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以超乎寻常的担当和气魄,以对待兄弟朋友的真诚和无私,从各个方面帮助非洲人民摆脱饥饿和贫困。其中,在农业方面成效显著。杂交水稻鼓起了许多非洲人民的“米袋子”,一项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就可能改变一个地方的农业面貌。
然而,那些在非洲传播中国力量,给非洲带去希望的人是谁?他又有怎样妙趣横生的经历,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靠天吃饭”
走进姚震球的办公室,正对着办公桌的墙上挂着一张非洲地图。地图上零散地贴着一些小红旗,数数共有21面。他说,每一个贴有小红旗的地方,就是一个种有杂交水稻的非洲国家。
21个国家,姚震球去过11个。作为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他犹如吹动希望的那股劲风,要将“中国力量”传播到非洲的每一片土地。
姚震球在非洲,每到一个国家,会先进行市场调查。同时,他也需要寻找适宜种植杂交水稻的土地。这项工作容易也困难。容易是因为非洲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种植水稻优势明显;而难在于,非洲国家基础设施薄弱,水稻受灾严重。
“我第一次看到那里的农民种水稻,我就想,还有这种操作?”非洲的气候分为旱季和雨季,在雨季来临之前,农民便着手种水稻了。他们先点一把火,将地里的树、草、灌木烧掉,然后依次挖一个个小坑,把种子扔进坑里,等到成熟再来收割。因为缺少护理,水稻亩产量极低。“刚开始,我老是给他们提建议,后來就不提了。”姚震球说,对于他的建议,农民总是拒绝,这曾让他十分费解。
但很快,姚震球便知晓了答案。“非洲的基础设施太差了。”他感慨,“我们中国种水稻,你投入了成本,亩产多少是可以预估的,在非洲就不能。”姚震球发现,非洲的很多农田里没有排灌设施,农民的水稻种得再多、再好,一场暴雨过后也会全部冲走,什么也留不下。农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下暴雨,种的时候投入越多,下暴雨后损失的就越多,所以只能如此操作,真正是“靠天吃饭”。
联手进军尼日利亚
2016年,尼日利亚李氏集团有意引进中国的杂交水稻,通过湖南省商务厅的牵线搭桥,袁氏种业与李氏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姚震球因此前往非洲尼日利亚。
“在尼日利亚,我们为了确认一块适合种植杂交水稻的土地,根据他们农业部官员提供的信息,动身前往尼日尔州。”回想起那段经历,姚震球苦笑不已。原本计划来回5个小时的车程,足足耗费了19个小时。“他们的路被水冲得坑坑洼洼,极不好走。”姚震球形容,人坐在车上只感觉摇摇晃晃,像坐牛车。“路上经过的桥有的还是木桥,我问桥的安全性,当地人只说习惯就好。”
姚震球也差不多习惯了。有一次,他和同事在尼日利亚坐车赶路,经过沙漠边缘地区时,司机忽然停车,转头朝他们“乌拉乌拉”地说着什么。几人还未回过神,翻译惊呼“沙尘暴来了”。话音刚落,姚震球便看到黄沙滚滚而来,一行人只好捂住口鼻,关上车窗躲避。等到一切平息时,姚震球已经满身黄沙。“当时竟然觉得这种体验还不错!”姚震球大笑。
好在所有的辛苦都有所回报。袁氏种业的杂交水稻在尼日利亚第一次收获就达到了7.5吨/公顷,大大超出了预期的5吨/公顷。随着技术员对当地气候、情况越来越了解,产量还在逐次上升,现已达到9.8吨/公顷。2019年,尼日利亚李氏集团和袁氏种业将在中非经贸博览会上签订合作协议。
