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低效行为及不作为现象探析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ell0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而关于作文、作文教学,我们探索研究得也比较多,但正如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蔡伟所说:“写作教学依然是语文界公认的教学难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学生害怕写作,教师怕教写作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变。大面积提高写作教学质量,依然是水中月,镜中花。”作文教学为什么一直举步维艰,低迷不振,收效甚微?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什么一直原地踏步,提升较慢?
  
  一、原因透析: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了?
  
  基于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笔者在鄂州市几所中学进行了一项关于学生对待作文教学(课)的问卷调查(统计表见下页)。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一个铁定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没有多少学生喜欢作文课了,作文教学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显得非常乏力!面对这种现状,研究者多是从学生角度去问症开方,多是归责于学生,笔者认为这种分析问题的思维视角有失偏颇,不科学,它忽视了教的方面,这里有一个被遮蔽的事实,那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及不作为,才是导致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一)技术主义至上,作文指导思想偏失正途
  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乏力、缺钙、低效的状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者的指导思想偏离正确方向,面对应试作文及升学的压力,教师高举应试主义大旗,煞费苦心地希冀用技巧教学来帮助学生作文收获高分。然而,教者良苦用心甚至心力憔悴,但收效甚微,学生难以从写作中获得快乐,以为作文不过是用所谓的“技巧”骗取“分数”而已,从而导致作文教学滑向另一个极端——反效:学生写作兴趣、热情衰退,文章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少了真诚,多了虚伪,少了个性,多了平庸。
  
  (二)教师本身欠缺写作功底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怠于写作,老师很少有写作的习惯。如今的事实是不仅学生怕写作,而且教师也怕写作、怕作文教学,有的甚至因怕教作文而怕教语文。再者,也有很多教师本身欠缺写作能力,一拿纸笔思路阻塞,笔下也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故教师不写作,不能写作,又如何能真实地把握写作经验呢?更遑论去指导学生写作。
  (三)作文教学策略不当,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当今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随意性大。作文教学搞散打,今天强调这个,明天训练那个;今天布置一个题目,讲点写法指导,之后再评改,年级、阶段教学计划没有,体系性没有,散乱的作文教学只能是低效甚至反效的。学生必然疲于写作,写了一大摞作文本,还不知道作文是咋回事,一提起写作,心情压抑,一写起来,不成样子。
  (四)把作文教学当作阅读教学的附庸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把作文扔到一边,不理不睬,笔者认为这叫不作为现象。教师由于对新课标理念把握不准以及对教材编写体系的误读,认为作文教学无足轻重,作文教学只是阅读教学的附庸,语文教学就是搞好阅读教学,搞好了阅读教学,学生的作文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业务手册里没有了作文教学任务设计安排,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清一色的阅读教学。这种现象不仅凸显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附庸地位,而且也暴露了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不作为事实。
  
  二、回归建构:作文教学,我们应该怎么做?
  
