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2月底至5月,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大型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回顾展,对这位美国波普艺术大师一生的创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在展览中,利希滕斯坦标志性的漫画风格画作占据了重要地位。利希滕斯坦的绘画或雕刻作品多引用漫画、日用品、广告以及美术史上经典作品,将其转化成自己独创的技法与风格,晚年曾尝试创作中国式网点山水画,被誉为“创造纯粹的美国新绘画”。
卡通连环画
1961年对利希滕斯坦来说,是他艺术生涯的一个突破点,他的第一件波普作品《看!米琪!》——唐老鸭的鱼钩挂在自己的夹克上,却还想着自己钓了一条大鱼,遭到米奇的嘲笑。这个形象的灵感来自于他的小儿子,儿子指着一本唐老鸭漫画书说:“爸爸,我敢说你画不出比那个更好的,是不是?”利希滕斯坦于是想到挪用此形象到自己的作品中,称之为他的“第一幅不含表现性的绘画”。
那时,他赴新泽西州新不伦瑞克拉特格斯大学格拉斯学院执教不久,遇到艾伦·卡普罗等偶发艺术家,与他们的接触激发了他对卡通图像的兴趣。19世纪的插画艺术和米罗等现代主义艺术家对动物的拟人化表现也给了他很大影响。他注意到那些备受青睐的漫画家与毕加索、克利等画家的风格非常相似,并对波普图像产生强烈兴趣。20世纪60年代初期,抽象表现主义的气数已经接近终点,战后的节制与紧张气氛也一度被消费社会的富裕繁荣和肯尼迪时代的乐观主义所取代,作为波普艺术的主要代表,利希滕斯坦和安迪·沃霍尔、韦塞尔曼、罗森奎斯特一样,遵从“艺术应反映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应表现在艺术之中”这一艺术主张,以非个性的方式来处理日常生活的形象,“挪用”这些元素来创作出自己的艺术作品。
《看!米琪!》之后,他创作出6件波普作品,都由人们所熟知的口香糖包装纸和卡通形象而来。他的个人风格由此确立下来,最初以漫画艺术家杰克·克比尔和DC漫画公司的拉斯·西斯、托尼·阿布鲁佐、欧文·诺维克等艺术家的匿名作品为基础,将连环画原作中的构图与人物形象复制下来,用丙烯颜料将它们放大,通过平涂色块和准确结实的黑色线描将它们置于画布,廉价彩色印刷工艺中的网点复制更是他的一大特色,以突出连环漫画的通俗文化色彩,作品多冠以以幽默、讽刺和戏谑的标题和对话框,有着极强的广告趣味,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浓厚的商业文化和时代特征。
连环画和商业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是利希滕斯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其中的许多作品成为他创作盛期的代表之作。收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馆的《女孩与球》是画家1961年根据宾夕法尼亚州可诺山区的度假村广告为原型进行创作的。他声称:“这种绘画不是机械仿制品,我的作品与报刊漫画不同,我创作的是形式,而报刊漫画不是。”
备受争议
1962年,利希滕斯坦在纽约里奥·卡斯特里画廊举办个展,轰动一时,开展前所有的作品就已经被知名收藏家抢购一空,商业印刷与漫画更加紧密联系起来,由此他享誉国际艺术界。接下来的35年,利希滕斯坦走在美国艺术世界的最前沿。《喷射》、《当我开火》、《绝望》等作品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其中Whaam!是从DC漫画公司发行的一本连环漫画《美国勇士》而来,作品描述了一架战斗机将火箭射入敌机引起爆炸,红黄色的烟雾弥漫。拟声刻字“Whaam!”及标题“我按下开火按钮……火箭在我面前闪耀着划过天空”更添讽刺意味。著名漫画家阿特·斯皮格曼这样评价:“利希滕斯坦对漫画的贡献与安迪·沃霍尔对罐头的贡献不相上下。”