“非洲很多国家都对杂交水稻感兴趣,向我们发出邀请,但有的国家正值内乱,有的则出现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我们不得不暂避风头。”姚震球表示,每接触一个非洲国家,他都要在网上“做功课”,同时积极和当地政府,以及中国驻非机构沟通、协调,确保团队成员的安全。
感受非洲人民的淳朴
中国与非洲虽相距遥远,但万水千山不能阻断双方的友谊与合作。神奇的杂交水稻,将中非人民的心连接在了一起。在这一点上,姚震球感触颇深。
“走进一间房,四面都是墙,抬头见老鼠,低头见蟑螂。”有一次,在马达加斯加,姚震球受邀前往当地农户家中拜访。他推开门,一股刺鼻气味迎面而来。屋内没有窗户,光线很暗,靠着墙的地方在黑暗中亮着十几双眼睛,仔细一看全是小孩子。“当时我就想到了小燕子在《还珠格格》中做的这首诗,不能再贴切了。”这是真正的“家徒四壁”。
临走时,农户执意要送他们一些农产品。那是一编织袋的花生,自家田里产的,颗颗圆润饱满。“当时我怎么都不肯收。”姚震球说。这样的“小礼物”,在中国是最平常不过的人情往来,可对非洲的农户来说,它的意义更为深重。
有一年在肯尼亚,公司请当地的农民帮忙试种杂交水稻,等到水稻成熟时,姚震球和同事去验收,发现水稻长势极好,每公顷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4吨。
“我们很高兴,要给他们一些劳务费,可他们执意不收。”通过翻译,姚震球才明白,当地的农民认为,姚震球一行将杂交水稻这样好的东西带到肯尼亚,已经是莫大的馈赠,无论如何都没有收钱的道理。“那时也挺感动的,这些农民特别淳朴。”
“我们的杂交水稻在非洲,平均增产是30%以上,如果加上我们的技术和管理,至少是1倍以上。”姚震球介绍,目前每年水稻种植面积在150 万公顷左右,单产为2~3吨/公顷,每年的粮食缺口在20万~40万吨。按照杂交水稻比当地常规稻增产3吨/公顷以上计算,推广20万公顷杂交水稻,即可解决粮食自给问题。
目前,袁氏种业已通过多种合作模式,向全世界推广杂交水稻。“下阶段,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公司将与海外机构开展深度科研合作,以促进杂交水稻在非洲等海外国家的本地化生产及本地化育种。”姚震球说。
然而,那些在非洲传播中国力量,给非洲带去希望的人是谁?他又有怎样妙趣横生的经历,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靠天吃饭”
走进姚震球的办公室,正对着办公桌的墙上挂着一张非洲地图。地图上零散地贴着一些小红旗,数数共有21面。他说,每一个贴有小红旗的地方,就是一个种有杂交水稻的非洲国家。
21个国家,姚震球去过11个。作为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他犹如吹动希望的那股劲风,要将“中国力量”传播到非洲的每一片土地。
姚震球在非洲,每到一个国家,会先进行市场调查。同时,他也需要寻找适宜种植杂交水稻的土地。这项工作容易也困难。容易是因为非洲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种植水稻优势明显;而难在于,非洲国家基础设施薄弱,水稻受灾严重。
“我第一次看到那里的农民种水稻,我就想,还有这种操作?”非洲的气候分为旱季和雨季,在雨季来临之前,农民便着手种水稻了。他们先点一把火,将地里的树、草、灌木烧掉,然后依次挖一个个小坑,把种子扔进坑里,等到成熟再来收割。因为缺少护理,水稻亩产量极低。“刚开始,我老是给他们提建议,后來就不提了。”姚震球说,对于他的建议,农民总是拒绝,这曾让他十分费解。
但很快,姚震球便知晓了答案。“非洲的基础设施太差了。”他感慨,“我们中国种水稻,你投入了成本,亩产多少是可以预估的,在非洲就不能。”姚震球发现,非洲的很多农田里没有排灌设施,农民的水稻种得再多、再好,一场暴雨过后也会全部冲走,什么也留不下。农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下暴雨,种的时候投入越多,下暴雨后损失的就越多,所以只能如此操作,真正是“靠天吃饭”。