  面对语文界作文教学的种种沉疴,作文教学,我们该怎么做?作为处于作文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需要审视教学中的种种低效行为和不作为现象,否则,我们真会断送了作文教学的前程,也真会“误了天下苍生”。因此,个人不揣浅陋,拟就作文教学,提出几项建设性意见,以期引玉,共同提升作文教学效率。
  (一)认识——什么是写作及写作的动力
  思考和解决作文的教学问题,首先就要探寻科学的作文观,笔者在此研究的是作为动词性质的作文即写作。写作是一个关涉生命意蕴,关乎生活质量,关系人生价值的过程。学生的写作是作为写作主体的言语生命的体现。写作首先源于人的心灵,源于一种言语生命意识的觉醒,因此,写作过程首先是个性言语生命用自己的语言找寻和展现言语存在的家园的过程,也是用语言守护、充盈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家园的过程。所以,学生的“言说欲、言说权”才是写作的真正动力。明确了写作的本源性及动力源问题后,任何有违言语生命的应试写作教学都是徒劳的、反效的。没有科学的作文教学理念指导,在作文教学中必然会导致作文教学过程游离学生实际写作之外,强调教师的权威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作文的目的偏离终极目标。一言以蔽之,教师不是在引导学生怎样写作文展示鲜活自我,而是教他们怎样“造文”得分数。
  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我们要用科学的写作理念来指导,作文教学应为“言语生命”、“人”服务,而不是服务于“分数”。教师应该顺应、培养学生自然的言语禀赋和性情,而不能囚禁和扭曲之。每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言语生命,他们都有言说欲和言说权。教师要转变角色,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回归作文教学课,作文理应是学生言语生命的文字展现,教师的作文教学要摒弃应试的枷锁,教者不是给框框条条教学生怎样拼凑造作文,而是尊重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用心去发现并关注每一个写作主体生命的潜能和才情,顺应、庇护、唤醒、养护言语生命的成长,促成言语生命的美丽绽放。决不能在应试的桎梏下模糊了认识,误读了写作,忽略了主体,放逐了学生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二)地位——把作文教学从阅读教学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
  众所周知,作文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现在语文教学的现实是:作文固然重要,我们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消极行为和不作为使得作文教学处于一种羞答答的地位——阅读教学的附庸,这是作文的尴尬,也是作文的悲哀。其实,阅读与作文在本质上不是一回事,有人认为阅读是写作的源泉,搞好了阅读教学就能搞好作文教学,这种假言推理是极端肤浅的。
  因此,让作文教学从疲软、缺钙的泥淖中走出来,就必须给作文教学一个合乎科学理性的地位,要打破作文教学从属阅读教学的思想束缚,还它一个合理席位:一要高度重视作文在学生一生成长中的作用,虽然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培养专业作家,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却是他们一辈子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当然能培养出作家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二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的语文素养好不好,最终的旨归还是看运用,写作能力无疑是一项最佳的评估指标。因此,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无论在宏观计划还是微观具体操作层面,都要给予作文教学足够的重视,要有作文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不仅从量上,还要从质上保证作文教学。
  (三)对策——有效作文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写作理论水平,要研读一些关于写作的专著,洞察写作的一般程序、机制和规律。同时,教师也要“下水”写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只有亲身体悟写作规律,品味写作甘苦,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作文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特级教师王栋生说:“我喜欢写作,是因为我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同样,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把这种发现和创造兴趣告诉学生……写作没有占用我多少时间,却给我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教师的写作,以其清清使人昭昭,效果自然会好。而且,教师“下水”写作,并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刊登发表,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收获一种认可和荣誉;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创建一种浓厚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笔者从教语文时经常“下水”写作,授课班级写作风气浓烈,所带学生冯莎参加全国作文大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磊睿等同学在各类作文活动中多次获奖,并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这与老师“下水”写作不无关系。
  其次,作文教学要常规化、有序化、效率化。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训练应当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学习不是循序渐进的吗?那么就需要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能有好的效果。”要改变语文教学学年、学期作文教学无计划、无序化、无效化的“三无”现象。当然我们目前尚没有一套较权威的有学科体系的作文教材。因此,教者就要探索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作文教学方案,使作文教学有抓手,有章可循。而在这方面,山东省著名特级教师赵春凤的“主体作文教学体系”,清华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翔的“绿色作文教学研究”和浙江宁波东海实验学校的“新课标下初中作文教学序列研究”等成效显著,有借鉴价值。所以,面对作文教学无本可依的状况,教师要多探索、多研究,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出击,攻克作文教学难关。
  再次,运用多种作文教学方式方法。传统作文教学一般是“教师出题,学生应命写作”方式,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以及怎样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写作状态等问题,往往被忽略,排除在作文教学方法之外。因此,无论何种作文教学法,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言说表达欲,促使他们进入最佳写作状态的问题。第一,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近自然,与社会对话,引导他们去真切感受和体验真实的生活,用“大语文”观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二,方法比知识重要,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在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筛选、整合写作的材料。作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给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第三,优化借鉴具体作文教法,当下的作文教法研究也有成果可借鉴,例如情境作文法、快乐作文法、行走作文法等,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赘述。我们可“采众家之所长为我所用”,多借鉴,多吸收有用之处。总之,作文教学方式方法选择、设计的立足点不是教师屈服应试压力单纯去训练写作技巧,而是要真正激活学生的言语生命,最终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教”的境界。
