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交响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h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策划与认真准备,由武汉音乐学院主办,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承办,武汉音乐学院管弦系、钢琴系协办的2007武汉国际新音乐节(出品人:杨锋教授;组委会主席:彭志敏教授,艺术总监:钱仁平教授),于10月13日至17日在武汉音乐学院隆重举行。
  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新时期以来,作为主要发起者、组织者和承办者,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多次开风气之先,举办了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会议。武汉国际新音乐节正是在继承与发扬这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专业音乐教育管理改革,强化音乐创作、理论研究、专业教学与艺术实践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的观念,进一步注重让武汉音乐学院师生广泛参与立体受益,使全国特别是世界各地同行多层面面对面交流的效果的产物。另一方面,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都有以音乐学院为依托的常设国际音乐节制度,并对促进专业音乐教育水平与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武汉音乐学院、武汉国际新音乐节组委会希望通过辛勤的工作、高效的管理,力争把“武汉国际新音乐节”办成华中第一、全国一流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品牌音乐节,为武汉乃至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007武汉国际新音乐节”(以下简称“音乐节”)策划、准备、举行了七场中外新作品音乐会、三场现代音乐学术讲座、两场作曲大师班,并务实举行了“第二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和“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体现出理论研究与作曲实践交相辉映的鲜明特色。
  
  一、以中外新音乐首演为中心内容的作曲实践
  
  为期五天的“音乐节”举行了七场音乐会,包括两场瑞士新音乐团现代作品演奏会,现代电子爵士独奏音乐会,贾达群教授作曲大师班音乐会,“民歌琴深”——全国音乐专业学生根据中国民歌创编的钢琴独奏曲比赛决赛音乐会,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作品音乐会,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作品音乐会,共演出了中外现代音乐作品58首,其中的大多数为世界首演或中国首演。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师生专门为“音乐节”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例如,刘健为中提琴和四件弦乐器而作的《面具》,其艺术想象基础来自于巫文化中的某些祭祀场景。作品用三种不同的民间音乐要素——随心演奏的弹拨乐器、似吟似唱似吼的人声、大小不同的鼓——构成主导性的音乐形态并不断变形发展。作品并不表现祭祀的过程或通神的力量,而是倾心于巫文化中“似颠似狂”行为中体现出的张扬个性及超越世俗的通灵状态。黄汛舫为独奏小提琴和七件乐器而作的《剑》,创作灵感来源于小提琴多姿的弓法与剑术绚丽招式间的音乐联想。作品并不仅仅囿于“具象”的“剑谱招式”,而谋求艺术与武学至高境界的神合。独奏小提琴借题发挥、借“剑”炫技,着力刻画特立獨行的个体形象。其他乐器声部或群起群落,或夸张无常,联合营造与之相矛盾的“环境”形象。两个对峙板块按各自的材料和逻辑线索运行,从而完善了一个相对相依的“生态”共同体。靳竞的《为独奏大提琴而作》包括“沉思的”、“自由而渴望的”、“平静清澈的”、“清醒的”等四个段落,每段音乐描述的都是非常自我的意识形态,并因此给予了演奏者很大的发挥空间。靳竞为管弦乐队及合唱队而作的《歌,在忧郁与理想之间》的整体结构为带再现的多段体曲式,作品中的合唱素材仅仅被当作一个音色使用,合唱中所选用的词句都与生命与爱有关,来源于13世纪中叶的经文歌《Pucelete(漂亮姑娘)—Je languis(我憔悴)—Domino(吾主)》,主题是歌颂美好的爱情。乐队素材采用了十二音序列的原形与变形,和一个七音序列以及大小二度、四五度等音程关系。总的看来,作品在努力制造一个RE到LA的主属关系。赵曦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采用双乐章结构并连续演奏。两个乐章的小标题分别为:“我之所见”与“他/她之所闻”。乐章间从速度、结构、音响等方面,以眼“见”和耳“闻”这两种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手段来体现生命间的互动。赵曦另一首作品是为钢琴、铜管、弦乐队与打击乐而作的小协奏曲《南国》。这里的“南国”既是一种地域的泛指,又是作者心中虚构的一个音乐世界。从“江南”到“岭南”,从“五岳之南”到“彩云之南”,这一片山水世界有着多变的地貌、多样的民族、多彩的音乐……因此它是神秘的、细腻的,也是火热的、粗犷的。作者试图以钢琴与乐队间强烈的节奏抗衡,音响色彩与线性材料的转换、交织,描绘出印象中南方绚丽的风景和人们的热情与多情。
  需要特别提及10月14日晚19时30分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举行的“民歌琴深”——全国音乐专业学生根据中国民歌创编的钢琴独奏曲比赛决赛音乐会。本着“促进作曲教学,弘扬民族音乐,繁荣音乐创作”的宗旨,此次比赛从2007年5月起,向全国各音乐院校、艺术院校征集作品,共收到参赛曲目129首。其中18首作品经过初赛后进入到现场决赛音乐会。这些作品多用现代技法写作,将中国的传统民歌通过全新演绎,展现出别样风情。比赛特邀了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罗忠镕先生、桑桐先生、谢功成先生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审委员会顾问,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教授担任评审委员会主席,中外作曲家、指挥家、理论家、音乐出版家徐孟东、何训田、贾达群、刘健、徐仪、温德青、赵曦、黄汛舫、钱仁平、孙佳、安瑞尼·富兰索斯、皮埃尔-阿朗·莫诺等担任现场决赛音乐会评委。武汉音乐学院颜帅的作品《“其其米杂拉”的狂想》获得金奖,沈阳音乐学院白晨的《童年的走马灯》、武汉音乐学院姬华的《镜·花·水·月》获得银奖,中央音乐学院迟铁的《云梦泽》、武汉音乐学院柴佳的《湖北麻城“扯白歌”——梭·哆·拉·梭》以及潘锴的《海海漫漫土没川》获得铜奖。
