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执行汽车国III排放标准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i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讯〕按照环保总局《关于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第三阶段限值实施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自2008年7月1日后,除了偏远的西部地区外,所有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注册和登记的N类轻型柴油车必须符合国III标准要求,也就是重型车第三阶段排放标准,满足“国III”排放标准的车辆废气中CO(一氧化碳)、HC+NOx(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PM(微粒,碳烟)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要比满足“国Ⅱ”排放标准的车辆低30-50%。
  
  一、执行汽车排放达到国III标准的必要性
  
  汽车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汽车工业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汽车产品越来越成为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必要品。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突破3500万辆,其中私家车突破1800万辆,这其中4年以内的新车占到60%,仅去年就销售了800多万台,今年产销可能突破1000万台。这说明我国已经迈入了汽车产业时代。
  我国已成为世界汽车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汽车产能已经仅次于美、日达到世界前三位,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出口也逐年增长。目前我国规模以上的汽车生产企业有100多家,产能已经达到了1000万辆左右。但中国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水平落后欧美发达国家8年以上,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汽车尾气污染成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汽车排放的治理任务艰巨。逐步解决汽车产业从国II到国III排放标准的实施,促进我国汽车工业与自然环境持续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制定国III排放标准十分必要。
  
  二、关于国III排放标准问题的说明
  
  实施国III排放标准,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购车成本的增加。实施国III标准,必将使发动机及整车技术得到很大的提升。由于国III发动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和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都由国际公司掌握,且只有德国BOSCH(博世)、美国德尔福、日本电装等少数几家企业掌握。由于几家巨头的产能有限,难以覆盖所有的整车企业,零部件价格昂贵,直接导致购车成本增加。二是使用成本增加。为保证国III发动机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就要使用国III油,国III油中含硫量大幅度降低,而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每升国III油大约要比国Ⅱ油贵0.15—0.2元,不过,目前国内部分偏远地区还无法提供国III油。因此,国III发动机对国Ⅱ油品的适应性就是个非常大的考验。三是维修成本增加。使用过程中,国III发动机的维修技术要求高,一般普通服务站无法满足要求,而合格服务站数量的不多,也导致产品维修的及时性降低;另外,配件价格和服务费用的提高导致国III发动机维修成本增加。
  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实现欧III标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实现国III迫在眉睫;对内而言确实又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两大行业的协调工作,禁止汽车厂商生产和销售国II标准轻型车的时间是2008年6月30日。而石油企业则表示,在全国范围内供应国III标准燃油的时间仍然是不迟于2009年12月31日。如果油不达标,光车达标并不能有效实现减排。其次是政策的执行力度,全面实施国III标准对一些重卡企业的短期利益损失过大,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部分企业在政策的约束下寻找“对策”的现象。整个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国III标准将严峻挑战政府执行力。
  
  三、贯彻执行国III标准排放
  
  据悉,在2008年7月1日“大限将至”的日子来临之前国家相关部委已就有关问题做了大量的调研、协调工作,争取能够兼顾多方利益,使国III标准能够早日全面实施,把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部门也组织召开了由卡车企业、行业专家、石油企业的多方座谈会,积极探讨国III标准全面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制定下一步的方针政策。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国III标准全面实施的过程中的确遇到了一些困难,但环保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必须积极去面对。但对于存在侥幸心理,企图利用“套牌”等手段蒙混过关的现象一定要严肃纠正。下一步会增强国III标准的执行力度,希望各相关企业能够积极应对,全面配合,尽快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子。
其他文献
一、行业方式减排的基本概念及实施现状    (一)行业方式的基本概念  行业方式是一种政策工具,根据特定经济体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相应产业特征进行设计,具有有效目标和实施机制的多边体系。当对某行业开始实施监管或监管方式根据产业情况进行调整时,通常采用这种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展开不同法律框架下国家或产业之间的合作,可以避免因担心竞争力受损影响政府政策力度,但这种合作方式增加了复杂性。  (二)各