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向美国流行文化出卖灵魂的艺术家,这种对漫画卡通形象的挪用,是主流艺术对前者的蔑视。因此他的作品也遭到猛烈的批评和抨击,曾有艺术评论家在《时代杂志》上撰文,说他是“美国最差的艺术家之一”,把他的绘画作品形容成“艺术界中一文不值的挪用品”。还有人评价“利希滕斯坦的绘画作品无知、恶劣、赶时髦、令人恶心——是目前最轰动一时的事物”。利希滕斯坦这样回应:“我的作品是一种批判继承,用任何理性的观点去看都是不合理的。”并声明这些画面的形式表达远甚于内容呈现,选择这些主题也是因为其符合所要表现的色彩、线条和构图的需要。
实际上,利希滕斯坦从1951年从事波普艺术起,即开始尝试抽象表现主义。他从毕加索、布拉克、米罗、康定斯基、克利和蒙德里安的作品中提取绘画元素,形成了其第一批较为成熟的作品“美国文化”系列(1951~1956),包括美国边境历史、堡内拉勒米的西部征服及美洲印第安人的题材。他以立体主义的手法重塑了新古典主义大师约翰·范德林的作品《简麦克雷之死》。1951年,他移居克利夫兰,并在纽约查尔巴赫画廊举办个展,可惜不太成功。于是利希滕斯坦开始尝试转向一种更具装饰性的风格,后向洛可可主义靠拢。1957年前后,利希滕斯坦放弃了美国历史的主题,从通俗题材中寻求出路。于是有了后来的《看!米琪!》。
利希滕斯坦的这种戏谑的漫画风格延续至1964年。60年代后期,他开始打破挪用通俗题材的做法,构思自己的创作主题,这些关于静物和风景的创作与其早期作品大相径庭,印刷元素开始大行其道。1961年至1968年,他创作了70幅风格和主题都颇为新奇的“黑白”描,以及大量寓意相近的“黑白”画作品。除了绘画,他还进行版画创作,他的第一个凸版印刷作品《三明治和苏打》进一步探索了合成材料、丝网印刷的媒介作用,而《海景》在印刷技术上的创新加上精美的制图,他的名气越来越大。1966年,他成为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办展览的第一个美国人。
多元化
作为一个以美式漫画建立名声的艺术家,利希滕斯坦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多方面。他就读纽约高中时,就开始自学素描和油画。20世纪30年代是爵士乐的时代,年轻的利希滕斯坦常模仿画家本·夏恩,以爵士音乐家作为肖像画模特。利希滕斯坦后来最好的作品之一《萦绕幻想的旋律》的主角便是一个金发碧眼爵士歌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他还在欧洲担任制图员,并接触到各种欧洲艺术,为后来的版画创作打下了基础。60年代晚期,利希滕斯坦还开始探索装饰主义雕塑。在1970年代中期的青铜雕塑中,利希滕斯坦以人们所熟知的物品为创作对象,将绘画中的线性因素运用进来,以三维的形式创作出有平面效果的形象。并在90年代受邀创作公共雕塑作品。
除此之外,1970年,利希滕斯坦还受洛杉矶艺术博物馆邀请,在环球电影制片厂的资助下创作了一个海洋题材的影片。但利希滕斯坦在拍摄结束后便对录像艺术失去了兴趣,仍把注意力集中在绘画创作方面,对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和纯粹表现主义等20世纪绘画风格都有涉猎。利希滕斯坦70年代的作品多为静物,画面看似杂乱无章,却有着典型的利希滕斯坦符号,带给观众无限的联想,最重要的作品便是1970~1972年的“镜子”系列,如《椭圆镜子2号》明确质疑了具象艺术,认为其不能完全反映现实。
到80年代,利希滕斯坦的绘画风格更加多元化,将早期作品中的各种元素结合起来,最著名的是“艺术家工作室”系列。而1979~1981年的超现实波普艺术作品都是聚焦美国本土,早期的美洲印第安人题材再次出现。90年代裸体成为利希滕斯坦绘画中常见的主题,如1995年创作的拼贴画《裸体与红衬衫》。
利希滕斯坦被誉为美国20世纪艺坛影响力最大的波普艺术家之一,他73岁死于肺炎,最后他说的是:“好吧,我要走了。”他保持着幽默和前瞻性,一直到最后。
