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已经为中国媒体工作了8年。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看,中国的发展时常出人意料。眼下这个时代,由于阅读习惯的变化和广告份额缩水,报纸和杂志在西方是四面楚歌的行业。但是在中国,纸媒体却在经历翻山越岭式的跨越发展。我2003年到中国工作以来,还亲身经历了两大传媒机构的扩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这两大台不但覆盖了全球受众,而且播报内容也拓展到前几十年不曾涉足的领域。发展的道路不一定平稳,仍有需要跨越的障碍,但是中国媒体的变化清晰可见。而冲在最前面的是撰稿人和记者,他们充满活力和奉献精神,不断满足读者、观众和听众日益增长的渴求。
英国剧作家爱德华·布尔沃·利顿(Edward Bulwer-Lytton)在1839年的剧作《红衣主教黎塞留》(Richelieu)中写道:“笔锋利于剑(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sword)。”时至今日,这句话不时萦绕耳畔,提醒世人——话语和篇章的巨大影响力仍然无法逾越。沟通渠道不畅的时候,文字可以搭建桥梁,这已经在多次国际和国内冲突时期得到验证。文字可以促成谅解或者制造误解,两者的区别或许意味着生与死。无论我们操何种语言,驾驭文字虽是一种天赋,但并非遥不可及。崇尚新闻素质和传播质量的机构和出版物往往为培育有才华的作家提供土壤。
习惯调研 热爱文字
中国记者朱焱的天赋和专长来自于他的调研习惯和对文字的热爱。他的新书《世界到底怎么了》,以“记者的骨头”一文开篇,记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内容引人入胜。这些人物坚守自己的信仰,表现出令人敬佩的坚韧与坚持。朱焱告诉读者,遭遇政治和商业压力时,奋起反抗绝非易事。但是,勇敢者青史留名。书中的人物不仅在西方家喻户晓,而且在全世界的新闻业内广为人知。其中的两位记者,爱德华·莫罗(Ed Murrow)和丹·拉瑟(Dan Rather),是美国新闻史上冲锋陷阵的人物。在这两个人的时代,美国的广播新闻业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撰稿人、评论员和主持人,这些人的名字至今仍和广播新闻紧密相连。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他们成为传奇人物。与此同时,这些传奇经历也成为新闻的一部分。比如美国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沃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在电视新闻崛起的时代,他带领精挑细选的报道团队率先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美国观众,进而像电子迷药一样将观众牢牢拴在电视机前。这个时代一直持续到2005年美国广播公司(ABC)彼得·詹宁斯(PeterJennings)去世。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各大电视网播放的免费节目吸引了绝大部分观众。这时候,新兴的卫星技术让付费电视走入观众视线。泰德·特纳(Ted Turner)投入巨资创建了CNN。整个80年代,蹒跚起步的CNN发展缓慢,但新技术让CNN跨越美国边境,深入世界各个角落。《世界到底怎么了》一书中有专门的章节详细叙述了特纳的敏锐眼光,以及特纳为什么与有骨头的记者属于同一类人。
描写个性 挖掘主题
《世界到底怎么了》不仅描写了有个性的人物,而且挖掘了许多有意思的专题。这本书记录了作者15年来游历30个国家的观察与思考。按照内容所涉及的地域,分为四个部分:美国、英国、西欧和亚太地区。在美国这一部分,作者描写了很多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他们为新闻事业注入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和深度,比如前文提到的CNN的创始人泰德·特纳。此外,作者在这部分探讨了许多具有争议的问题,比如烟草控制和禁止使用塑料袋。这些环境问题越来越让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为之操心,因为我们必须面对并想出解决办法。作者还仔细描绘了他在赌城拉斯维加斯的经历,这篇关于赌城兴衰的文章会让你觉得,除了眼花缭乱的纸醉金迷外,拉斯维加斯确有过人之处。
老话题的新说法
朱焱曾在英国留学,他对艾滋病、同性恋以及苏格兰的独立梦想都有深入研究和独特的理解。譬如对欧洲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卡尔·马克思广为人知的一面,而朱焱笔下的马克思略有不同,多面的人生中兼具了生动趣味和孤独苍凉。作者在布里斯托尔大学留学期间对所在的城市也进行了一番研究,他发现了“甜蜜事业中的罪恶”——奴隶贸易和蔗糖之间的联系。至于离家近一些的地方,朱焱谈到近邻日本。尽管战争记忆仍然是中日友好关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但他细致地分析了中国应如何取之所长。
天气是聊天的最好话题,但是有些人却对此忧心忡忡。如今的气候已经有了变化,世界经历着气候灾害的磨难。如此令人生畏的问题,朱焱在书中也有自己的看法。
如何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但是,获取真爱的良方或许就在眼前。作者在瑞士发现了一对婚姻美满的心理学家,并从他们那里取到寻找人生伴侣的真经。
这本书中的一些题目也不断出现在新闻里。作者朱焱以一个媒体人的视角来观察这些不断占据头条的事件。他来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以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新闻主编的身份为国内外刊物撰写了大量文章、获得了很多知名的新闻奖项。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本书不但内容引人入胜,而且反映出用国际视角思考和写作的重要性。对于其他读者来说,由于《世界到底怎么了》提供了大量一手采访素材,它为一系列国际问题供给了参考资料。
