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与“文”的自觉——基于世俗美学基础上的考察

来源 :甘肃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w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赋体的兴盛是与汉代注重官能享乐的世俗美学追求相关的,其时世俗的娱乐需求是赋这种文学形式流行于时的重要动力,赋体在形式上的世俗化追求不仅适应着当时"赏心娱目"的要求,更标示着一种审美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诞生,是"文学的自觉"的先声;对赋体形式之美的尊崇加剧了六朝文学的世俗化,是其走向形式主义的渊源,也是六朝时期文学形态嬗替的关键.
其他文献
要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方法,经常地、反复地进行教育、训练,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其基本方法与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目标要细化、实际有效  学校德育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办事,要求青少年从日常行为习惯、身边小事入手开展近距离教化。  1. 分年龄进行目标认知及行为强化,不尚空谈。小学、中学等不同年龄,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不同,例如爱祖国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谱能力,对于音乐学习是必需的,但单纯的识谱教学很枯燥乏味,学生置身于死记硬背的氛围中,对兴趣的扼杀是必然的结果。那么,如何使学生识谱学习富有趣味,教师的识谱教学更为有效呢?  一、考虑实情,选择谱式  简谱和五线谱是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谱式。简谱是一种采用首调唱名的记谱法,记录单声部的歌曲非常方便,也较容易演唱。选用简谱乐谱开展教学,其便于学习与掌握。从音乐教育面向大众化这一角度看
随着广东高考改革的进行,从2016年开始由广东卷向全国卷转变,高考形势不断变化,历史学科要求也越来越高。历史学科要求考察学科素养和学科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高三学生的学科素养更显得重要。  作为农村中学高三第一线的历史教师,每年都面对一群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的高三学生。他们经常向我诉苦:“历史不知道怎么读”“知识背诵了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