“我的作品无关形式,它是关于‘看’的。”利希滕斯坦的意义不在于一个流派,而在于为波普艺术提供了一个持续不变的观念,关于高低艺术、原创和抄袭、严肃和戏谑、讽刺和赞扬、机械和手工、创造和复制等艺术的讨论。尽管70年代以后,许多艺术家逐渐脱离了波普风格,但是作为一种态度和方式,波普的部分内涵一直在美国和世界艺术中演变和延伸。
卡通连环画
1961年对利希滕斯坦来说,是他艺术生涯的一个突破点,他的第一件波普作品《看!米琪!》——唐老鸭的鱼钩挂在自己的夹克上,却还想着自己钓了一条大鱼,遭到米奇的嘲笑。这个形象的灵感来自于他的小儿子,儿子指着一本唐老鸭漫画书说:“爸爸,我敢说你画不出比那个更好的,是不是?”利希滕斯坦于是想到挪用此形象到自己的作品中,称之为他的“第一幅不含表现性的绘画”。
那时,他赴新泽西州新不伦瑞克拉特格斯大学格拉斯学院执教不久,遇到艾伦·卡普罗等偶发艺术家,与他们的接触激发了他对卡通图像的兴趣。19世纪的插画艺术和米罗等现代主义艺术家对动物的拟人化表现也给了他很大影响。他注意到那些备受青睐的漫画家与毕加索、克利等画家的风格非常相似,并对波普图像产生强烈兴趣。20世纪60年代初期,抽象表现主义的气数已经接近终点,战后的节制与紧张气氛也一度被消费社会的富裕繁荣和肯尼迪时代的乐观主义所取代,作为波普艺术的主要代表,利希滕斯坦和安迪·沃霍尔、韦塞尔曼、罗森奎斯特一样,遵从“艺术应反映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应表现在艺术之中”这一艺术主张,以非个性的方式来处理日常生活的形象,“挪用”这些元素来创作出自己的艺术作品。
《看!米琪!》之后,他创作出6件波普作品,都由人们所熟知的口香糖包装纸和卡通形象而来。他的个人风格由此确立下来,最初以漫画艺术家杰克·克比尔和DC漫画公司的拉斯·西斯、托尼·阿布鲁佐、欧文·诺维克等艺术家的匿名作品为基础,将连环画原作中的构图与人物形象复制下来,用丙烯颜料将它们放大,通过平涂色块和准确结实的黑色线描将它们置于画布,廉价彩色印刷工艺中的网点复制更是他的一大特色,以突出连环漫画的通俗文化色彩,作品多冠以以幽默、讽刺和戏谑的标题和对话框,有着极强的广告趣味,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浓厚的商业文化和时代特征。
连环画和商业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是利希滕斯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其中的许多作品成为他创作盛期的代表之作。收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馆的《女孩与球》是画家1961年根据宾夕法尼亚州可诺山区的度假村广告为原型进行创作的。他声称:“这种绘画不是机械仿制品,我的作品与报刊漫画不同,我创作的是形式,而报刊漫画不是。”
备受争议
1962年,利希滕斯坦在纽约里奥·卡斯特里画廊举办个展,轰动一时,开展前所有的作品就已经被知名收藏家抢购一空,商业印刷与漫画更加紧密联系起来,由此他享誉国际艺术界。接下来的35年,利希滕斯坦走在美国艺术世界的最前沿。《喷射》、《当我开火》、《绝望》等作品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其中Whaam!是从DC漫画公司发行的一本连环漫画《美国勇士》而来,作品描述了一架战斗机将火箭射入敌机引起爆炸,红黄色的烟雾弥漫。拟声刻字“Whaam!”及标题“我按下开火按钮……火箭在我面前闪耀着划过天空”更添讽刺意味。著名漫画家阿特·斯皮格曼这样评价:“利希滕斯坦对漫画的贡献与安迪·沃霍尔对罐头的贡献不相上下。”
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向美国流行文化出卖灵魂的艺术家,这种对漫画卡通形象的挪用,是主流艺术对前者的蔑视。因此他的作品也遭到猛烈的批评和抨击,曾有艺术评论家在《时代杂志》上撰文,说他是“美国最差的艺术家之一”,把他的绘画作品形容成“艺术界中一文不值的挪用品”。还有人评价“利希滕斯坦的绘画作品无知、恶劣、赶时髦、令人恶心——是目前最轰动一时的事物”。利希滕斯坦这样回应:“我的作品是一种批判继承,用任何理性的观点去看都是不合理的。”并声明这些画面的形式表达远甚于内容呈现,选择这些主题也是因为其符合所要表现的色彩、线条和构图的需要。
