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在学生的学习中,“问题”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所以其作用不容忽视. 教师教学中应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数学问题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兴奋与快乐,使学生成为会思考、会创造的学习主人.
一、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激发思维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外部世界,从而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清晰的表象. 为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结合教学素材,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并理解知识.
在认识到长方体有6个面后,提问并引导学生观察:面与面之间有何关系?通过观察:有3组相对的面. 引导:用手指一指相对的面,加深对3组相对的面的认识. 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证明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小组带着问题合作,想办法论证. 如 ① 量出相对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计算出面积;② 把相对的面剪下来(纸盒子)进行合并验证.
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从感性的经验(长方体的相对两个面的面积相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相对的面是完全一样的). 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符合思维发展规律,效果较好.
二、引导学生存疑思疑,激发思维
1. 创设情境设疑
如学习“商不变的规律”前,创设情境:猴王给小猴分桃,猴王拿出2只桃子说:“今天每人两只桃子. ”有小猴子提出:“大王,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那么这样,给你们4个分8只桃子!”又有小猴说:“还是太少了!”猴王又说:“这次给你们8个分16只桃子,这下满意了吗?”小猴们皆大欢喜.
教师请学生思考:3次分桃的结果一样吗?猴王3次拿出的桃子都不一样,结果怎么会一样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这样在故事的情境中设疑,能激发学生兴趣,投入到新课的学习.
2. 借助联想设疑
在学习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联想从而产生疑问,进而产生解疑的欲望. 如学习“分数基本性质”时,出示三个除法算式:2 ÷ 4,4 ÷ 8,8 ÷ 16. 教师启发学生:“能根据以前的知识,不用计算就能判断三个算式结果的大小吗?”“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能判断这三个算式相等. ”与学生一起复习了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后说:“除法与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除法中既然有这样的性质,那么在分数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如果有,会是怎样的呢?”
这样借助学生已有知识设疑,引起学生联想,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学习.
三、启发学生质疑思辨,启迪思维
“质疑”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地、灵动地思維,通过质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养成多思善问的良好习惯.
1. 直接适时质疑
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结合教学内容,可提出下面的问题:(1)小数的末尾和一个数的末尾一样吗?为什么?(2)小数的末尾和小数点后面一样吗?为什么?通过两个问题的引导,加深学生对小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2. 大胆发现问题
如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含义,教师在教学画角(用量角器)时,有意画出这样一个角“ ”让学生观察,看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角是由同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老师所画的尽管看上去很像角,但有一条边是线段,因此在画角时要过这一点延长,才能符合要求.
3. 尊重学生见解
作为教师,除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和机会引导学生质疑,还必须注意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见解,创设民主的学习气氛,力求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四、辅导学生运用对比、发展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由于异分母的加减法的基础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6. 在第一步中找两个最简分数,分别求出和与差. 独立组题,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呢?
7. 引导学生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1)通分;(2)计算;(3)化简.
通过对比,学生能够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如能从学生发展考虑,为学生思维发展着想,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教法,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激发思维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外部世界,从而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清晰的表象. 为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结合教学素材,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并理解知识.
在认识到长方体有6个面后,提问并引导学生观察:面与面之间有何关系?通过观察:有3组相对的面. 引导:用手指一指相对的面,加深对3组相对的面的认识. 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证明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小组带着问题合作,想办法论证. 如 ① 量出相对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计算出面积;② 把相对的面剪下来(纸盒子)进行合并验证.
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从感性的经验(长方体的相对两个面的面积相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相对的面是完全一样的). 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符合思维发展规律,效果较好.
二、引导学生存疑思疑,激发思维
1. 创设情境设疑
如学习“商不变的规律”前,创设情境:猴王给小猴分桃,猴王拿出2只桃子说:“今天每人两只桃子. ”有小猴子提出:“大王,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那么这样,给你们4个分8只桃子!”又有小猴说:“还是太少了!”猴王又说:“这次给你们8个分16只桃子,这下满意了吗?”小猴们皆大欢喜.
教师请学生思考:3次分桃的结果一样吗?猴王3次拿出的桃子都不一样,结果怎么会一样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这样在故事的情境中设疑,能激发学生兴趣,投入到新课的学习.
2. 借助联想设疑
在学习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联想从而产生疑问,进而产生解疑的欲望. 如学习“分数基本性质”时,出示三个除法算式:2 ÷ 4,4 ÷ 8,8 ÷ 16. 教师启发学生:“能根据以前的知识,不用计算就能判断三个算式结果的大小吗?”“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能判断这三个算式相等. ”与学生一起复习了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后说:“除法与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除法中既然有这样的性质,那么在分数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如果有,会是怎样的呢?”
这样借助学生已有知识设疑,引起学生联想,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学习.
三、启发学生质疑思辨,启迪思维
“质疑”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地、灵动地思維,通过质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养成多思善问的良好习惯.
1. 直接适时质疑
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结合教学内容,可提出下面的问题:(1)小数的末尾和一个数的末尾一样吗?为什么?(2)小数的末尾和小数点后面一样吗?为什么?通过两个问题的引导,加深学生对小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2. 大胆发现问题
如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含义,教师在教学画角(用量角器)时,有意画出这样一个角“ ”让学生观察,看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角是由同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老师所画的尽管看上去很像角,但有一条边是线段,因此在画角时要过这一点延长,才能符合要求.
3. 尊重学生见解
作为教师,除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和机会引导学生质疑,还必须注意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见解,创设民主的学习气氛,力求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四、辅导学生运用对比、发展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由于异分母的加减法的基础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6. 在第一步中找两个最简分数,分别求出和与差. 独立组题,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呢?
7. 引导学生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1)通分;(2)计算;(3)化简.
通过对比,学生能够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如能从学生发展考虑,为学生思维发展着想,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教法,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