  最后,优化作文评价机制。要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去评价作文教学。第一,根据各年级段和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设计作文评估方法和内容,不能简单用《语文考试说明》中的作文相关要求代替。第二,运用多种作文评改方法,改变传统的“学生写——教师评——学生一看了之”的形式,可以进行师生共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评”不是写作的终结而是新的起点,“评”后改的第二次写作应该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关键步骤。第三,教师要优化作文评改的维度。把文章学评价和写作学评价两个维度整合起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传统的作文评价维度是文章学角度,多从主题、结构、语言、内容等角度对一篇文章进行评价,是一种静态评价策略,侧重对写作的结果分析,对写作主体的写作过程缺少窥评;而写作学评价关注的侧重点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构思能力、行文能力、修改能力,属于一种动态的评价策略,它关注的是写作的整个过程,此种评价策略会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重视写作基本素能的生成。第四,评价的终极功能是唤醒、养护、培植学生的言语写作生命。我们要树立每位学生都是言语写作天才的理念,在评价时少一点工具性多一份人文性。
  目前,中学作文灰色生态固然与社会、学校、制度、教育等因素有关,但当我们对种种摧残“污染”误导学生写作天性的因素深恶痛绝、咬牙切齿时,当我们把所有矛头指向干扰作文生态的外界时,我们不能被一个事实蒙蔽,那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和不作为,是不是应该对学生写作热情、写作能力集体滑坡的教学事件负重要责任呢?我们教者是应该带着这样的反思去重新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行为的时候了。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需要的是有效作文教学。面对重构绿色、充满活力的生态作文教学,我们任重道远,更责无旁贷!
  [作者通联:湖北鄂州市华容区临江中学]
其他文献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我总结出了如下一些体会,与广大同行朋友探讨。  读  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阅读能力的强弱,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语文积累靠什么?靠广泛地阅读。而实际情形怎样呢?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记录几乎为零。现在很多老师也都逐渐重视起课外阅读来,但大多数流于形式,只
集体备课和个体备课哪个重要?这个问题本不是个问题,当然是个体备课重要。但是现在却成了个大问题。几乎所有的学校在大会小会上都拼命强调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有些学校甚至采用查岗的办法来督促所谓的集体备课。更有甚者,喧嚣的中小学教育地界上,开始上演一出新的闹剧——集体备课展示。就是把原本应该在办公室里进行的一种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的教学研究的日常工作,搬到阶梯教室或者礼堂里的舞台上,演给领导、教研员和教师看。
余映潮先生在教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后,在语文界如何高效教学诗歌方面轰动一时,让单一的诗歌教学有了新的参考。余老师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美文联读”和“读写结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厚度,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表达经验。整堂课课堂积累丰富充实,训练活动扎实有序,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余老师这堂课的亮点毋庸置疑,但在文本解读方面是否紧扣文本,读懂作者还值得商榷。以下主要从分析课例、文本解读入手来反
《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者周劼人试做了一遍,总共15分中只拿到了1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作者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调侃:“两个问答题,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将我的文章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  这其实早不是新闻了。作家韩寒也曾“细心地完成”了针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期执行主持: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08年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对“学习需要”给予了相当的关注。本年度对“学习需要”的关注与研究来自三个层面:学者的理论探讨、学生的陈述、教师的备教策略。本文将分别从这三个层面对相关文章加以述评。    一、“学习需要”的理论
这一块一块的石头垒起来,石头就活了  活在一根红绸的牵挂里,一面黄头巾的抚爱里  一条白纱巾的亲吻里垒起的石头,让每一块石头成为象征  成为思念的母本,成为一个游子归来的理由  不远处就是雪山  就是晚霞燃烧的山峦,垒起的石头  听着雪山融化的声音,多想用一块石头  擦亮另一块石头,让一个灵魂回来  垒起来的石头  多年之后还是石头  而石头里的人已经走远  静物  这些静物,门前的一个石凳,废弃
总想谈谈的读书经历,谈谈我的读书体会,让我缅怀,挥之不去。多少年了,父亲为孩童时期的我讲解《铡美案》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当然这还不能算读书,真正的读书应该是开始于看连环画,文革时期,母亲被罚到废旧仓库劳动,角落里堆放着大量的书刊,其中就有许多连环画,它们吸引了我的眼球,也许是注定与书的缘份,我迷上了这些老少皆宜的“小人书”,从此无法收拾。我读的第一部大部头的书是《红旗飘飘》,它使我真正走进了书的
在哲学家看来,“在场”是指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具体地说,“在场”就是直接呈现在面前的事物,就是“面向事物本身”,就是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世界在语言中在场,道在语言中敞亮,而人则在语言中发现自我,确立起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本体不是封闭的、静止的、超验的彼岸世界,而是开放的、发展的、经验的、与人的存在在本质上相关联的无限敞开的澄明世界。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体获得自我意识、逐步
案例呈现:  师:(朱自清《匆匆》导入)什么太匆匆呢?  生:(异口同声)时间。  师:是啊,时间太匆匆,生命太匆匆,我们怎么把握住有限的生命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答案。  (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后,要求5分钟浏览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准备复述故事情节。两名学生复述,教师稍加指导,复述基本完整。下面进入精读阶段。教学过程有所省略。)  师: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呢?  生(1)
《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更多了,自主实践探索的能力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其广度和深度。    一、广度    1、在学科广泛渗透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