实际上,利希滕斯坦从1951年从事波普艺术起,即开始尝试抽象表现主义。他从毕加索、布拉克、米罗、康定斯基、克利和蒙德里安的作品中提取绘画元素,形成了其第一批较为成熟的作品“美国文化”系列(1951~1956),包括美国边境历史、堡内拉勒米的西部征服及美洲印第安人的题材。他以立体主义的手法重塑了新古典主义大师约翰·范德林的作品《简麦克雷之死》。1951年,他移居克利夫兰,并在纽约查尔巴赫画廊举办个展,可惜不太成功。于是利希滕斯坦开始尝试转向一种更具装饰性的风格,后向洛可可主义靠拢。1957年前后,利希滕斯坦放弃了美国历史的主题,从通俗题材中寻求出路。于是有了后来的《看!米琪!》。
利希滕斯坦的这种戏谑的漫画风格延续至1964年。60年代后期,他开始打破挪用通俗题材的做法,构思自己的创作主题,这些关于静物和风景的创作与其早期作品大相径庭,印刷元素开始大行其道。1961年至1968年,他创作了70幅风格和主题都颇为新奇的“黑白”描,以及大量寓意相近的“黑白”画作品。除了绘画,他还进行版画创作,他的第一个凸版印刷作品《三明治和苏打》进一步探索了合成材料、丝网印刷的媒介作用,而《海景》在印刷技术上的创新加上精美的制图,他的名气越来越大。1966年,他成为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办展览的第一个美国人。
多元化
作为一个以美式漫画建立名声的艺术家,利希滕斯坦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多方面。他就读纽约高中时,就开始自学素描和油画。20世纪30年代是爵士乐的时代,年轻的利希滕斯坦常模仿画家本·夏恩,以爵士音乐家作为肖像画模特。利希滕斯坦后来最好的作品之一《萦绕幻想的旋律》的主角便是一个金发碧眼爵士歌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他还在欧洲担任制图员,并接触到各种欧洲艺术,为后来的版画创作打下了基础。60年代晚期,利希滕斯坦还开始探索装饰主义雕塑。在1970年代中期的青铜雕塑中,利希滕斯坦以人们所熟知的物品为创作对象,将绘画中的线性因素运用进来,以三维的形式创作出有平面效果的形象。并在90年代受邀创作公共雕塑作品。
除此之外,1970年,利希滕斯坦还受洛杉矶艺术博物馆邀请,在环球电影制片厂的资助下创作了一个海洋题材的影片。但利希滕斯坦在拍摄结束后便对录像艺术失去了兴趣,仍把注意力集中在绘画创作方面,对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和纯粹表现主义等20世纪绘画风格都有涉猎。利希滕斯坦70年代的作品多为静物,画面看似杂乱无章,却有着典型的利希滕斯坦符号,带给观众无限的联想,最重要的作品便是1970~1972年的“镜子”系列,如《椭圆镜子2号》明确质疑了具象艺术,认为其不能完全反映现实。
到80年代,利希滕斯坦的绘画风格更加多元化,将早期作品中的各种元素结合起来,最著名的是“艺术家工作室”系列。而1979~1981年的超现实波普艺术作品都是聚焦美国本土,早期的美洲印第安人题材再次出现。90年代裸体成为利希滕斯坦绘画中常见的主题,如1995年创作的拼贴画《裸体与红衬衫》。
利希滕斯坦被誉为美国20世纪艺坛影响力最大的波普艺术家之一,他73岁死于肺炎,最后他说的是:“好吧,我要走了。”他保持着幽默和前瞻性,一直到最后。
“我的作品无关形式,它是关于‘看’的。”利希滕斯坦的意义不在于一个流派,而在于为波普艺术提供了一个持续不变的观念,关于高低艺术、原创和抄袭、严肃和戏谑、讽刺和赞扬、机械和手工、创造和复制等艺术的讨论。尽管70年代以后,许多艺术家逐渐脱离了波普风格,但是作为一种态度和方式,波普的部分内涵一直在美国和世界艺术中演变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