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令信息社会里,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我国教育体制全面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现代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创设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更具深远的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Webquest教学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性学习。把它们运用到教学中是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下面主要讲述什么是Webquest和建构主义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网络教学 教育信息化 Webquest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也可译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识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
二、什么是Webquest
Webquest是1995年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博士和汤姆,马奇创建了一种课程计划,由于该课程计划和因特网密切相关,所以他们将其命为“Webquest”。Webquest是—个以探究为取向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习者所接触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都来自因特网。简单地说,Webquest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
三、如何把Webquest、建构主义运用到教学当中
(一)时代背景。
目前高中阶段开设的研究性课程,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体现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学习环境要求。现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把学生作为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主体,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处理信息的工具来使用。这种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就是Webquest,而这些正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新生物。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走在改革的前列,充分利用网络教室的优势,带头走信息化教育的道路。
(二)对教师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应有一个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
(三)在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设计,都应根据职高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个中心进行。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起的教学模式,着重强调指出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
1、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观基本上否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为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在学的意义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而在教的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明确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积极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学信息资源激发、培养学生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这种主动性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建构主义的这一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
现代的教学观念,教学已不是一种知识的传输过程,而是一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究的过程。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活动背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建构自己的判断和信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把握住学生探究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碰到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意见。这种通过高级思维所进行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知识对学习表现出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判断性,知识的对错会牵动他们的神经,激发他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
3、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获取知识不是目的,运用知识只是一般效用,知识的创新和生产才是创造财富,创造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创造性人人皆有,至少创造性潜能人皆有之;创造性没有等级,任何创造性产品的结构都是新颖而又独特的。在学习过程中应多给于肯定和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每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创造潜能,但都被隐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如果没有适当的条件去激发,它就不可能释放和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弘扬主体,帮助他们找回自信,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创造的空间,使求知的过程成为不断改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学会创造知识,学会生产知识,丰富情感世界,服务于人类社会。
(四)Webquest在教学中的运用。
Webquest作为先进课程理念,实质上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开展了实践应用,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有了自己的校园网,这给Webquest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Webquest基本設计模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
1、利用引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webpuest中,引言的提出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设计引言就是通过引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基石,也是激发创新的原动力。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认识就快,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
2、精心设计任务。
一个好的Webquest,首先要有相对明确的任务,精心设计任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望,完成任务的成就感。给学生设置任务的情境,提出挑战性的任务。提供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想象、概括研究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程的设计以网络环境下探究活动为主,并提供相关帮助。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教师仅是这个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当然,由于学生自觉性较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可能会出现有些学生利用网络做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的现象,这时教师就是这个过程的管理者和监督者。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扩大了讨论和交流的领域。但是,正是因为网络的信息量大,内容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迷失方向,所以,可以在“资源”栏里给学生整合一些有帮助的信息站点和页面索引,同时提醒他们可以不局限于这些限制,可以自己运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
5、利用评价和结论,尽量多给予肯定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评价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在评价时应注意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评价。结论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直接体现,表明学生通过学习学到了什么,也可以作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小结、将所学知识拓展到其它领域的起点。
总之,现代课程理念强调学习者主体作用,主张自主、协作、探究、实践学习。教学应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不仅要理解并运用教学设计理论,重要的还要掌握并运用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和WebQuest等教学模式来设计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薛维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Webquest教学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性学习。把它们运用到教学中是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下面主要讲述什么是Webquest和建构主义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网络教学 教育信息化 Webquest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也可译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识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
二、什么是Webquest
Webquest是1995年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博士和汤姆,马奇创建了一种课程计划,由于该课程计划和因特网密切相关,所以他们将其命为“Webquest”。Webquest是—个以探究为取向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习者所接触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都来自因特网。简单地说,Webquest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
三、如何把Webquest、建构主义运用到教学当中
(一)时代背景。
目前高中阶段开设的研究性课程,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体现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学习环境要求。现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把学生作为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主体,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处理信息的工具来使用。这种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就是Webquest,而这些正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新生物。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走在改革的前列,充分利用网络教室的优势,带头走信息化教育的道路。
(二)对教师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应有一个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
(三)在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设计,都应根据职高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个中心进行。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起的教学模式,着重强调指出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
1、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观基本上否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为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在学的意义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而在教的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明确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积极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学信息资源激发、培养学生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这种主动性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建构主义的这一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
现代的教学观念,教学已不是一种知识的传输过程,而是一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究的过程。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活动背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建构自己的判断和信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把握住学生探究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碰到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意见。这种通过高级思维所进行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知识对学习表现出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判断性,知识的对错会牵动他们的神经,激发他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
3、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获取知识不是目的,运用知识只是一般效用,知识的创新和生产才是创造财富,创造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创造性人人皆有,至少创造性潜能人皆有之;创造性没有等级,任何创造性产品的结构都是新颖而又独特的。在学习过程中应多给于肯定和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每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创造潜能,但都被隐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如果没有适当的条件去激发,它就不可能释放和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弘扬主体,帮助他们找回自信,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创造的空间,使求知的过程成为不断改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学会创造知识,学会生产知识,丰富情感世界,服务于人类社会。
(四)Webquest在教学中的运用。
Webquest作为先进课程理念,实质上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开展了实践应用,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有了自己的校园网,这给Webquest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Webquest基本設计模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
1、利用引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webpuest中,引言的提出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设计引言就是通过引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基石,也是激发创新的原动力。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认识就快,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
2、精心设计任务。
一个好的Webquest,首先要有相对明确的任务,精心设计任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望,完成任务的成就感。给学生设置任务的情境,提出挑战性的任务。提供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想象、概括研究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程的设计以网络环境下探究活动为主,并提供相关帮助。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教师仅是这个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当然,由于学生自觉性较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可能会出现有些学生利用网络做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的现象,这时教师就是这个过程的管理者和监督者。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扩大了讨论和交流的领域。但是,正是因为网络的信息量大,内容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迷失方向,所以,可以在“资源”栏里给学生整合一些有帮助的信息站点和页面索引,同时提醒他们可以不局限于这些限制,可以自己运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
5、利用评价和结论,尽量多给予肯定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评价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在评价时应注意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评价。结论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直接体现,表明学生通过学习学到了什么,也可以作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小结、将所学知识拓展到其它领域的起点。
总之,现代课程理念强调学习者主体作用,主张自主、协作、探究、实践学习。教学应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不仅要理解并运用教学设计理论,重要的还要掌握并运用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和WebQuest等教学模式来设计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薛维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