联手进军尼日利亚
2016年,尼日利亚李氏集团有意引进中国的杂交水稻,通过湖南省商务厅的牵线搭桥,袁氏种业与李氏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姚震球因此前往非洲尼日利亚。
“在尼日利亚,我们为了确认一块适合种植杂交水稻的土地,根据他们农业部官员提供的信息,动身前往尼日尔州。”回想起那段经历,姚震球苦笑不已。原本计划来回5个小时的车程,足足耗费了19个小时。“他们的路被水冲得坑坑洼洼,极不好走。”姚震球形容,人坐在车上只感觉摇摇晃晃,像坐牛车。“路上经过的桥有的还是木桥,我问桥的安全性,当地人只说习惯就好。”
姚震球也差不多习惯了。有一次,他和同事在尼日利亚坐车赶路,经过沙漠边缘地区时,司机忽然停车,转头朝他们“乌拉乌拉”地说着什么。几人还未回过神,翻译惊呼“沙尘暴来了”。话音刚落,姚震球便看到黄沙滚滚而来,一行人只好捂住口鼻,关上车窗躲避。等到一切平息时,姚震球已经满身黄沙。“当时竟然觉得这种体验还不错!”姚震球大笑。
好在所有的辛苦都有所回报。袁氏种业的杂交水稻在尼日利亚第一次收获就达到了7.5吨/公顷,大大超出了预期的5吨/公顷。随着技术员对当地气候、情况越来越了解,产量还在逐次上升,现已达到9.8吨/公顷。2019年,尼日利亚李氏集团和袁氏种业将在中非经贸博览会上签订合作协议。
“非洲很多国家都对杂交水稻感兴趣,向我们发出邀请,但有的国家正值内乱,有的则出现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我们不得不暂避风头。”姚震球表示,每接触一个非洲国家,他都要在网上“做功课”,同时积极和当地政府,以及中国驻非机构沟通、协调,确保团队成员的安全。
感受非洲人民的淳朴
中国与非洲虽相距遥远,但万水千山不能阻断双方的友谊与合作。神奇的杂交水稻,将中非人民的心连接在了一起。在这一点上,姚震球感触颇深。
“走进一间房,四面都是墙,抬头见老鼠,低头见蟑螂。”有一次,在马达加斯加,姚震球受邀前往当地农户家中拜访。他推开门,一股刺鼻气味迎面而来。屋内没有窗户,光线很暗,靠着墙的地方在黑暗中亮着十几双眼睛,仔细一看全是小孩子。“当时我就想到了小燕子在《还珠格格》中做的这首诗,不能再贴切了。”这是真正的“家徒四壁”。
临走时,农户执意要送他们一些农产品。那是一编织袋的花生,自家田里产的,颗颗圆润饱满。“当时我怎么都不肯收。”姚震球说。这样的“小礼物”,在中国是最平常不过的人情往来,可对非洲的农户来说,它的意义更为深重。
有一年在肯尼亚,公司请当地的农民帮忙试种杂交水稻,等到水稻成熟时,姚震球和同事去验收,发现水稻长势极好,每公顷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4吨。
“我们很高兴,要给他们一些劳务费,可他们执意不收。”通过翻译,姚震球才明白,当地的农民认为,姚震球一行将杂交水稻这样好的东西带到肯尼亚,已经是莫大的馈赠,无论如何都没有收钱的道理。“那时也挺感动的,这些农民特别淳朴。”
“我们的杂交水稻在非洲,平均增产是30%以上,如果加上我们的技术和管理,至少是1倍以上。”姚震球介绍,目前每年水稻种植面积在150 万公顷左右,单产为2~3吨/公顷,每年的粮食缺口在20万~40万吨。按照杂交水稻比当地常规稻增产3吨/公顷以上计算,推广20万公顷杂交水稻,即可解决粮食自给问题。
目前,袁氏种业已通过多种合作模式,向全世界推广杂交水稻。“下阶段,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公司将与海外机构开展深度科研合作,以促进杂交水稻在非洲等海外国家的本地化生产及本地化育种。”姚震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