  优秀的音乐作品、精湛的表演技艺、热情的听众反映,共同构成了本次“音乐节”最亮丽的风景。
  
  二、以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为中心的理论研究
  
  作为“音乐节”重要板块之一的第二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共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论文35篇,其中有关中国现代音乐作品的“个案研究”占了大多数。武汉音乐学院郑英烈教授受“音乐节”中有关根据民歌创编钢琴独奏曲比赛项目启发,并结合桑桐先生《在那遥远的地方》创作60周年的契机,专门为年会写作了论文《民歌主题与无调性和声的巧妙结合——贺桑桐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创作60周年》,从“创作历史背景”、“作品的构思与技术处理”两个方面深入分析研究了桑桐先生这部杰出的作品。上海音乐学院周倩的《多元语境中的作曲新路》从“隐形主题与微变奏”、“音高形态与节奏模式”以及“复语言和复文化与创作思维的创新”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朱世瑞《草——词的微变奏》的创作思维与技法。首都师范大学王文的《继承传统、丰富传统》则从“主导动机的贯穿与延伸”、“调式交替手法的运用”、“多调性手法的运用”以及“调性与非调性手法的综合运用”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舞剧《白鹿原》的音乐创作手法。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卢璐与中国音乐学院张忠平的论文则分别研究了高为杰先生的混合室内乐《雨思》与钢琴曲《冬雪》。上海音乐学院李涛与沈阳音乐学院吴家军的论文则分别研究了陈怡的《大提琴协奏曲》与混合室内乐五重奏《春夜喜雨》。而衡水师范学院徐文正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龚光红的论文,则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同一个对象——金湘的交响大合唱《金陵祭》。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研究生团队向年会提交了一批论文。龚华华的《积墨·破墨·泼墨》借鉴中国画用墨技法中的三个概念,阐释了杨立青《荒漠暮色》中的几种管弦乐色彩技法,并认为这部作品的管弦乐色彩技法与中国画中的用墨技法有着许多神似之处。李洋的论文则以杨立青的另一首作品《引子、吟腔与快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管弦乐队各乐器相对于二胡音色的融合性的分析与量化,探讨了作品各乐器组、整个管弦乐队相对于二胡音色的融合性变化过程。唐荣的论文从音色与织体的结构功能切入,详细分析了王西麟的《第四交响曲》。段文晶《民间戏曲音调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通过对贾达群《蜀韵》的分析研究,概括出作品在横向音高旋律、纵向音高结构、多元化的创作技法、多层次的声部布局、多变的律动方式以及乐曲多变的结构布局等方面技法运用的特点。蔡志妮的《传统与现代的对接》通过对周振锡20世纪60年代根据同名花鼓戏主题创编的钢琴独奏曲《双撇笋》的分析,从旋律、和声、节奏、曲式等方面探讨了作品是如何在创作上将传统与现代“对应”起来的。孙剑的《音乐作品的二元解析与控制手段——参照赵曦室内乐作品〈葳蕤〉形成过程》,通过对作品二元关系的解析,提出“可动性二元关系”和“隐性控制手段”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试图说明“控制”、“有限控制”、“非控制”三者在现代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有限控制”技术的核心价值。
  年会还发表了有关中国现代音乐方面的学术书评,比如,西安音乐学院夏滟洲的《音乐评论:理论与技术的二重奏》,由钱仁平的《中国新音乐》说开去,探讨了音乐评论,究竟该怎么评、论什么等相关问题。武汉音乐学院钱仁平、马学文的《不断完善的开山之作》则对郑英烈教授的《序列音乐写作教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述评。
  另外,“音乐节”还举行了三场学术报告会,也就相关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温德青教授主讲的《来自中国书法的启迪——我的〈痕迹〉I-V 系列作品分析》;瑞士新音乐团主讲的《现代演奏法与现代记谱法》以及英国约克大学音乐学院罗杰·玛尔什教授主讲的《英国现代音乐的新动向》。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安国教授在第二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闭幕辞中,对此次年会上新生力量的崛起感到欣慰,并对年会宣讲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2009武汉国际新音乐节期间,我们还将举行第三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武汉音乐学院中国现代音乐研究中心及其所创办的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号召更多的学者投入到中国本土现代音乐创作研究中来,并期待着更加深入、更加系统、更加丰富的成果出现。