书中的一篇文章还与我有关——中国的洋面孔,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令读者有所收获。我以前从没打算来中国旅行,更别说工作了,而现在却在这里生活,有欢乐,也有挑战。我相信你也能从朱焱的写作中获得收益。期待跟你一起阅读《世界到底怎么了》。
责编:贺潇潇
英国剧作家爱德华·布尔沃·利顿(Edward Bulwer-Lytton)在1839年的剧作《红衣主教黎塞留》(Richelieu)中写道:“笔锋利于剑(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sword)。”时至今日,这句话不时萦绕耳畔,提醒世人——话语和篇章的巨大影响力仍然无法逾越。沟通渠道不畅的时候,文字可以搭建桥梁,这已经在多次国际和国内冲突时期得到验证。文字可以促成谅解或者制造误解,两者的区别或许意味着生与死。无论我们操何种语言,驾驭文字虽是一种天赋,但并非遥不可及。崇尚新闻素质和传播质量的机构和出版物往往为培育有才华的作家提供土壤。
习惯调研 热爱文字
中国记者朱焱的天赋和专长来自于他的调研习惯和对文字的热爱。他的新书《世界到底怎么了》,以“记者的骨头”一文开篇,记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内容引人入胜。这些人物坚守自己的信仰,表现出令人敬佩的坚韧与坚持。朱焱告诉读者,遭遇政治和商业压力时,奋起反抗绝非易事。但是,勇敢者青史留名。书中的人物不仅在西方家喻户晓,而且在全世界的新闻业内广为人知。其中的两位记者,爱德华·莫罗(Ed Murrow)和丹·拉瑟(Dan Rather),是美国新闻史上冲锋陷阵的人物。在这两个人的时代,美国的广播新闻业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撰稿人、评论员和主持人,这些人的名字至今仍和广播新闻紧密相连。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他们成为传奇人物。与此同时,这些传奇经历也成为新闻的一部分。比如美国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沃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在电视新闻崛起的时代,他带领精挑细选的报道团队率先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美国观众,进而像电子迷药一样将观众牢牢拴在电视机前。这个时代一直持续到2005年美国广播公司(ABC)彼得·詹宁斯(PeterJennings)去世。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各大电视网播放的免费节目吸引了绝大部分观众。这时候,新兴的卫星技术让付费电视走入观众视线。泰德·特纳(Ted Turner)投入巨资创建了CNN。整个80年代,蹒跚起步的CNN发展缓慢,但新技术让CNN跨越美国边境,深入世界各个角落。《世界到底怎么了》一书中有专门的章节详细叙述了特纳的敏锐眼光,以及特纳为什么与有骨头的记者属于同一类人。
描写个性 挖掘主题
《世界到底怎么了》不仅描写了有个性的人物,而且挖掘了许多有意思的专题。这本书记录了作者15年来游历30个国家的观察与思考。按照内容所涉及的地域,分为四个部分:美国、英国、西欧和亚太地区。在美国这一部分,作者描写了很多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他们为新闻事业注入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和深度,比如前文提到的CNN的创始人泰德·特纳。此外,作者在这部分探讨了许多具有争议的问题,比如烟草控制和禁止使用塑料袋。这些环境问题越来越让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为之操心,因为我们必须面对并想出解决办法。作者还仔细描绘了他在赌城拉斯维加斯的经历,这篇关于赌城兴衰的文章会让你觉得,除了眼花缭乱的纸醉金迷外,拉斯维加斯确有过人之处。
老话题的新说法
朱焱曾在英国留学,他对艾滋病、同性恋以及苏格兰的独立梦想都有深入研究和独特的理解。譬如对欧洲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卡尔·马克思广为人知的一面,而朱焱笔下的马克思略有不同,多面的人生中兼具了生动趣味和孤独苍凉。作者在布里斯托尔大学留学期间对所在的城市也进行了一番研究,他发现了“甜蜜事业中的罪恶”——奴隶贸易和蔗糖之间的联系。至于离家近一些的地方,朱焱谈到近邻日本。尽管战争记忆仍然是中日友好关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但他细致地分析了中国应如何取之所长。
天气是聊天的最好话题,但是有些人却对此忧心忡忡。如今的气候已经有了变化,世界经历着气候灾害的磨难。如此令人生畏的问题,朱焱在书中也有自己的看法。
如何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但是,获取真爱的良方或许就在眼前。作者在瑞士发现了一对婚姻美满的心理学家,并从他们那里取到寻找人生伴侣的真经。
这本书中的一些题目也不断出现在新闻里。作者朱焱以一个媒体人的视角来观察这些不断占据头条的事件。他来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以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新闻主编的身份为国内外刊物撰写了大量文章、获得了很多知名的新闻奖项。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本书不但内容引人入胜,而且反映出用国际视角思考和写作的重要性。对于其他读者来说,由于《世界到底怎么了》提供了大量一手采访素材,它为一系列国际问题供给了参考资料。
书中的一篇文章还与我有关——中国的洋面孔,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令读者有所收获。我以前从没打算来中国旅行,更别说工作了,而现在却在这里生活,有欢乐,也有挑战。我相信你也能从朱焱的写作中获得收益。期待跟你一起阅读《世界到底怎么了》。
责编:贺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