从文化的视角研究语言及其发展与变迁是语言人类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也是学界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内容。因此,文化的变迁也影响语言的变迁。形成语言变迁的内部和外部机制有很多,而文化接触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对接触各方或一方语言文化可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俄罗斯联邦是世界多民族国家之一。历史的发展奠定
摘 要: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可从教材重组、写作训练、批改评价等层面入手。教师可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借助专题写作、自由写作,训练学生写作思维的灵活性,并提升其思维的深刻性,进而在两者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突破。  关键词:初中写作教学;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写作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
期刊
摘 要: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写作程序性知识缺乏的问题,“关键词”作文教学法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教学法包括确定关键词、展开关键词、描摹关键词、围绕关键词进行自主诊断和修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始终紧扣“怎么做”这一核心,可给学生写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程序性知识;关键词;教学法  一、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写作程序性知识的缺乏  当前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许多教师只是
期刊
摘 要: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文体的一般特征,教会学生解读论述类文本的基本方法,带领学生体会论述文的语言特色,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对于论述类文本,教师可以从学法、语言、思维等方面确定教学内容。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教学内容;《美美与共》;阅读教学  论述类文本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训练高中生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论述类文本到底应该教什么却一直困扰着很
期刊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其前面是殷汤与夏革的对话,内容是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殷汤与夏革讨论了这样一些问题:“古初有物乎?”“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夏革才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列子·汤问》是一种怎样的文学存在?它到底是用来论述什么问题的?  一  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用了许多巧妙的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文本,较好地完成了文言
期刊
摘 要:文学社团活动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只有从课程角度审视文学社团活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活动开展中遇到的师资、场地、经费、课程等方面的问题。秉持“活动社团化,社团课程化”的理念,中学文学社团应积极创办文学刊物、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关键词:文学社;社团活动;课程意识  文学社团活动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
期刊
摘 要:黄厚江老师执教的《记叙文中的描写》一课,体现了他作文教学的双重境界——“本色”“深度”:“本色”体现在“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深度”表现为“学习活动的层递性”“方法传授的无痕化”和“主线贯穿的整体性”。  关键词:本色教学;黄厚江;作文教学  2016年3月22日,笔者参加桐乡市“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序列化实践操作”短期培训,有幸聆听了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