  祝愿武汉国际新音乐节有着更加美好的明天!祝愿武汉音乐学院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钱仁平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现代音乐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由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萍乡市委市政府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承办的纪念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喻宜萱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于9月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隆重举行。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覃志刚、中国文联副主席吴雁泽、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吴祖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华天礽、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靳学东、江西萍乡市委副书记晏德文等有关单位领导,王昆、郭淑珍、刘淑芳、
2006年9月19—22日,全国高校作曲理论和课程改革研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    一、研讨会规模空前    全国除港台澳地区及大陆的西藏、新疆、青海、海南以外,有26省市自治区近70所高校128名代表参会。会议共收到论文87篇,其中,教师论文占55篇,研究生论文占32篇,教学方面占37篇,理论技术占44篇,其他占6篇。经过专家评选,有30篇被评为优秀论文,其中教师占22篇
2006年7月末,应WPPI(The Well-Prepared Pianist Institute,“‘做好充分准备的钢琴家’协会”)钢琴协会之邀,我们踏上了飞越太平洋的飞机,到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小镇Flagstaff参加由该协会主办的艺术节及第二届Piano Team国际钢琴比赛。亚利桑那州以巨大无比的仙人掌而闻名,7、8月份的炎热可想而知,但Flagstaff这个距凤凰城(亚利桑那州州治)3
教育部公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今年起高中将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项。中学须真实记录学生3年表现,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  高中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在成长过程中集中反映综合素质主
“基础教育正处在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新时期。”12月19日,由湖北省校长协会举办的“办学理念与学校发展”高峰论坛暨初中校长分会第九届年会——健康课堂现场研讨会,在武汉市二桥中学召开。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王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涂艳国及“健康课堂”课题组专家,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主任袁先潋等领导出席会议。  王强说,健康课堂的流程是简洁的,兴趣是浓厚的,环境是生态的,价值是实惠的。湖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谭冰若先生召我去他家,一同观赏刚刚托人从日本带回的录像带——瓦格纳那部长达4个半小时的“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入夜,在谭先生那间当时看来还相当宽敞的客厅兼书房里,就我们师徒二人,对着电视机,在瓦格纳时而激越、时而低回的乐声中,一边品咂小点,一边小声交谈。因录像是在日本制作,尽管演员、乐队都是西方“老外”,但字幕却是日文,我的第一外语是英语,完全不懂日文,只能听谭先生讲
音乐是音乐剧创作中最具魅力的要素,凡是成功的音乐剧,其音乐创作肯定非常出色。戏剧是音乐剧的基础,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如何使音乐剧音乐与舞台情节的发展高度吻合,即赋音乐以戏剧性的结构,青年作曲家李小兵在音乐剧《星》的音乐创作中给予了较为成功的诠释。  音乐剧《星》讲述了到穗寻姐的月月巧遇便衣警察阳光并互生爱意,后来月月参加选美成名,却发现姐姐如花竟然涉身大案成为阳光追捕的对象,阳光最终在追捕行动中献
前言  音乐史学家们对于历史上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历来见仁见智,而且在各个历史阶段,评价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异与分歧,因而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才能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一直以来都是每位史学家探求的目标。中国当代近现代音乐史专家、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孙继南先生,在为纪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登上中国乐坛的音乐大师——黎锦晖先生逝世40周年而作的《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以下简称《黎》)一书中,提出了“有史有论、
在此,我意图讨论两个不常结合在一起的论题。一个是关于乐谱多重诠释的可能性;另一个是与音乐创造和表演有关的顿悟或广阔无际(epiphanic or oceanic)的体验。这里所说的诠释(Interpretation)是针对音乐表演(performance)意义而言的。    一    在我的《权利和理智》一书中,我曾提到音乐作品多重演奏的可能性,基点是:乐谱的特征和特性是不完整的,在某种意义上,乐
《土地与歌》是乔建中为自己的第一本论文集起的书名,不难从这个书名上体会到作者对土地以及诞生于农耕文化的民间音乐的体认与感情。天性上亲近土地的学者,一生的价值取向都保持着古典品味,这几乎是研究民间艺术的学者的学术宿命。    一    乔建中1941年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一个多子女的大家庭中,母亲是位贤妻良母型的传统女性,养育了11个子女。她总在晚上数一遍炕上孩子们的脚,待数到第22只脚后,方掩门闭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